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转课堂、三早教育……中大名师“点石成金”

中山大学 2020-02-12

不知从何时起,学历和荣誉似乎成了老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在一些学生心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如果是院士,会显得更有“面子”。而实际上,很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他们的老师或导师,远没有他们的名气大、学历高。真正的教育家,他们往往潜移默化不追求轰动效果,却有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


▲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王庭槐


王庭槐,五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七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获中山大学首届卓越名师特等奖。2018年12月8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18年会上授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庭槐“中华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


谈到教学,从教育部专家到中大学子,无一不对他表示认可和推崇。教学的魔力,课堂的魅力,在这个77级老三届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如涓涓细流,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大学子。


实践真知

“先去做,做了以后自然会有用”


王庭槐1972年高中毕业后当过染纱工,当过代课老师,当过制药技术员。这些经历在有的人看来是颇为苦涩的,王庭槐却不这么看,他有着潮汕人朴实的价值观:“不管什么事都不要抱怨,不要计较做了有没有用,你先去做,做了以后自然会有用。”


于是,小学初中期间学校停课学工、学农、学军,他不抱怨,因为他学会了很多生产一线的技能,后来在抽纱公司当染纱工时用上了,“我自己画图纸设计染纱机,进行技术革新”。任代课老师期间,自嘲“肚子饿胆子大”,什么课都敢接,初一语文、初二物理、初三数学都代过:“带着学生去学农,又当爹又当妈,锻炼了多种能力。而且这段代课经历对我后来考上大学帮助很大。”


在公社卫生院制药室,条件艰苦简陋。没有自来水,只能靠挑井水过滤制作制药用的离子水;没有煤气炉,只能劈柴烧炭来完成高压消毒的加热。“我们从简陋中力求精致,比如分装针剂的安瓿的封口时,火枪玻璃烧融封口技术可以做到和药厂一样的水准,在上级医院的帮助下,我们按中草药制剂药典的要求,解决当地很多缺医少药的问题。”这段经历,王庭槐认为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他的精细动物心血管手术得到很多科研同行的赞誉。


从这些经历中,王庭槐悟出一个道理:无论是教育还是科研,都是开拓性的工作,都需要有很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抱怨,重要的是心中永远有明灯,向着初心去努力。”这种实践出真知的人生信条不仅伴随着王庭槐自己的生活,更成为他教育学生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翻转课堂

把实验教学从验证变为探索


从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王庭槐再一次和自己的“规划”擦肩而过——他没有按照父亲的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却因为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听到这个消息,当了一辈子医生的父亲沉吟许久后说了句:“阿槐,当老师可不能误人子弟。”


正如高考前的那段经历,王庭槐做什么都不服输,即便是旁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课堂教学,他也要玩出花儿来——刚刚毕业的他就大胆提出,把课堂“翻转”过来。即变“验证性”生理实验课为“探索性”生理实验课。


我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仅是按图索骥对着教科书上的实验操作。”王庭槐颠覆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变为探索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探索精神。


1984年,王庭槐率先在课堂中进行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性提出新型生理学实验“七步曲”:预设课题情景,独立完成预习,开展答辩式讨论,及时应用现代科技,实验“体验式教育”,即时过程点评,创设量化评估。


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山医学院一下子火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与之前呆坐上完一节课的情形大相径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探索创新:“让学生按着既定实验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自然觉得课堂无趣、无聊。而探索性实验教会学生自主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首届卓越教学名师王庭槐(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三早教育

让前期理论和后期实践早结合


医学院“三段式”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循序渐进,可有前期理论和后期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弊端。1996年,王庭槐赴美国交流学习时发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大一学生上午学完解剖课,下午就要到医院骨科病房见习,这种教学方法触动了他。


回国后,王庭槐立即着手让医学生尝试早期接触临床的方法,并在1998年率先在自己的泌尿生理学课程上推出“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结束后他便把学生带到附属第一医院,让学生在病房床边了解和观察病人的病情和症状。


