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78年的夏天,改变了这些中大人的命运!

中山大学 2020-02-09

▲观众观看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大首届新生上课时的照片(来源:南方日报 摄影:朱洪波)


连日来,“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吸引大批市民前来参观。


展览中,一张老相片吸引了观众的目光。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照片中正是1978年中山大学新生在上课,这个历史瞬间被镜头永远地记录了下来。


康乐园中改时运,各擅才名四十年。40年后,南方日报寻访到3位与“相中人”同年入学的中大校友。他们既是凭高考改变自身命运的幸运者,也是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人。


 一场高考,工农学子相聚首


1978年夏天,在广东省普宁县流沙公社党委办公室,26岁的资料员许鸿基每天起草着各类文件,联系着公社下面的五六条村。


“高中毕业后,我虽然一直在打零工,但有处理文件和写书法的特长,领导和好友都建议我到高考场上试一试。”权衡再三,许鸿基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此时,离1978年高考仅剩一个多月时间。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这则消息让密切关注高考的人们雀跃不已

走进考场,许鸿基才惊讶地发现,同场考生中竟有两名是自己曾教过的学生,这在当时被传为一段佳话。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曾任民办教师的经历,许鸿基顺利成为中大中文系1978级新生。


当年24岁的工人陈小奇在梅州市平远县一家工厂打工,认识了一名毕业于中大中文系的干部。年轻的陈小奇对大学心向往之。


“1978年我参加高考,公布分数时,历史竟然只有6.5分。我觉得不正常,一查分是86.5分。地理考了68分,查分发现是88分。”就是这锲而不舍地找回的100分,把陈小奇送进了中大中文系。


“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一批人,从高中校门直进入大学校门。”潮州市饶平二中应届毕业生余世孝当时只有16岁,他的一些同学在1977年提早参加了高考,但上榜的人不多。填报高考志愿时,余世孝写上了自己心目中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大。后来,他成了全县唯一一名考上中大的应届毕业生。


1978年的夏天,命运的转折点就这么悄然而至。

▲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新生入学的情景

  苦读不辍,康乐园中炼才情


1978年秋,在入学仪式上,许鸿基代表中大全体78级新生发言,决意在大学校园中勤勉求学,报效祖国。


在台下,生物学系1978级新生余世孝也在谋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涯。

▲1979年9月,78级的学生在军训

余世孝回忆,为了补上英语短板,他和同学没日没夜地看书、朗读,“一大早在宿舍门口全是读英语的人,周末也不例外”。


余世孝说:“因为高中的课程相对简单,我们普遍‘吃不饱’,对知识是很渴求的,大家都非常珍惜在中大读书的机会。”

▲ 外语系77级学生在排演英语话剧

中大是开放和开明的。陈小奇回忆,有一位导师无法接受学生在论文中表达的观点,争论了很多次,这名学生始终不肯妥协。最终导师说,我还是不接受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述的权利。
       

中大又是博学而睿智的。许鸿基自小热爱书法,他把这份爱好也带到了康乐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商承祚先生曾指点他书法要守住中庸,掌握“适度”。许鸿基说:“在中大的学习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对艺术的追求。”如今,许鸿基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中国书法经典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颜楷传承等领域颇有造诣。
       

当年,同班同学的年龄差距非常大,小的才16岁,大的已经32岁了,有的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
       

中大78级学生就是这么一群人:年龄、阅历、生活状态各不相同,但求知的欲望并不因此而衰减。在康乐园里,他们一起度过了苦读不辍的四年时光。
 

毕业离校前的一夜,陈小奇在中大北门码头徘徊,回忆着乘船渡江的场景,久久不愿离去。后来,他把这段感受写进歌中,那句“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一遍又一遍地唱进了国人的心里。


春风拂面,78级学子们各领风骚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中大78级学子们各领风骚。

▲1981年,《中山大学报》刊载《服从组织分配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校党委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

1982年本科毕业后,余世孝以优异的成绩留校读研。后来,他成为教育部首批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2004年,余世孝联合生态学科相关教师创办中大生态学专业。在他的带领下,中大生态学专业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好的生态学专业之一。
      

在2008年至2018年间,中大生态学专业跻身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有人选择留守康乐园,也有人选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77级和78级的毕业分配名册    

分配在广州工作的许鸿基,后来在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岗位上参与对改革开放史料的整理。
       

2014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出系列丛书《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许鸿基是其中《广州卷》的主编。
       

与许鸿基是同窗好友的陈小奇,则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更早地一鸣惊人。由他作词作曲、歌手毛宁演唱的经典歌曲《涛声依旧》在1993年春晚中唱响,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在校期间,陈小奇主修的是唐代文学。中大中文系赋予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和独到的音乐观,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影响。他的“中国风”歌曲《敦煌梦》《湘灵》等一出现便得到好评,《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等作品脍炙人口,很多听众由此对流行音乐改观。
        

为了开拓广东流行音乐市场,陈小奇在1992年成立了全国唱片公司的第一个企划部,从单纯的词曲创作,到物色好歌手,并有意识为他们做包装,以更好地宣传推广作品。
        

这种商业化模式,对广东流行乐的发展、传播、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0年来,广东流行音乐一直走在大陆乐坛的前列,这离不开岭南文化的滋润与熏陶,更离不开改革开放大潮所带来的环境与氛围。
        

听说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展出了《改革再出发》等一批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优秀美术作品,许鸿基表示一定要去看看。“2013年,我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曾说,中国书法应该穿着唐装走向世界,有自信以书法的特质和魅力去化人,而不为人所化。我认为,对书法优秀传统的自信,就是今天提岀的文化自信的内容之一。”



推荐阅读



又㕛叒上榜了!中大附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再获认可


如果中大有这么多邮票,你愿不愿意给我写信?




---iSYSU---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钟哲

通讯员:孔晓慧

部分图片来源:往期推送

编辑:李昂

责任编辑:马晓悦

初审:李劲峰、陈凌

审核发布:陈建洪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改革开放和中大校友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