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5岁中大教授够传奇!她是学科先驱,曾省下5000美金买下中山医第一台台式计算机......
胡孟璇教授,中山大学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我国著名统计学和肿瘤流行病学专家,我国卫生统计学领域的先驱,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及公共卫生学院创始人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
她,生于1923年,20岁考入湘雅医学院,1949年毕业,从事内科和儿科的临床工作。在对白喉、寄生虫病等传染病的诊疗中,她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临床的被动治疗,于是响应“预防为主”的号召放弃了临床工作,坚定地投身于我国当时还不够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业,专攻卫生统计学。1954年,她来到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把生命中最宝贵的韶华献给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卫生统计学事业,成为中大卫生统计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航人。
她,就是荣获“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的胡孟璇。当我们走进北校园竹丝村住宅区那个朴素的房间,听老人家缓缓述说过往的时光,才更深切地体会到何为“先驱者的力量”,何为“后来人的楷模”。
▲胡孟璇教授大学结业后早年从事内科和儿科的临床工作
95岁的胡孟璇教授躺在小屋里的床上,微微睁着双眼,她的脸上刻着褶皱,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左眼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高度远视,一直以来基本只用右眼看人,却靠研究和教学练就了超强的记忆力。
不逊男儿的公卫女将
胡孟璇1954年到华南医学院任教。“当时湘雅医学院的院长给我寄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希望我能两头跑,在中山医科大学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到湘雅医学院继续上课,我就把信给了中山医的柯麟院长,他不肯放我走,怕我不回来了”,胡孟璇笑着说。
▲年轻时的胡孟璇教授
年轻的胡孟璇是中山医有名的干将,她曾与同事一起创建了卫生系,同时还将卫生统计学打造成了第一流的学科。柯院长“不肯放人”是为了给中山医留下人才。“柯院长原来在澳门医院担任院长,后来到广州,把岭南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华南医学院合并成了中山医学院,引进了很多人才。
哪知道1982年我申请到法国做进修生的时候,他看到我的名字,说‘胡孟璇!原来你是女的!我一直以为你是男的’。”她笑着回忆过往的趣事:“其实每次走在路上看到他,我都会和他打招呼,他也回应,居然还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想起来也是很有意思。”
被柯院长误认为是男儿也许与她的干练作风有关。那时候公共卫生科面临人才匮乏,设施简陋,技术水平落后等诸多难题,大家却能在困境面前迎难而上。当时的周炯亮负责劳动卫生学;张桥负责环境卫生学;何志谦负责营养卫生学;邓桂芬负责妇幼卫生学;胡孟璇则创立了卫生统计学专业。每位老师都独当一面,就这样以“先上马,后加鞭”的方式,建立了公共卫生系。
在集体的努力下,公共卫生系于 1981 年和 1986 年先后被批准成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至20 世纪末,本学科点已经成为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医学统计教育委员会的主委单位,教育部卫生统计师资培训基地。1981 年以来本学科点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多名教授、副教授和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
▲50年代华南医学院公共卫生科时期合影
1995年,胡孟璇退休,她在退休前力邀北京医科大学生物统计与生物数学教研室主任方积乾教授南下,为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老人家现在卧病在床,依然很关心中山医学院的发展情况。
当我们提到目前正在建设的深圳校区也要大力发展医科的时候,她点了点头:“中山医原本是七年制,在1966年改成六年制,分甲乙丙三个班,每个班两百人,总共只有六百人。现在让更多高中毕业生有机会学医,是好事。”
▲当时公卫的三位女将(第一排左起第三位是胡孟璇教授)
学好卫生统计学
能为临床医学提供支持
说到学医,老人家的眼光迷离,似乎回到了1943年在湘雅医学院入学宣誓的时候:“医生重医德,全世界的医生有一份共同的誓言,发誓怎么做一位好医生。”
▲1986年8月,胡孟璇教授在校内主持召开全国Cox模型研讨会
在给中山医的学生讲课的时候,胡孟璇也会在专业知识中贯穿一些医德的内容。“比如卫生统计学,可以用科学数据展示哪种药品的药效更好,是真正的好,还是假象的好,比如安慰剂,它没有真正取得效果,不过是给病人带来心理安慰。”
她一边说出各种术语如“常态分布”“正态分布”“平均数”“中位数”,一边用手指在自己的掌心画分布图:“卫生统计学用处很大,它可以用数据来表示药品在疗效上的差别,能为临床医学提供数据支持。不过要学好不容易,要有医德,有科学的精神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学会抽象思维,知道如何处理大数据。”
