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知行合一,求实创新: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之优秀毕业生特辑(四)

2017-06-30 中山大学

在6月14日至6月16日举行的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全校共有81名优秀的毕业生参与其中。这些毕业生代表的学科专业、生活经历、人生规划,毕业去向都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同样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化为生活灵感之源泉,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让我们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听听他们都为学校的发展提了什么“金点子”,看看他们对校长的寄语有怎样的感悟吧。





工学院 吴小龙





吴小龙,2014级中山大学工学院热物理与能源利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即将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曾任中山大学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中山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过SCI论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三篇,以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竞赛奖项。


在担任东校园团工委兼职副书记期间,吴小龙作为负责人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中心的发展定位是学校的青年智库,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并对学校的一些政策措施给予积极有效的建议。经过从零开始的艰难起步,在团委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吴小龙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工作方案,一是举办第一届中山大学青年研究大赛,二是针对当下谣言蔓延、理性缺失的现状,建立辟谣特工队。


经过团委的大力支持以及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第一届青年研究大赛圆满举办,其中十五份优秀作品集结为《中山大学青年研究文集》。同时,辟谣特工队也建立了与凤凰卫视、广东广播电视台等的合作,公众号推送文章三百余篇,阅读量、转发量都十分可观。这一方面让中山大学的科普辟谣走出了校园,广泛传播到了社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吴小龙及其带领团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从忐忑到突破,从尝试到创新,从把握机会到创造机会,这只是吴小龙经历的一段缩影。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去做一个建构者而不是一个解构者,去做一个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批评者。


在毕业生座谈会上,他提出让本科生更多的参与科研实践,举办一些科研竞赛和增加学生创新资助项目的建议,通过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与研究生合作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让有志于学术发展的本科生可以早点接触研究、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时,因为本科生思维更活跃,研究生擅长理论方法,这二者的科学配合也有利于研究生找到科研项目的灵感。


对于罗俊校长提出的“三思、三行、三自”之训言,吴小龙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九个字应当成为学生们的行动指引,使他们在不断学习之中提升成为一个“三有”之人:一是要有志,二是要有识,三是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追求卓越;有识则知学问之无尽,终身学习不辍,不会轻易满足;有恒则做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要立志做大事”,在吴小龙看来,“做大事”者必须要有精英的品质和大众的情怀。“精英品质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精益求精,”而大众的情怀就是“不能成为脱离大众、只考虑自己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要谦卑自省,培养一种利他和服务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吴小龙将谨记孙中山先生对中大学子的期望,也将努力实践罗校长对他们的谆谆教导,自强不息,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大气科学学院 周明灏




 

周明灏,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专业2013级本科生,曾获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山大学2015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并曾担任“台风论坛”总版主。2016年初,周明灏将课程学习心得应用于现实预报中,准确预判了1月下旬的强寒潮,并在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中大追风”上发表了相关文章,引发了现象级的科普传播,并获得全国权威媒体的广泛转载,省内各大媒体也都先后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周明灏从小就对气象感兴趣,立志成为一名气象学家。大学期间他曾有过三次实地追风经历。和他同行的是台风论坛上志同道合的气象爱好者,他们一起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追风经验,先后到台风“海鸥”“妮妲”和“海马”的登陆点进行了现场追击、数据测量、影像拍摄。


大学期间,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周明灏经历了很大转变。大一时,周明灏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社团事务繁多,以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大二后,他慢慢认识到大气科学是一门对数学、物理、计算机门槛要求甚高的学科,所以热爱追击天气和成为一名科班学子并不冲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际上是为追击天气打下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懂得了学习的意义以后,他开始努力追赶,成绩也因此直线攀升。大三时周明灏已居全系第一,同时拿下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这个蜕变的过程让周明灏意识到,如果能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好奇,从个人爱好转变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奉献,那将更富有价值和意义。因此,他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大追风”。在发布每日预报、进行气象科普的微信文章时,他既能够分享自己追击天气的乐趣,又能为他人的生活提供便利,周明灏为此觉得特别欣慰。


