其他

学人 | 夏书章教授:我了解的中大

2017-06-30 中山大学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词中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接地气,聚人心。我校98岁高龄、被誉为“中国MPA之父”的夏书章教授,应校报之约,亲笔撰文,回顾中山大学发展的风雨历程、自己与中大70载共命运的点滴往事,勉励中大人“实干兴校”,争创一流,共圆中大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2o14gbn&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读中大》之夏书章


我了解的中大

1947年秋,我应聘来中大任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至今快70年,记得在到校之初,年长的王星拱校长在百忙中(当时无副校长)光临宿舍同我见面,使我很感谢和不安。中大对我很有吸引力,中大的基本情况早有所闻。


这要从“中山手创”说起。世界公认的中国20世纪第一伟人孙中山(字逸仙)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最后的封建王朝后,国家四分五裂,深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为培养新型文武人才,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后为纪念创办人改名中山大学)。在北伐过程中,两校进步师生起了积极作用。广州中大曾被定为第一中大,北伐军所到大城市继续出现第二、三、四等由原校名改的中大。后觉欠妥,保留广州中大一所,其余恢复原名。在上世纪30年代,中大也是全国首批三所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可见受到重视。


孙中山逝世后,其“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特别是国共合作的遗志,被反动的继承人彻底背叛,走上极端反共、反人民的罪恶道路。但在上述两校中,不乏先进师生的身影。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即曾为早期黄埔的领导成员和教官,鲁迅也曾在中大执教和主持教务,等等,看看包括师生在内的校友录就很清楚。


我到中大后,当时已在全国掀起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的高潮,中大师生在广州是主力。为营救被反动派拘捕的进步师生,在校师生向反动派提出严正抗议。民不聊生具体表现在恶性通货膨胀,反动政府的末日快到了。南京的“教育部”迁广州在中大旧校区挂牌,我们就在“部”的门前举行“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活命大拍卖”。这既是极大讽刺,又有铁证为据。某日校部补发工资,住旧校区者须乘车去领,但获悉补发数不够车费而作罢。反动派妄想将中大迁往海南,师生坚决护校没有迁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广州在10月14日解放。人民政府组成接管委员会接管中大,又成立协助接管委员会协助工作。我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主要任务是组织所在学院的学习。新校长许崇清是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人士,当过中大校长,随后曾任广东副省长,见过毛主席。中共又派文化部领导冯乃超同志任校党委书记。他在处理好高校党政关系和高校反右斗争方面的工作有很好的声誉。


1952年起,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有三所大学同一模式。北大迁入原燕京大学、南大迁入原金陵大学、中大迁入原岭南大学。原因是这三所的规模较大,把许多学院和学科分出去后,只剩下少数文、理学科。如中大仅几个系,不足千人。我原在法学院政治学系教行政学、市政学和行政法三门课程。解放后调整前行政学改为行政组织与管理,行政法改为政策法令,市政学未改。但新开设的全校公共课社会发展史、中共党史等教学工作我也参加了,还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因此,调整时我被留下。后来不少专业又相继复办。直到“文革”后期,少数大学(内有中大)恢复招生,教师才从“干校”回来。真正的大转变是在“文革”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发出赶紧补课的号召。


中大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如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方科学家代表团访华的第一站是中大,并由中大派人陪同访问京沪等地。高校代表团也是这样。中大学术代表团访美成为重大新闻,台湾即在1980年底办一个中大。西方知道中国有个孙逸仙大学,其实就是中大。这是传统的译名,“中大”用汉语拼音人家不懂。“北大”、“清华”也有同样情况。


话又说回来,谁曾料到中大会有今天三校区、五校园的发展格局?是否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和成为世界一流院校,都不可能是自封的,而要靠自身的努力。现任校领导旗帜鲜明、干劲十足,正在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加油,全体师生员工也会齐心协力。我坚信实干兴邦,也坚信实干兴校。中大应有的历史地位必将自有公论,或者叫水到渠成。


手写原稿


     

    


--- iSYSU ---

来源:中大校报

视频:中大电视台

编辑:董文森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