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发布 | 罗俊:中大文科要立志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暨第一次全体会议
罗俊校长现场主旨发言节选
(2018年4月14日,怀士堂)
今年1月份,学校成立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委员会,有两个核心的思考。
首先,是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2016年5月,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核心的要义是强调,我国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大贡献。高校无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80%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在高校,高校还有一批规模庞大的在校学生,他们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后备力量,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和工作的对象。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再一次明确我国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需要,作为主力军和重要阵地的高校必须对此有足够深刻地认识,足够深远地把握,足够积极主动地行动。这是中大这所大学应该有、必须有的站位和担当。
其次,是基于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大要争创一流,要努力进入到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努力走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去,必须“扬长补短”。“补短”是指补工科短板,这三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部署,在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新建了一些工科院系,希望用10到15年的时间把短板补齐,用更长的时间将之补强;“扬长”就是指文科,我们也错位布局了一些文科院系,做“倍增计划”。文科是中大的优势学科,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不乏有一些在中大“开宗立派”的学科和学人,譬如说民俗学、历史语言所、东南亚研究、历史人类学等。文科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大风格”“中大精神”的学科,也是能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学科,较之自然科学的影响会持续更长时间。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文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去年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我们明确了新定位,确立了新格局,树立了新观念,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快完善文理医工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格局,构建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内涵发展体系,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科,发挥文科的育人作用。这是我们所有文科学者应该有的站位和担当。
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核心思考,学校决定成立人文、社会科学两个发展委员会,让更多文科的大教授参与到学校文科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决策部署上来,既看长远,又顾眼前,提意见、提建议、研究规律、研究战略,发挥“智囊团”“智库”作用,真真正正地为中大文科的战略发展谋百年、谋长远、谋当前。
文科要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是中大文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中大文科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在2015年学校文科工作会议上讲的主旨内容,当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今天,我再一次强调这个目标,主要讲三个方面。
其一,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这是基本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不可替代”重要地位,“五个面对”“五个更好发挥作用”的迫切需要,已经从根本上回答了文科发展到底要不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的问题,大家要再认真地读一读,相信会对我们到底要发展什么样的文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大提倡“三个面向”,针对的是所有学科的发展,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文科和理、工、医等自然科学一样,都是服务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服务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学问,这应该是个基本共识。自古以来,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咨政启民”,学者的学术兴趣要有的放矢,应用到社会发展上来。文科发展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很重要,既要有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也要有阐释和解决中国特色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裨益于国家和社会,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存续。
伴随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涌入,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就产生了“中国化”“本土化”的思潮。本质上看,中国化、本土化就是希望我们的文科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以构建阐释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和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直到今天,这个过程都没有完成,而且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当前,国内外大势深刻变化:全球社会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萌发,多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全球性问题挑战加剧,国际体系和格局动荡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变革的任务加重,社会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文明建设与发展,亟需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科研究,提供强大的思想贡献和坚实的理论支撑。从这些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要求来看,中大的文科发展在基本导向上,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努力发展中国的思想、理论和学派。
其二,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要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这是基本的策略。在我看来,所有的学科发展都应该坚持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文科尤其要如此。文科要发展成为一流,就一定要在主流的学术圈、在学术圈的主流关注上,有思考、有研究、有声音、有对话;就一定要在关乎历史规律、时代潮流、国家战略、文明进步的大问题上,有前瞻性、引领性、开拓性的学术研究;就一定要在思想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在培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成为推动者、构建者、引领者。我想,这应该是文科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文科才能“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文科发展最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不能局限在一个小的领域里,要有大思维大视野大关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做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心、争夺中国发展话语权、提升中国学术影响力的事情。如果我们研究的东西、出来的成果,国家不关注、国际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就不可能建设一个发展成熟的、代表文化实力的、体现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文科学者应该关注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非常精彩,也非常精准的阐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我想,总书记的讲话已经很好地概括了我们文科学术研究“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的大方向大范围。
