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优秀毕业生 | 李嫣然:遨游学“海”,踏实走向科研理想

2017-07-10 中山大学


李嫣然

海洋科学学院2013级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方向本科生。2013-2016年连续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曾任中山大学青年科技协会珠海校区秘书部部长。2015-2017年担任国家级本科生创新项目“细菌/真菌相互作用对淇澳岛红树林真菌代谢产物影响”负责人,项目组共完成616 株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筛选工作,成果论文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项目验收结果优秀。目前已被香港大学生命科学院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将进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当内陆孩子遇上海洋科学



来自四川的李嫣然抱着对于海洋的好奇与向往,在高考后选择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她坦言,入学之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想象的大不一样:“入学前,以为只学习与海洋有关的知识,入学后才发现,课程的种类非常丰富,学习也非常忙碌,大一时,我们要学习数、理、化、生物、地质等方面的知识。后来我也渐渐明白,这是为了今后打基础。”在大一下学期专业分流时,李嫣然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与特长,选择了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方向。


刚入大学之门,李嫣然并不适应,她回忆道:“大学的学习与高中很不一样,一学期下来,每一门课都有很多厚厚的书与文献,老师还会介绍延伸知识,真的犹如海洋,浩瀚无边,一开始的确让人措手不及”。后来,通过观察身边优秀的师兄师姐,结合实际,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李嫣然才逐渐摸着了学习的“门道”:“平日里尽量把握课程的重点,到了期末可以着重了解一些延伸知识”。


四年下来,让李嫣然印象最深刻的是学院安排的海洋认知方面的实习课。她向记者介绍道:“从大一开始,学院就曾组织我们到珠海、深圳等地开展出海实习,内容涵盖采样、数据监测、水产养殖、红树林保育、珊瑚物种研究、中华白海豚保育等方面,让我们对海洋有更直观的认识,也通过实践提升了专业技能。”步入高年级,通过不断学习,课程难度也不断加深,对此,李嫣然不以为苦,反而十分享受:“随着课程不断丰富、深入,我对海洋的魅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兴趣不断加深。”


“海洋生活和陆生生物的习性不一样,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不少海洋生物及海洋自然现象对于人类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以红树林为例,李嫣然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许多海洋生物的有趣之处:“与大多数海洋生物不同,很多红树植物都是‘胎生’的,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种子比较难存活。而且红树林对人类的价值非常大,是天然的海洋防护林,可以有效减少海浪和潮汐对堤岸的冲击,也可以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还能促进泥沙沉积,增大陆地面积。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可以发挥科研、旅游、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尽管现在谈起专业内容,李嫣然兴致勃勃,但她也坦言,进入学院之初,十分迷茫:“还记得有一门课叫海洋科学导论,当中基本涉及了本科四年所学的内容,刚接触的时候的确措手不及。”面对入学时的困惑,李嫣然用“循序渐进”之法“破局”,“做好积累,循序渐进,之后结合不断更新的知识,就会觉得比较轻松了。”


以科研项目践行专业知识


课堂以外,李嫣然还担任了学校青年科技协会珠海校区秘书部部长,组织了“博学笃行”调查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科技学术类活动,同时还参加了不少校外的环保宣传活动,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学院组织的海洋保护宣传活动,她回忆道:“当时我们一边身体力行地在海边捡垃圾,一边向路人介绍海洋生态、海洋濒危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不过,对李嫣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担任国家级本科生创新项目负责人。据李嫣然介绍,目前有两大平台可为本科生提供接触科研机会与经费,分别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实验室开放基金。在之前的专业学习中,李嫣然对实验课程比较感兴趣,但感觉自己跟真正的科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希望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增进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检测”自己是否真的合适从事科研行业的工作。



李嫣然所在团队选择了红树林作为研究对象。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呢?据她介绍,在此之前已经有另外一个项目对红树林真菌的季节变化有一定的研究,团队部分小组成员已加入其中,项目指导老师的课题组也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物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们决定继续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敲定申请的项目为“细菌/真菌相互作用对淇澳岛红树林真菌代谢产物影响”。


