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这些中大科研人又有新进展!
近年来,我校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的“三大建设”为抓手,扣紧“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科研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现回顾近期科研动态,共同为科研创新凝心聚力。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潘梅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D-π-A型配体的金属-有机超分子盒。配体的电子结构赋予其同时具有良好的单光子吸收(OPA)和双光子吸收(TPA)的双路径发光特性。在配体与Cd(II)组装构筑的M2L2超分子盒中,配体的双路径发光得以保持,并通过金属中心的重原子效应,以及超分子组装中的π堆积和J聚集态得以强化、放大和优化。在金属-有机材料中,首次获得了同时具有紫外、可见白光和近红外光的广谱光能蓄水池,并由此触发红色长余辉的多功能发光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隐身、防伪、装饰、显示等不同领域。
相关研究成果以“A Metal–Organic Supramolecular Box as a Universal Reservoir of UV, WL, and NIR Light for Long Persistent Luminescence”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doi: 10.1002/anie.201812708)。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政,通讯作者为潘梅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单/双光子多路径长余辉及其模型应用
近期,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川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可以通过简单封装和热退火,制备出稳定富含氢的IGZO 晶体管,其晶体管电学性能、稳定性都获得大大提高。制备方法较简单且重复性高,即用氮化硅薄膜封装,再通过热扩散将氮化硅内氢元素扩散至InGaZnO薄膜内。掺氢后的晶体管,其开态电流和开关比都获得了数量级的提升(约40倍),而且阈值电压没有太大变化。而对应提取出的场效应迁移率则出现异常,大于300 cm2/(V·s),远高于未经处理的对照样品。然后结合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表征,发现薄膜内不但氢浓度提升了约一个数量级,而且氧空位缺陷态也大大减少了,而自由电子浓度则相应显著增加。
相关研究成果以 “Analysis of Ultrahigh Apparent Mobility in Oxid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为题,近期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DOI: 10.1002/advs.201801189,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2.441)上。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作者包括陈昌东博士生、杨柏儒教授、吴倩博士、李恭檀博士、詹润泽博士、邓少芝教授等。通讯作者为刘川教授。该项工作得到广东省应用研发专项、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显示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不具有氢掺杂(左上)和具有氢掺杂(左下)的铟镓锌氧电子轨道结构。(右)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和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乐教授团队首次利用超冷原子体系对宇称-时间对称非厄米量子体系实现量子模拟
我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乐教授研究团队在2月2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transitions in a dissipative Floquet system of ultracold atoms(在耗散弗洛凯系统的超冷原子中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为题报道了世界上首个利用超冷原子体系对宇称-时间对称非厄米量子力学进行量子模拟的实验(Nature Communications, 10:855, 2019)。罗乐教授和理论合作者印第安纳普渡大学教授Yogesh N Joglekar是共同通讯作者,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研究员李佳明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实验结果不仅精确地复现了在经典系统中已经观测到的静态哈密顿量的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还利用周期性耗散机制发现了在任意小耗散下的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观察到系统的能量可以在极其微小的耗散下发生不可逆的发散。不同于以往静态哈密顿量的单参数相变,周期性耗散驱动的宇称-时间对称性的相图在频率的参数空间实现延拓,在特定的频率区间,宇称-时间对称性对于耗散有极其敏感的响应。这个现象之前只有理论预言,而罗乐教授小组首次在绝对零度之上500纳开尔文的超冷费米气体中首次观测到。同时这项工作还发现了对称性破缺点附近的慢衰变模式、类比于多光子跃迁的高阶PT对称性破缺等新颖有趣的物理现象。
传播与设计学院王海燕副教授研究成果在国际传播学顶级刊物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发表
我校传播与设计学院王海燕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传播学顶级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传播学刊》)2019年第1期发表论文。论文标题为“Chinese Newspaper Groups in the Digital Era: The Resurgence of the Party Press”(数字化时代的中国报业集团:党报重新崛起)。
该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影响以及新时期我国传播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该研究以扎实的经验材料推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发展,同时为国际传播学界理解当下遍及全球的传媒“危机”和新闻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中国视角。
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主刊发表青光眼研究成果
3月13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通过对青光眼持续六年的研究,以题为《激光虹膜周切术预防房角关闭: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是迄今为止我国眼科界第一篇在《柳叶刀》发表的原创性长文论著。何明光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Paul Foster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虽然临床试验证实预防性激光治疗可以降低47%的主要结局指标的发生,但是由于主要结局指标本身的发生率极低,而且都以不会马上引起视力损伤的前房角粘连为主,因此,对于通过社区筛查找到的闭角型青光眼“高危患者”,研究结果提示,不应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治疗。这个临床实践的改变,可能会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治疗,降低卫生资源的投入。
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蔡鑫伦教授、余思远教授课题组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刘柳教授课题组合作,研制出大带宽、低损耗、高效率、高集成度的硅基电光调制器。该成果以“High-performance hybrid silicon and lithium niobate Mach–Zehnder modulators for 100 Gbit s−1and beyond”为题,于3月5日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
该器件实现了远超传统纯硅电光调制器的调制带宽(>70 GHz,达到现有测试系统极限)、创纪录的低插入损耗(<2.5 dB)、高于传统铌酸锂调制器4倍以上的调制效率(2.2 V∙cm),并具有高线性度、高集成度以及低成本等优异特性,其加工方法与标准CMOS工艺可后端兼容。器件进一步演示了112 Gbps超高数据调制速率以及170 fJ/bit的低功耗,其各项指标达到、超过了当今世界一流水平,表现出优越的综合性能。Nature Photonics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该论文的工作是硅基光子学领域的一个巨大进步,对未来光通信、量子计算以及仿神经光子集成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
▲硅和铌酸锂混合集成电光调制器芯片
3月14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五个五”工程等项目资助下,由泌尿外科罗俊航教授和陈炜教授团队牵头组织的国内多中心肾癌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影响因子36.4),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及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该模型与临床病理指标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度,更精准地识别复发高危患者。该杂志同时刊登了国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Yair Lotan教授和Vitaly Margulis教授的述评,指出该分子预测模型对局限性肾癌术后个体化诊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方案导致临床上的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编辑:曾钰
责任编辑:刘秋杏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核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逐梦科研,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