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中大有艘船开进了央视新闻……

中山大学 2019-05-26

一望无际的海洋,孕育着无尽的生机与财富。今日,CCTV4播出了“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经略海洋:重新定义‘靠海吃海’”的改革开放40年特别节目,报道了中大的海洋科研事业发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754ui2d9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广东省是中国的海洋大省,依托海洋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2017年,广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2万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海洋产业日益成为了广东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天河二号”超算模拟台风演进解决旧难题


位于中山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拥有曾六次蝉联世界最快超算的天河二号。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利用它构建数字海洋模型,分析台风的生成和运行路径。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员徐丹亚说:“我们发现,在包括海洋过程的大气模式中,利用我们的数值模式和天河二号超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解决过去大气对台风模拟的路径不够不够准、强度不够强的难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正在帮助海洋和气象部门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同时,通过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的模拟,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预知涉海工程潜在的长期环境风险,守护沿海以及河口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打造大型科考实习船 建设远洋科考能力


除了实验室里的超算,远洋科考能力的建设也是中国经略海洋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校长罗俊介绍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海洋战略,要经略海洋、经略南海需要对它有更深刻的了解。因为做海洋研究需要有大的平台的支撑,中山大学现在正在建造一艘6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正驶向大洋的这艘科考船上,来自多个学科的综合科考团队正在一同前往西沙群岛。“多团队的文理交融的科考,是我们这种科考的特色。……多学科的交融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朱铁权感叹道。


涉海教育科研投入增加 培养综合型人才


强大的科研平台归根到底还要人来用,人才是第一要务。由于海洋事业涉及生物化学工程、考古甚至法律等各个领域,非常需要综合性研究人才。常务副校长孙冬柏认为:“要发展海洋,就必须有海洋的人才。大学在人才培养的领域,应该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巨大的作用。”



重返西沙  再启征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754lbbmp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的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1928年,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我校派专人组成调查委员会一行十六人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地质学家前往西沙科考。这一次科考,不仅仅为我国的海洋学科研究提供了包括动植物、矿产资源等一系列的资料,更维护了中国对于南海毋庸置疑的主权。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我校又陆续多次参与了南海的合作科研项目,并在海洋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广东省“海洋强省”战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号召,校长罗俊在2015年特别提出以海洋为龙头学科带动珠海校区海洋学科群发展,在珠海校区建设海洋大学科群。在南海之滨的中大珠海校区,已经设置有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等15个整建制涉海学院。



2016年12月,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建造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着力提升中大海洋科研重大平台建设能力。2016年9月7日,历时31天,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计划首航顺利返航,标志着中大海洋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肩负着使命与责任,如今的中山大学,对于广阔海洋的探索之路正在一步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推荐阅读

中大照相馆 | 深陷高温蒸煮模式,来看中大故事清凉消暑~


中大“跨界”副教授,从研究水稻到肿瘤,坚持十多年只因为这句话……


中大藏族酷boy,写诗摄影记录梦想,用教育守护孩子的笑颜




--- iSYSU ---

来源:中央电视台、重大平台建设处、南海研究院

制图、责任编辑:周庭羽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为中大海洋科学的发展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