项目选取了600多株红树林累生真菌,2株水产耐药致病菌,对其进行共同培养,让其产生竞争关系,并对培养过程产生的现象进行检测、分析。项目工作量大,作为一支五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李嫣然除了参与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等环节外,还需兼顾与指导老师沟通、成员协调、分工安排等任务。做实验还需要坐得起“冷板凳”,据李嫣然回忆,有些实验时间要求一个连续且漫长的过程,他们曾试过从早到晚都做实验,“甚至是做到晚上十一点,然后和团队成员一起狂奔回宿舍”,但对于这些工作,李嫣然回想起来都觉得是难忘的经历,宝贵的锻炼机会。


实验过程中,有不如预期的情况,但也有“惊喜”。项目所选取的600多株真菌,只有4株可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李嫣然坦言:“这比我预期的要少,但其实结果还算不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某些真菌在与细菌共同培养后,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色彩改变。基于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项目团队推测可能会发现新物质,甚至可应用于抗生素研发。


最终,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成果论文发表在了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一项目经历让李嫣然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论文撰写方面:“平时的作业一般只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但项目论文需要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有所了解,基于前人的基础,再深入分析、研究。项目是15年申请的,今年(2017年)结题,用了两年的时间,与做作业相比要漫长得多,也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坚持。”项目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李嫣然走向科研理想的决心。


项目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良师的指导。李嫣然所负责的项目有两位指导老师,分别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所的刘岚教授、海洋生物养殖与环境研究所的黄志坚教授。据李嫣然回忆,团队初入学术之门,对于文献查阅、研究方法等不甚清楚,两位老师耐心介绍,为他们提供指引与技术帮助,在实验遇到困难时,两位老师也提供了不少帮助。对于老师们的支持与帮助,李嫣然心存感激:“我们一开始的确不太清楚怎么样能够完成我们的目标,很感谢两位老师为我们指明方向。”做项目的过程中,李嫣然通过与刘岚老师的接触,对其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决定加入刘老师的课题组,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一步一脚印,踏实走向科研理想


毕业后,李嫣然将前往香港大学攻读生物方向的博士学位,具体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对博士阶段的生活,李嫣然充满期待,也与记者分享了她的计划:“第一年主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完成一些基础课程,之后可能更多是在实验室中跟着老师学习,做一些自己的研究工作。”对于李嫣然而言,学术充满了魅力,她也很享受当中动手、动脑的过程。醉心科研的她,目前更倾向于在博士毕业后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她也谦虚地表示博士毕业后依然要努力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


李嫣然也向记者分享了她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我的整个申请过程是比较短的,去年暑假,我参加了一个香港的夏令营,感觉那边学校的氛围比较吸引我,去年九月份,我才着手申请材料,材料包括了英语成绩、英文研究计划、大学活动经历、研究经历等,学校还会对本科绩点有所要求。对于论文和成果没有硬性要求,但如果有这方面的经历,可能会有一定优势,因为老师也比较看重学生在本科阶段做过什么。”尽管申请过程不长,但之前在中大打下的良好基础,让李嫣然“一击即中”,顺利收获理想offer。


对于有志于科研的师弟师妹,李嫣然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过后,大家可以积极加入到老师的团队当中,了解工作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加入老师的课题组,或是自己申请一个项目,亲身了解整个科研工作的流程。”


回顾四年在中大的学习,李嫣然感触良多。相比四年前,她感觉自己更加独立了,“我感觉中大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压力,会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在选择过程中,我也变得更加自主、独立了。”对于海洋学院的老师们,她的内心也充满感恩,“海洋学院人不算多,不少老师上课时都能记住每一个学生,课下也会与我们交流,让我们受益良多。学院的辅导员也十分负责,我们辅导员还会约学生跑步,一边运动,一边谈心,为同学们排忧解惑。”


对于中大,李嫣然内心也充满感激,“中大在很多方面都为学生考虑,体现在学校建设、学科安排、课程安排等方面,在毕业之际,我祝愿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能越走越好!”


-- iSYSU ---

采写:李敏盈

编辑:董文森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