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校长: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将实现1+1+1>3
未来,中大将发挥“排头兵”作用,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重大需求,与国家发展同步、同向、同心、同行,助力广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多的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支撑。
作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人才输出地,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广州、深圳、珠海“三校区五校园”的布局建设进展飞速。未来,中山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将有哪些新规划、新设想?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中山大学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哪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创新、智力引擎?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在北京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表示,大学的责任就是把人才培养好,把学校办好。未来,中大将发挥“排头兵”作用,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重大需求,与国家发展同步、同向、同心、同行,助力广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多的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支撑。
罗俊
谈中大校区布局:
三个极点设三校区,
希望实现校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这是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三个重要极点。在这三个极点上,中大在广州、深圳、珠海都设有校区,与大湾区的建设同频共振。
“提升一个城市的品味,支撑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科技创新,大学是非常重要的。”罗俊说。他希望,未来中大这三个校区能给广州、深圳、珠海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以一定的支撑。
2000年开始,中大就开始在珠海布局校区建设,2015年,珠海校区开始大发展。罗俊透露,未来3-5年内,珠海校区或将扩至2万名学生。
去年6月,中大深圳校区开始动工,预计2020年9月迎来第一批约8000名学生。
罗俊告诉记者,校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大珠海、深圳两个校区距离中心城区都较远,未来又将形成上万人的大学生活圈,如何实现人才、产业、科研的集聚效应?便利的交通非常重要。
“深圳校区在规划时就已经在考虑地铁、公共巴士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但珠海校区现在只有公共汽车站、校巴,从广州坐校巴过去要2个多小时。”他建议,将广州到珠海的轨道交通延伸到珠海校区,这样,广州、深圳、珠海三校区之间,基本就可以实现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
谈助力大湾区发展:
中大重点做好服务,
为湾区提供人才、平台、智力支撑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山大学有哪些设想?罗俊告诉记者,中大重点在为湾区建设发展做好服务。
首先,粤港澳三地已经成立了高校联盟,如何充分发挥联盟的作用?罗俊认为,可以通过联盟的平台让大湾区内高校更紧密联系,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相互促进。“我们还建立了很多专业联盟,比如超算专业联盟,海洋专业联盟,空间科学专业联盟,图书馆专业联盟,旅游专业联盟等,都与大湾区的发展需要紧密相关。”
其次,发挥三个校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接收更多的港澳学生到中大来学习。“目前,中大在读的港澳学生已经有2000多人,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轨道交通实现互通之后,或许未来澳门的学生到中大珠海校区来学习,就不用挤公共汽车了,周末回家也很方便。”
第三,组建专业智库,助力湾区建设。罗俊告诉记者,中大已经成立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大各学科都可以结合湾区的发展需求组建智库,为湾区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参考。
第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平台支撑。罗俊告诉记者,中大与港澳的科研合作越来越多。如中大的超算平台,港澳一些大学也在用。中大还正在建设面向空间科学的天琴科学中心平台等,也欢迎港澳同行一起参与。“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建更多的平台,让港澳同行也能利用我们的平台开展工作。
谈“双一流”建设:
一流大学要有更好的老师,
三地高校合作将实现1+1+1>3
不只做“岭南第一”,还要争做“世界一流”,未来中大在“双一流”建设中还有哪些目标?罗俊告诉记者,大学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如何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大的根本使命,也是一个大学的根本使命。
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中大近年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做大平台建设。
“一流的大学要有更好的老师。”罗俊说,“只有拥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育、输出基地,近4年来,中大一共引进了4000多名优秀人才。罗俊透露,在这方面,中大还会继续努力,为广东多引进、培育一些人才。
“建好基础平台,做大平台建设,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提供更好的舞台。”罗俊说。他认为,要给人才一个成长和育人的环境,平台建设好了,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也能让老师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他看来,过去几年,中大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任重道远。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大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路上。
如今,广东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罗俊看好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他告诉记者,香港的一些高校这几年发展很快,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包括中大在内的许多广东高校在国内的排名也一直在上升。在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三地高校如能合作交流、协同创新,未来一定会出现1+1+1>3的效果。
谈大学创新发展:
海洋科考今年还将“起航”,
大学应与社会发展同步
“大学要创新,还是要针对国家的需求。”罗俊说,“国家现在有哪些重大需求,有哪些‘卡脖子’的问题,是大学未来攻关的方向。”近年来,中大大刀阔斧改革,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如何补好工科短板?
罗俊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大加强工科学科建设,成立了若干个工科相关的学院,尤其在深圳布局了比较多的工科学院,现在已经可以看出明显的成效。尤其通过引进人才等举措,中大工科建设方面已经有不错的成绩,国际排名进步很快。
2016年,中山大学提出实施“南海科学考察”综合航次计划,支持海洋学科师生开展海洋科考,积累科考经验,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3年来,中山大学海洋科考队伍已经4次起航。罗俊告诉记者,重视海洋、发展海洋、经略海洋的形势下,作为大学、作为学者,应该去认识海洋,要多做一点事。“今年可能还要计划两次科考,预计明年10月份左右,我们自己的科考船就建好了。”他笑道。
“大学要发展,还是要关注社会。高校不是空中楼阁,不是世外桃源,跟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跟国家的发展应该是同步、同向、同心、同行的。”罗俊说。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张璐瑶
摄影:宋金峪
编辑:曾琳源
责任编辑:唐艳丽
初审:李劲峰、陈诗诗
审核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