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3支队伍74个城市,调研报告“10万+”,中大教授带团队实地测量中国经济

中山大学 2020-02-10

自2004年毕业于岭南学院并留校任教后,徐现祥如今已走过教学生涯的15个年头。在讲台上,他幽默风趣,是学子们心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在讲台下,他关心身边的人与世界,力求从中国经济实际中发现科学问题,始终坚持“立足中国的实践、实事求是讲述中国故事”。



要了解理论,更要了解中国


“岭南学院的学生比较优秀,从学生变成老师之后,你可不要耽误学生啊!”这是2004年徐现祥留校任教之际,时任岭南学院院领导对他的叮嘱。尽管时隔多年,这句话他始终牢记在心。如何让学生学好理论,打好基础?这是徐现祥不断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一个问题。


▲商事改革制度调研开题研讨会


对于本科生,徐现祥选择通过小测引导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每个月举行一次小测,一学期四次小测,加上期末考试就是五次测验,而这五次测验在最终成绩里占比几乎相同。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阅读相关文献,每个月读数篇几十页的文献,令不少学生“苦不堪言”。徐现祥的教学方式,一开始令学生们颇有微词。“学生们把布置的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统计起来,一个个收集签名,然后再交给我。”徐现祥笑着回忆当时的情形。但徐现祥的严格,最终被证明卓有成效,宏观经济学后来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全流程参与投入。”后来不少学生告诉徐现祥,毕业后对这门课念念不忘,“痛苦的经历也变成了愉快的回忆”。


仅仅打好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选用国外主流教材,和中国的实际状况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有时候开玩笑地说,一个学生,他可能知道美联储的主席是谁,美联储准备干什么事情,却不知道中国央行的行长是谁。”为了保持学生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敏锐度,徐现祥要求学生做课堂陈述时多选择中国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理解中国的实践。“这对学生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因为教材中的术语与中国经济实践中的很多用词不一样。”将教科书中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连,有时候就像学一门新概念汉语,学生需要将两种不同的用词一一对应,从中国实际相出发去理解理论。在徐现祥看来,通过这一方式,学生更容易了解“中国故事”。


除了课堂训练,自2006年,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已成为徐现祥研究团队的传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已经成为一个跨院系、跨校的固定交流平台。“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甚至是外校的学者都会参与,我们的研讨会是完全开放的。”除了对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进行讲解,研讨会还会邀请国内活跃的学者进行交流。这种开放包容的交流精神,也推动了参与者自身的进步。“要多看文献,了解领域内好的研究。自己写的东西更需要不断去打磨。”在徐现祥看来,如何评论他人的论文,如何向他人提问,以及如何在别人提问时心平气和地接受,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是需要通过研讨会来磨练的基本功。


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名学者,最首要的就是提炼出本领域的科学问题。”从研究官员行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研究经济增长目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再到调查中国商事制度改革,徐现祥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源自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国变化非常快,很多人都看不清。这里有各种声音,但缺乏的是科学问题。”


如何把中国的声音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述,如何建设中国的理论自信?徐现祥认为,就是要基于中国实践,提炼出科学问题。“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在中国做经济研究很幸运。幸运在哪?这里有很多的课题。” 


▲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来函向徐现祥教授团队致谢


问题的发现来源于深入的观察。广东省深化改革办公室曾委托徐现祥团队检查评估整个广东省商事制度改革状况,尽管这个项目不一定能出学术成果,但在徐现祥眼中,放管服改革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件应该做的事。因为广东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今天的改革发展,极有可能随后就成为全国的改革发展。“作为中大的一员,岭南的学者,我们应该捕捉时代的脉搏,积极参与这类实践,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总结成功经验,梳理改革实践背后的逻辑,为深化改革寻找方向,为提炼科学问题积累典型事实,对徐现祥来说,是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去完成的“要紧事”。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多次致函中山大学,对徐现祥团队所做出的评估报告表示诚挚感谢。2017年,徐现祥团队中标国家社科专项《深化商事制改革研究》,从广东走向全国。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开题研讨会


“面对复杂的中国经济环境,我们不能紧跟国外学说,用中国实际去硬生生地套国外学说,而应该基于中国实践提出科学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徐现祥在教学以及科研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他不仅自己带头实地调研,在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培养中,还注重对学生实地调研能力的培养。他曾对学生说过,“如果不实地走一走,连现实是啥都不知道,怎么能提出好问题,做出好研究呢?”而这,也正是他在当下中国经济纷扰的声音中,始终坚持的选择。


科研育人,实地测量中国经济的温度


2018年,徐现祥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专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了一次全国调研。13支队伍,16个省份,74个城市,调研员们实地测量中国经济的温度,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尽管做此类项目时,许多团队会把外地调研委托给当地的高校,但徐现祥选择全程由项目团队独立完成。“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当地经济情况,也是中大流动的宣传车。”这一项目荣获了“2018年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称号,这是岭南学院学生团队首次荣获此项殊荣。


▲多家媒体报道徐现祥团队研究成果


“现在的本科生都很有个性,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他感兴趣的点,让他发自内心地想要参与。”在徐现祥看来,通过参与项目,学生能够把课程的学习延伸到实践中去,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能真正做出有说服力的成绩。团队的项目在学生中口碑极好,尽管没有物质上的奖励,却从来不愁没人参与,而且往往竞争激烈。“当时有一名同学临时去不了,我们联系候补的同学,他立马把手上的事情推掉,直接买机票去了。”同学们的积极令徐现祥感动。


▲调研员与受访市民


不仅学生积极参与,徐现祥也愿意放手让学生实践。整个项目由学生独立组织,财务管理、后勤安排、行程规划均由学生自我管理。“你不是学了优化吗?你不是学了这些知识吗?好,那你现在来试一试。”在徐现祥看来,这不仅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更是“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体现。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作为一个大学,什么样的人都有,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人找出来,放到合适的位置,让每个同学都有获得感。”在2018年的商事改革调研中,调研团队分为六个部门小组,有统筹组、督导组、宣传组、财务组、调研组、技术组等,从博士生到本科生,数十人的团队,合理分工,有条不紊。在负责统筹的金奕彤看来:“可以给本科生一个在学术上起步的机会,真的能做到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地丈量中国经济,这是非常难得的。”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开题研讨会


结束了实地调研后,徐现祥还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在他看来,不仅活儿要干得漂亮,表达能力也同样重要。“有学生说我们肯定写不了,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才能写,本科生怎么写得了呢?我说不见得。”在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一个规范的流程撰写各省各地的报告,一个多月的时间,34篇报告新鲜出炉。澎湃新闻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全文刊发些报告,不仅创造了多篇“10万+”,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报道了团队成果,还引起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关注,相关领导要求整改报告所指出的部分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对这一结果,徐现祥是满意的,“至少现在提起这事儿,大家会想到我们团队。”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胡澜

鸣谢:岭南学院

编辑:曾钰

责任编辑:曾琳源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讲好中国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