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身科研,誉满学界……一切都从“美丽的意外”开始

中山大学 2020-02-12

  人物名片  

陈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年获中山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0年-2009年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陈小明院士


主要从事功能配位化学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研究,在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这些论文被引用超过3万次,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国际高被引用学者”名单。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项,并先后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等个人奖励。



“科学研究就像人生选择一样,要有眼界、有准备,这样才不会错过美丽的意外。”他的人生正如他说的这句话,起初因一个“偶然”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与化学研究的结缘也如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般,充满了美丽的意外。


陈小明院士(前左一)大一时聆听老师讲实验课(1979年)


陈老师说,自己真正开始做科研其实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而整个学术过程中他的角色和身份渐次变化——从本科生、硕士、博士到讲师、副教授、教授、中科院院士,但不变的是他专注于科研的浓厚兴趣与持久动力。


他被称为“高矮板凳上读出来的院士”,令人敬慕的除了他众所周知的学术成就外,还有他平和从容的人生态度、“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



 专注科研 

成功最重要的是勤奋和坚持


陈老师的办公室很简单,没有宽大的办公桌,也没有精美的会客茶具,最引人注目的是进门左手边那个摆放着各类奖状、证书和专业书籍的暗红色柜子以及办公桌上的那个化学结构立体模型。就像经常待在实验室里的他,朴素无华、低调务实、不喜张扬。


说到研究,他简单地解释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设计、合成、气体吸附和相关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团队的一项研究提出了控制气体分子构型实现反常而最优的C4碳氢化合物吸附分离顺序,在化工分离和吸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陈老师谦虚地说道:“当然,目前我们还只是从理论上说明了确实可以通过微孔材料用吸附分离的方式来实现减少工业原料降解耗能的目标,距离真正的实现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正如陈老师经常说的,基础科研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成功最重要的是勤奋和坚持——投身科研,誉满学界,是他实干笃行的最好写照。无论是他个人的学术造诣还是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和国际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开展溶剂热原位金属/有机分子反应研究,发现了若干在传统条件下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的重要反应。其中,团队在2002年的化学反应研究,有力证明了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争论不休的“Gillard机理”,被国际化学界认为是“关键突破”。他们开展的配位聚合物和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在这个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他们同时也是开拓者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分离过程、高性能炸药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会有力地推动能源和环境工业的发展。 


陈小明院士团队


即便化学并非自己最初的选择,学术道路也非有意经营,但他却在这条路上走了快40年。说及其中缘由,陈老师道:“其实主要的还是两个动力,一个是科学研究带给我的快乐,另一个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当时从香港中文大学读完博士回来的时候,不论是中大还是国家在化学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基础都是亟待提高的,而经过了这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已经和一些发达国家齐头并进了。“目前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不断增多,正处于发展科研最好的时代,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基本都可以去做。”陈老师坚定的声音,饱含一个本土科学家,对科技兴国、建设创新型强国的自信和希望。


陈小明院士博士毕业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与导师麦松威教授合影留念(1992年


作为一名科学家,陈老师见证了国家的化学研究从几乎一片“空白”到现在蓬勃发展的历程。当今时代,中国的科技工作队伍正在壮大,领域正在拓宽,成果正在显现。陈老师和千万科技工作者一样,扎根沃土、造福人民。



 桃李芬芳 

“见到学生有进步就是老师最欣慰的事”


除了出差的时间,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和学生一起度过的。他记得自己老师的谆谆教诲与良苦用心,记得这份不断赓续的师风师情,并将这种踏实敬业的精神不断传承与发展,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学生眼中,陈老师“低调、务实、敬业”。他生活简单朴实,教学和工作却无比认真严谨。“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他指导的多名博士毕业生中,已有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6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陈小明院士实验室毕业合照


看到自己的学生获得这些成就时,他嘴角轻扬,笑着说:“很欣慰这种努力、投入、敬业的精神在我的学生里面广泛地存在。当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见学生有进步,有成绩。” 


尽管工作繁忙,他总是很珍惜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片刻时光”,他喜欢这一群年轻的、求知若渴的“孩子”。他感慨道:“基础差不是问题,甚至你笨点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必须勤奋努力去做。


陈小明院士在指导学生工作


正如他所说:“见到学生有进步就是老师最欣慰的事。” 对于学生,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他最看重的品质就是踏实、勤奋和努力。



 情怀中大 

与中大一同成长的40载


1979年陈老师参加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他原本的第一志愿不是化学,却因一个奇妙的“偶然”成为了中山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之后近40年,他90%的时光都在中大校园里度过。他见证了中大的成长、变革与发展壮大,同时中大也将他的事业成就和人生轨迹刻进学校的年轮里。


行走在康乐园静谧的绿荫小道,远远地便能嗅到花香青草香。红砖绿瓦,古色古香,细腻悠长。在中大多年,令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里面的人文氛围。“这里的人和谐、务实、创新进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让中大人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共同营造着自由开放、实事求是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园子很大,容得下各色各样的人,又十分安静,能使人专心做科研。”


陈小明院士(中)及他指导的最早的两位博士毕业生合影


听闻陈老师以前常踩着单车在这如画的校园里骑行,俨然是学生眼中的另一道风景。 大草坪的草木芳华,岁月湖的水清月明,逸仙路的熹微晨光,都见证着他在漫长的时光里步一步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他的理想很小,小到在一个领域,一钻就是一辈子;他的理想很大,大到在他们这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承前启后,开创未来,让中国的化学事业,漫天繁星、生生不息。



把热爱注入科研事业,让使命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长期以来,正是一代代如陈老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奋斗,让国家不断涌现出一个个科技创新的成果,增强国力,造福国民。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我们相信,当陈老师这一代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交棒时,会有更多的中大人接过这份科研理想和家国情怀,有毅力也有能力,薪火相传,再续辉煌。




推荐阅读


中大名师如何“点石成金”?


做这项工作,中大是认真的!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团委

部分图片来源:化学学院

采写:张映美、蒲俊辰

编辑:刘佳燕

责任编辑:马晓悦

初审:郑燕丽、陈凌

审核发布:陈建洪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热爱科研,专注奉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