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小灵 2018-05-26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在美丽古朴的中山大学康乐园

你一定见过茵茵草坪上的啁啾小雀

你一定听过娑娑竹林里的和风蝉鸣

也一定没有错过园东湖里的鱼戏蛙鼓

……

……

什么?这里还有北极熊?!

就是那种冰天雪地里白白胖胖最萌

也最勇猛的北极熊?

这可是在亚热带北纬22°的广州诶!


(图片来源:网络)


是的( •̀ ω •́ )

你真的没有看错!

而且这里不仅有北极熊

还有“国宝”大熊猫、中华白海豚

还有华南虎、亚洲象、美洲狮、非洲鸵鸟……

“厉害了,我的康乐园!”

快快拉上小伙伴一起围观吧!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依托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管理,是非营利性的高等院校自然博物馆,以妥善、永久保藏国家自然资源,为科研、教学及全民科学普及教育服务,为相关机构提供基础凭证数据为宗旨。


(图片来源:生物博物馆)


生物博物馆以香港同胞捐赠的"马文辉堂"为馆址,设有综合展厅、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厅、脊椎动物生态展厅、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陈列室、水生动物标本陈列室等5个展厅(室),还有一个22米长的生命科学长廊。


现有馆藏标本超过120万号,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08年,是我国馆藏门类最齐全、以华南地区动植物区系标本为代表、同时收藏了大量国内外珍贵生物标本的高校生物博物馆。2013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纯高校属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综合展厅

(摄影:张家齐)


  ▲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厅

(摄影:张家齐)


  ▲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陈列室

(摄影:张家齐)


  ▲水生动物标本陈列室

(摄影:张家齐)


紧邻博物馆主建筑马文辉堂西北侧的竹种标本园,占地面积约0.8公顷,集中了我国各地区的竹子110多种,是我国保存活体竹类模式标本最多的竹园,是我校为竹类研究保存的重要科学遗产,弥足珍贵。园内建有栈道和观景台,供人们赏竹、观鸟、笔记自然。


  ▲竹种标本园

(图片来源:生物博物馆)


别再犹豫了!

给你的疑问句打上一个感叹号吧!

无论在你的印象中

这些动物栖息于雪域冰川、

深海大洋还是热带雨林

我们博物馆里展示的全部都是真的!


标本小故事1

白熊见南方,绝世而独立


北极熊,又名白熊,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自从1973年起,北极圈内的美国、加拿大等众多国家就联合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禁止北极熊的捕杀。现在,北极熊更是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名单中。


既然如此,博物馆内这头成年的雄性北极熊标本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这是美籍华人刘国烈先生在取得了北极熊狩猎许可证后,于1971年2月17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捕获而得。


那场狩猎刚好赶在列入公约的时间节点之前,所以说,这是一个具有合法来源、采集信息完备的真正标本,是有科研、观赏和科普等多重价值的稀世珍品。


2005年6月,刘国烈先生以父母刘钜兴江秋娣伉俪的名义将这珍贵的标本赠送给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别看北极熊总是一副又呆又萌的憨样,捕杀起猎物来却是十分凶狠,气势上分毫不输给任何猛兽,有着“北极圈之王”的响亮称号。它只需用厚重的熊掌一拍,就能直接把一头成年海豹送上西天。在博物馆里,这只“大白”正举起了爪子,“熊视眈眈”地看着自己对面最爱吃的美食——海豹。这对标本位置的设置也体现了博物馆策展人的心思。


▲一名小学生正在北极熊标本前书写“科普日志”

(摄影:陈小灵)


标本小故事2

一对生死相依的“象”间情侣


这两头亚洲象原本是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母象“依龙”是由越南赠送,重3.8吨;而有一对长象牙的公象“百宝”为泰国赠送,重5.6吨。这对“异国情侣”一起在广州动物园内繁衍生息,总共产下了四头小象。


综合展厅的“大象谷”

(场景模拟云南西双版纳的野象谷)

(图片来源:生物博物馆)


【小科普】对于亚洲象来说,有长象牙的是公象,没有长象牙的是母象。但要注意的是非洲象可不一样噢!非洲象无论雌雄,全都长着一对非常漂亮的、长长的象牙。


然而厄运发生在1983年9月19日,这两头大象突然双双掉进了象园的防护沟中。据专家估计,“百宝”和“依龙”当时正属于发情期,日间互相追逐玩耍的时候,其中一头大象不慎掉进了防护沟里,由于“连理情深”,另一头象便迫不及待地前去营救。


很不幸的是,因为防护沟很窄,大象掉进去之后身体难以转动,而漏斗状的防护沟容易造成大象呼吸困难,等到救援人员及吊重车赶到时,两头象已经奄奄一息,不久之后就离开了“象世”。


广州动物园将“百宝”和“依龙”的遗体送至当时的中山大学生物系(今生命科学学院前身),由专家进行了解剖、样本处理和保存。2000年生物博物馆成立时,学校拨专款启动了标本制作工程。“沉睡”了17年的象皮制作成标本,并于当年校庆之际正式展出。


虽经过了34年时间,这两头大象标本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世界上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都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我们的目标就是永久保存下去。不仅是这两头大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技术能够永久保存馆内的所有标本。”博物馆的张兵兰老师接受采访时说道。


  ▲三色堇(拉丁学名:Viola tricolor L.)