▲1965年胡孟璇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广州市肿瘤死亡患者的统计》
“好学生爱动脑子,其实每一门专业课程光凭老师灌输都是行不通的,主要得靠自己动脑思考问题。我有个学生,后来在美国教书,她自己用纸做教具,把抽象的知识点讲得形象易懂。”
谈到自己的学生,胡孟璇眼睛泛光,“还有个学生,叫甄伯光,在美国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药品系统担任负责人,做事认真,招聘人才的时候要求严格,曾经有九个人来面试他这个部门的岗位,他都觉得不满意。”
省下5000美元,
换来中山医第一台计算机
胡孟璇不但给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而且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一台计算机”的故事。1982年,六十岁的胡孟璇远赴法国里昂国际肿瘤研究中心进修,当时计算机已经问世,她敏锐地感知到计算机在统计学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价值和前景。在进修期间,她省吃俭用攒下了 5000 元美金,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以优惠价购买了日本的计算机,给学生使用。
▲胡孟璇教授在教学
“我刚到法国的第一顿饭,是在住处楼上的餐厅吃的,30法郎一盘,我估摸着这个饭钱如果是自己买菜在家做,可以吃一个星期。从此我不再去那间餐厅了。我还在国内带了虾米和粉丝,在法国做汤,当时研究中心培训部的人还夸好吃。”
她的眼睛笑成一道月牙:“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法国每个月给我1000美金,房租花掉一些,攒了几个月的钱买的电脑。我的房间空荡荡的,桌子还是向一个日本人借的,床是用砖头搭起来的。”
这是中山医的第一台台式计算机,它书写了卫生统计学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的新篇章。购买这台计算机的初衷是给学生用的——统计学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计算机的运用可以极大方便统计工作。学生们知道胡孟璇在国外省吃俭用很辛苦,还拿出这么多钱来培养他们,就写了一封信到卫生部,信转到学校,就传开了。
▲1982年胡孟璇教授、曾毅院士陪同WHO国际癌症专家赴广西梧州市肿瘤研究所调研
九十五老人的一日一课
时至今天,胡孟璇依然保持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从法国回来她已经年满六十,依然跑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的使用。
护工阿姨敬佩地说:“胡老师的精神很感人,我现在也跟着她学英语。”阿姨带我们来到一台电脑前,又从旁边的纸箱子里搬出一摞笔记本:“每天胡老师坐在这里,拿放大镜看着电脑手抄英语课文,一日一课。”
每个笔记本的封面上都标记了时间,翻开笔记,字迹清晰隽秀。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真不敢相信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能坚持每天手抄英语课文!
▲胡孟璇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胡孟璇早年在湘雅医学院学医,接受的是全英教学,她的英文水平很高,现在如此高龄为何还在学英语?胡孟璇说:“多年前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各地肿瘤死亡率地理分布’的调查,当时大家要把调查结果整理出书,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WHO/IARC)想把书翻译成英文。有个翻译的女同志把brain(脑)和kidney(肾)搞混了,我当场纠正了她,此前我已经纠正她好几回了。她一生气就甩手不干了。在场的人除了本国人,还有好些来自东南亚国家,比如新加坡、越南,很多人都说双语,如果我不纠正你,外国人会说‘中国这么大,连一个纠错的人都没有’,会给国家丢更大的脸,英语要学好啊。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内容,学习不能停。”她又指指脑袋:“不学,这里会退化。”
▲胡孟璇教授的学习笔记(摄影:陈欣捷)
访谈中偶尔有些人名胡孟璇教授忘记了,她不好意思地搔搔后脑勺,笑着说:“有些记不住了。我姓胡,是老糊涂。”其实她的记忆力很好,大部分往事都能清楚地讲述出来。岁月如歌,走过九十五的春秋,如今她依然关心中山医学院和卫生统计学的发展情况,对于医学生,她寄予厚望:
“同学们好,你们很幸福,现在能够在中山大学学习。千万不要辜负这里美好的学习时光——毕业后你们就会知道,在这里学习要多下功夫。我老了,没有精力亲自和你们说的太多了。你们自己是懂的,我相信你们!希望你们真正珍惜有限的学习时间,好为我们祖国的富强做更多的贡献。”
中大附属喀什医院揭牌、海洋科考重返西沙、4×100全国赛夺得首金…… | 资讯速递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刘琼芝
图片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摄影:陈欣捷
鸣谢:公共卫生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编辑:刘佳燕
责任编辑:李智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为胡孟璇教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