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中山大学近三年科研成果巡礼
编者按:2017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科学研究院联合策划了“科技创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中山大学科研成果系列报道”,集中深入地报道我校重要科研成果和重要科研贡献,突出展现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落实“三个面向”“三大建设”办学理念的显著成效和特色做法,通过宣传学校科研人员(团队)自觉创新、服务社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
《中山大学近三年科研成果巡礼》是系列报道的首篇,重点介绍中山大学近三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持续大力支持下,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以建设大科研平台、培育大科研团队、承担大科研项目的“三大”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科研到账经费两年实现倍增
2012-2014年,我校科研到账经费在10~12亿范围内波动,2015年大幅度增长至17.39亿,2016年更是增长至25.12亿元,两年间实现科研到账经费倍增。
承担国家和教育部科研项目表现突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我校2015年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六;2016年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三;2017年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二,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方面,2015年我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三;2016年获批43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2017年,我校获批49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三年中排名在前三甲内逐年提升,尤为不易。2015年,我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项,排名全国高校第十六,2016年获批立项20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五;2017年获批立项38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一。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同年度不可同时申报,2017年,我校两类项目立项数均居全国高校榜首,彰显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强劲的发展态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2016年是国家实施该计划项目的第一年,我校牵头获批项目20项,排名全国高校第六;2017年已公示的专项中,我校拟牵头获批18项,暂居全国高校第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建设进展迅猛
“天琴计划”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天琴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纳入向国家发改委“十三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备选项目。2016年“天琴计划”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局、广东省政府、珠海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得资助经费超过3000万元,并获批筹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截止目前,我校已完成“天琴计划”在深圳校区建设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项目建议书初稿的编制,预期2018年底前实现开工;天琴一号试验卫星,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预计今年内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局的立项支持。同时,我校已完成在珠海校区建设的激光测距台站和关键技术关键载荷实验室关于上山公路的土方开挖工程,即将开展山顶台站站址平整以及山洞实验室的开挖工程。
海洋科考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2016年,教育部批复同意科考船建议书、建设方案及可研报告,标志着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16年8月,我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南海科学考察计划”首次科考航行,航程超过3000海里。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支持5000万用于科考船建设,目前我校已完成船体设计招标,正在进行概念设计,预计2019年下半年下水,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
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培育建设推进顺利
2015年,根据国家建设中国特色高端智库的新目标,我校筹划组建了国家治理研究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和国际问题研究院三大高校智库。其中,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获批国家高端智库,成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全国只有6所高校获批建设国家高端智库。2016年,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获国家领导人高度认可,领导评价研究院工作有特色、有优势、有需求、有作为。
2016年,南海研究院建设方案已获广东省领导批示,由广东省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同牵头,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南海研究院,培育国家实验室。2017年,南海研究院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省实验室建设方案专家综合论证会,并获得组织部门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认可。已在广州市南沙区落实近万平方米场地用于启动工作,正进行首批设备论证采购。
为稳步推进精准医学重大专项培育建设,2015年广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委通过500万省长基金项目和1000万互联网+项目对精准医学建设予以支持。2016年,学校投入4500万元,用于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和三个样本库示范库。精准医学平台共获批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5项,批准经费4860万元;同时获省科技厅批准认定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年,我校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广州超算中心委托中山大学管理协议书,我校接管超算中心的人员、机时服务项目、业务拓展工作。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落户后,我校在大科学、大工程、新产业方面作了一系列布局。超算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领域涵盖了天文宇宙科学研究、大气海洋环境研究、工业设计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智慧城市等,在支撑学校科研、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日益突显。截止2016年12月31日,超算中心服务用户数达到1692家,是2015年用户数的2.8倍,全系统利用率约84.5%,是2015年的2.8倍,支撑800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发工作,在超算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例如,在“天河二号”上开展了面向埃博拉病毒的虚拟药物筛选,一天时间内可以完成世界上已知结构的4200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工作,这是国际上目前最快的已知化合物筛选,为针对未知突发性病毒的快速虚拟药物筛选提供了有效方法。
科研奖励收获喜人
2015年以来,我校7项科研成果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4-2016年,我校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排名全国高校第7位。2015年,获第七届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23项,排名全国高校第9位,较2012年第六届增加8项,排名提升4位。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要进展
2016年,我校专利成果作价3300万元技术入股两家公司,涉及总股本达6.4亿元。2017年6月,我校参加首届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凭借先进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展示效果,我校现场成功签约意向项目21项,签约金额高达4490万元,涉及增材制造、环保与资源化利用、节能与新能源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
科学研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连续三年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重要成果。2014年7月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刘奕志教授团队研究成果,首次将皮肤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并成功修复角膜功能,为治疗角膜疾病指出了一条新策略。2015年9月4日,刘奕志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发表文章,呼吁重视记录中国的罕见病数据。2016年3月9日,《Nature》杂志发表了刘奕志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实现人类晶状体原位再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取得重大突破。此外,刘奕志教授领衔的中美国际团队研究成果——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细胞介导修复晶状体(A lens on cell-mediated repair)被列为2016年全球再生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
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团队在研究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NA突变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于2016年5月13日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上。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类抗体重排机制起源,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类著名期刊《Cell》上。
肿瘤防治中心高嵩教授课题组解析人类MFN1片段的晶体结构并提出线粒体外膜融合机制模型,该研究成果于2017年1月23日在线发表于英国《Nature》杂志。
2017年6月16日,化学学院张杰鹏教授、陈小明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表关于化工分离的突破性进展,报道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设计、合成、气体吸附和相关机理的研究成果。
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刘小林教授领衔主持的“新型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的研发与应用”获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该项目作为中大自主创新成果典范,已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领衔的器官移植团队,经过多年临床与科研攻关,于2017年7月23日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并于8月8日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这项堪称“奇迹”的器官移植新技术,打破了国际上器官移植传统理念,有望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该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有望为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提供崭新的科学研究平台,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科学研究院
编辑:薛思洋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