  采集于1808年的馆藏标本之一

(图片来源:生物博物馆)


标本小故事3

神奇小蛙与六年寻觅之旅


王英勇副馆长是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和两位学生“帅哥大将”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山川大地,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比如这盒明信片上的两爬动物全都是王英勇团队发现并命名的。

▲中大生科院团队发现新物种

2010-2015两栖爬行类新种推介

(摄影:陈小灵)


2010年10月19日,王英勇带领博物馆科研小组到井冈山进行野外科考,回来审查照片时却有意外的发现——一只小蛙入镜了。小蛙本不稀奇,但原本只分布于广西到中南半岛地区的小蛙此刻却出现在井冈山上,这就成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了。


▲2010年拍摄的一张蛙的照片

(图片来源:生物博物馆)


王英勇当即意识到这种蛙很有研究价值。于是,按照摄影师所指的拍照地点,开始了漫长的井冈山寻蛙之旅。


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6到10月博物馆科研小组都会再上井冈山寻找小蛙。到2014年,总共去了60多次,但都无功而返。直到2014年7月份一个暴雨后的晚上,再次搜寻无果后,下山的时候有一只小蛙突然在面前跳了一下,捡起一看,正是多年一直苦苦寻找的小蛙!


“好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摄影师给我们指的地方错了,偏差了两三公里。我们很兴奋,感觉到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了。”于是接连着好几个晚上,科研小组继续去山上蹲点,最终才又采到一只。


“这种蛙很难找,一个原因就是这种蛙的叫声特别‘飘忽’,本来确定它的叫声是在正前方,可它下一次鸣叫时你又会觉得好像是在侧方,所以很难根据叫声来判断它的位置,加上在非繁殖季节,它半个小时才叫一次,更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2016年5月,科研小组去对了时间,正逢其繁殖季节,终于采集到足够的标本和音像数据,在2017年作为一个新物种发表了,并把它命名为“井冈山纤树蛙”。讲起这段曲折的采蛙经历时,王英勇还提到多个晚上都直接在山上露营、通宵,他在言谈中始终保持一种坚定:“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就会胜利。”


▲2017年发表新种“井冈山纤树蛙”

(图片来源:生物博物馆)



未完的故事

科研,是大学博物馆长远发展的基础


在生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背后,动人的科研故事述说不尽。他们严谨、执着、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深深地刻写在每一份标本之上,也被一代代的博物馆人传承了下来。


1929年受聘中大的辛树帜教授,刚刚上任生物系主任,组建了华南生物多样性野外采集队,开始了大规模的调查采集活动。辛树帜为中大、乃至于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他曾三入广西大瑶山并多次到其它地方采集生物标本,其中的贡献之一便是发现一种像鳄鱼的蜥蜴。


1930年,德国人E. Ahl以他采集的该蜥蜴标本为模式,发表了瑶山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 1930),并以他的姓(Shin)建立了新科和新属,即鳄蜥科 (Shinisauridae)、鳄蜥属(Shinisaurus)。迄今为止,该科仅有1属1种。由于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较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瑶山鳄蜥


“大学博物馆具有科研和馆藏优势,大学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科研,‘以科研促进馆藏,以馆藏来促进服务’。”王英勇尤其强调了科研对于大学博物馆的意义。


大学自然类博物馆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馆藏标本将成为一种战略性的科研资源,谁贮备的越多,储备的系统性越强,谁就会占据生命科学的战略制高点。而基于科研的采集更具系统性,意义更大。


到目前为止,生物博物馆的馆藏标本数量仍在持续更新中。每年的不同季节,生物博物馆的各个研究团队都进行野外科学考察。2017年,生物博物馆新增的馆藏标本达到2.7万号,发表新物种84种,新增模式标本1368号。


有了标本,策划展览的余地就大了。“由于场地限制,平时只展出两千余号标本,会根据不同的科普教育专题更新展厅。由于我们馆藏丰富,因此展览随时都可以更换,这是我们的优势。”王英勇如是说。



从科研到科普

从科考到科学情怀

博物馆的精彩述说不尽

耳闻不如眼见

刷图不如亲临


无论你是科考爱好者

还是喜欢小宠物大动物

都不妨来马文辉堂一览奇观

博(mei)学(li)的讲解员会为你耐心讲解


能保证的

就是你定会满载而归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值得你的期待!



参观小贴士


2018年1月1日

在开放时间内(具体见上图)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室内展厅

实行向公众免费开放



推荐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将与中大多方位深化合作,两个机构平台在南校园揭牌!


琴瑟和鸣?原来说的是中大这个团


珠海校区新貌抢先看!第一批开工项目顺利推进




--- iSYSU ---

采写:陈小灵

摄影:张家齐、陈小灵

封面制图:周庭羽

鸣谢:生物博物馆

编辑:李智

责任编辑:周玉婷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中大奇妙博物馆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