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名学生既兴奋又感到意外地告诉他:“我原来以为蛋白尿就像牛奶一样是白色的,到了临床才知道其实看上去和正常尿液是一样的!”王庭槐借机向学生讲解怎么判断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的功能、蛋白尿是如何形成的,将理论和临床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


2001年,王庭槐进一步提出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医院“预见习”,借此感受生命(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和感受社会。三年后,该项目就从只有一个班参加,推广到全校医科专业,还吸引了来自港澳台、国内外等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学习交流。


此后,王庭槐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基础上,创造了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模式,被全国多数医科院校学习推广,一大批医学生因此受益。2005年,由王庭槐牵头主持的“构建‘三早’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改革突破

鼓励学生自编学术论文集


和所有改革一样,教学改革也要勇于挑战陈规、突破各种限制


为了让本科生从二年级就开始初步接触科研,王庭槐做了很多全新的尝试。比如本科生大多缺乏论文写作技巧,于是,1994年王庭槐率先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从如何找检索文献材料,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后又开始手把手教学生撰写学术论文。


论文写好了,从投稿到发表乃至参加学术会议的发言,学生还没有机会经历。怎样提前让学生学习、体验这个过程?王庭槐笑着说:“一天早上,我在马桶上想出一个‘屎坑计’!”他决定鼓励学生自编论文集,按照正规科研的模式进行从论文写作到论文发布的模拟实操训练。编印论文集的经费哪里来?学生要能去社会上拉赞助,编好了要开论文发布会,本科生也要正式地进行陈述和答辩。


从第一本开始,王庭槐没想到学生们热情高涨,从此再也停不下来。有一年,学生实在脸皮薄没拉到赞助,王庭槐马上自掏腰包500元,为学生出版了那一届的论文集。现在,这十几本实验生理学探索性实验论文集,虽然印刷装帧简陋,没有正式刊号,却成了王庭槐最为珍视的成果之一。


理论能力强了,动手能力也不能弱。王庭槐开创性地提出,学校应该在常规课程之外,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经费怎么办?能不能向学生额外收钱?这都是我要顶住的压力。”王庭槐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开放实验室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三年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开放实验室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王庭槐将学生实验课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实验结束后和学生一道回放录像,实时点评,创新了师生双向同步反馈的教学模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庭槐常常用这句诗鼓励初入杏林的本科生,即便专业知识还不够深入,也要勇于创新实践,在实践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他对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也从不停步,精益求精。


课外熏陶

让治学传统潜移默化传下去


在学生面前,王庭槐常常会提到自己的恩师——中山医学院一代名人、民国学人侯慧存教授。


侯慧存是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的侯宝璋教授长女,我国传染病学泰斗、原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彭文伟教授夫人,曾教王庭槐专业英语。“当时教研室请她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那是小小班个体化教学。她首先从专业教科书选一段落,要求我们翻译一遍,她再较正一遍,我们再背一遍强化巩固。她的办法不取巧却非常奏效。”王庭槐回忆道。


子女都在国外,晚年的侯慧存独自生活。王庭槐常常带着研究生一起去探访老师,让学生们听她讲老一辈医学大家的治学传统、为人处世,并把这当做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由于侯家与老舍、胡絜青、巴金、关山月、黎雄才等人关系密切,侯慧存家中多的是名人字画,墨香盈室。王庭槐以为,学生们在此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熏陶。好的教育本来就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推荐阅读



啥是佩奇?这些寒假信息你要配齐!


岁月长青,老当益创:恭祝夏老100岁生日快乐!



--- iSYSU ---

来源:羊城晚报

采写:王倩、李劲峰、郝俊

摄影:汤铭明

编辑:农靖

责任编辑:周玉婷

初审:郑燕丽、陈凌

审核发布:陈建洪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好的教育“点石成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