作为毕业生代表,周明灏参加了东校园的座谈会。短短两小时的会议中,毕业生们袒露心声、校领导们真诚回应,旨在使中大变得更好的热烈讨论氛围令他感触良多。在会上,他主要表达了对大气科学学院独立成院这一举措的赞同与感激,独立成院后,师资队伍的壮大、学术交流的增多、硬件设备的更新、合作渠道的拓宽……一系列转变为 “大气人”带来了无尽的机遇。罗俊校长对此颇感欣慰,并表示希望这些新成立的学院,都能抓住全新的发展契机向前大步迈进。


罗俊校长语重心长的九字箴言也已牢记在周明灏的心中。在他看来,“三思”旨在希冀中大学子们能保有自己的立场并作出客观的判断,最终成为专业领域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头人。“三行”旨在告诫中大学子们将思想转化成行动,且行动需要反应迅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方能产生实际的效应。“三自”旨在鼓励中大学子们树立起坚韧的态度,让积极的追求、优秀的习惯延续并迸发出不息的生命力。短短九字,字字珠玑;展开后反复咀嚼,愈加能够品味出罗校长对学生们的殷切期待。周明灏也表示,他将携带“中山大学”的烙印走进社会,希望不负母校期许,成为一个“做成大事”的人。

 




外国语学院 李秋龙




 

李秋龙(DRAGIC LAZAR),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系的毕业留学生,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塞尔维亚,于2012年考上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经过两年学习,决定来中山大学继续深造。曾获得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广东省政府来粤留学生奖学金等奖项,曾获“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学生”称号。在国际汉语学院外国留学生汉语作文比赛中获级组一等奖。


对于李秋龙而言,选择学习中文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对中文、中国文化与历史感兴趣。“我是一个热爱学习各种语言和历史的人。所以对我来说,中文+中国古代历史=perfect match。”


刚来到中国,进入中山大学时,他以为已经圆了自己的梦,但是困难很快接二连三地到来。首先,他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句子都说不出来。其次,中国人的观念和西方人的观念有天壤之别,文化差异一度让他很不适应。此外,中国菜对于从小习惯吃面包的李秋龙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我终于明白在书上看到的和亲眼见到的是两回事。”李秋龙感慨道,“不过我没有放弃,我宁可吃一些苦,也要坚持下去。”学院在开学初举办了不少活动,带领他们去参观广州的文化古迹,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系列富有中国气息的活动,再加上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李秋龙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我感觉到:好梦成真了!”


在中大的学习生活中,李秋龙最大的感受是“坚持”与“尊重”。中大包容的氛围使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都被给予充分的尊重,而这样的尊重也让他不畏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他舍不得离开中大,舍不得离开广州,因此他又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大深造,再续这段难忘的缘分。


能够被选为座谈会的毕业生代表,李秋龙感到很荣幸。在会上,他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向学校建议为留学生的硕士深造提供更多的帮助,“希望可以让下一届的留学生生活得更好。”


“之所以我喜欢学习中文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一个词或者一个字,甚至一个音标往往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意思。”所以李秋龙对于罗俊校长提出的九字箴言,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罗俊校长所说的‘思’,我个人理解为对自己人生去向的思考,对学习课本中参透的思悟,又或者是在社会生活上的行为的思辨。既然想到了,就会去实践。罗俊校长所提到的三行中的‘行贵在敏’可以应用于此。敏——步伐的敏捷,感官的敏感,动作的敏锐。有了实践的开始,就需要有认真的态度,‘行贵在实’,就是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事情。而实践需要有时间的维持,所以,‘行贵在恒’意为做事要坚持。而最后‘三自’的提出,我理解为在实践中保持自我,既要有严谨的态度,也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心。螃蟹在古时候因为样子奇特一直没人去吃,直到有人敢去尝试才发现其美味,之后传遍全球。相信校长的话也是在告诫中大学子,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这些态度,才能立身处世。既要做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 iSYSU ---

采访:梁诗琪 李玫琦

文字统筹:蔡珊珊 李玫琦 梁诗琪

编辑:郑启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