中大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珠三角核心9市占其三,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占其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发展极”全覆盖,我们有“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突出区位优势。立足岭南文化的根基,立足广东改革开放发展的经验,透视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发展的规律,形成解释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架构,从而为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这是中大文科发展应该担当起来的历史责任。今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要求,“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都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大能不能围绕这些大问题,做出一些具有独创见解、理论深度的文科研究,为广东走向全国前列提供智力支撑,为全国输出广东发展经验,为世界传递中国智慧?中大做这件事责无旁贷,比国内其他高校都有优势,因为我们就在广东,而且在广东创新发展最核心的区域;我们文科学科门类覆盖广,交叉融合优势也很突出。这个过程,必定会产生一批有思想引领意义的学术成果和名牌教授,会出现一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法律专家、国际关系专家等等。
讲到文科的学术研究,我特别强调一点:学术研究无禁区,公开言论有规矩。文科的发展,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一定要鼓励学术争鸣,提倡学术创新,党中央“二为”要求“双百”方针强调的很清楚。我们既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研究当成严肃的政治问题,更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既要鼓励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更要规范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公开和课堂运用。这是在对国家、社会、学生负责,尤其是课堂教学,文科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意识形态属性非常强,要时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要给我们的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人生态度上的消极。课堂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培养接班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渠道、首阵地,决不容失。
其三,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要着眼学生、着眼学术、着眼学科。这是基本的要求。大学文科发展的核心任务,最终要归结到大学根本使命人才培养上来。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大学在发展文科时,首先要着眼的根本问题,一切为了培养可靠接班人。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文科研究的本质是研究文化和研究思想的,要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是价值观,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文科研究和文化教育,对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我国的文科发展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点我们搞文科研究的人一定要有清醒而深刻地认识,绝对不可有丝毫动摇。第二个方面,文科研究要推动学术原创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相互转化。所谓相互转化,就是指我们的文科研究,要有研究和阐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学理性的理论思考,能够概括规律性的实践探索,并贯穿到教材、课程、课堂中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学科体系建设的问题,这是对大学文科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我们既要特别着重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又要加强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建设,抓好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突出优势,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文科的各学科之间并没有像自然科学那样森严的壁垒,具有实现深度交叉融合的显著能力和天然优势。
“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志向传统。时代大变革,文科大发展。我们正处在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文科要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是历史大势所趋、时代潮流所至、现实要求所需。正如总书记讲话所强调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能够大有作为而且一定能够大有作为的时代”。中大文科发展要有大有作为的信心、决心、魄力、毅力,要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中大的重要贡献!
以上是我对文科发展的一些思考,推动中大文科的持续繁荣发展,还是需要倚靠在座诸位多贡献智慧和力量,需要倚靠中大所有的文科学人们众志成城的努力,同舟共济,思想和行动才能一致。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山大学进入发展新时期,实现新时期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伟大目标,塑造中大卓越的精神文化和气质风格,文科就一定要立志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这是时代、国家、大学赋予我们文科的重大责任。
再过6年,到2024年,中大将迎来第二个一百年。在即将过去的一百年的前30年,中大的文科有过辉煌的历史,后面一直到现在,虽然依旧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地位,但已没有当时的空前盛况。现下,学校已经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伟大目标和战略安排,作为一流大学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文科,优势不能丢失,招牌不能砸了,这是底线思维;把文科从“招牌”发展成为“金招牌”,则是发展思维。文科的繁荣发展需要时间,需要积累和积淀,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下一个一百年,至少是下一个五十年的文科发展,期望再创中大文科的辉煌!在这个关乎中大未来文科繁荣发展的重要关键节点,让我们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一起为中大未来百年文科繁荣复兴而努力奋斗!一起为实现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数读中大 | 全国第六!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公布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马晓悦
责任编辑:唐艳丽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中大文科大发展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