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蕴诗: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 春季工作会议·访谈篇(一)

中山大学 2020-02-09

编者按

4月20日至21日,我校召开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主题,旨在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奋力开创学校本科教育新局面,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努力。中大师生围绕大会主题,积极学习会议报告精神。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人物简介


毛蕴诗教授:经济学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法国Grenoble Ecole de Management DBA导师、台湾中山大学荣誉访问教授。兼任《经济管理》期刊特聘学术顾问,《管理科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多家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毛蕴诗教授长期致力于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国际企业化经营、企业成长与公司重构、社会和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完成20多项国家级、省级、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先后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毛蕴诗教授接受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的内容,哪一点或哪个方面给您的印象最深?


毛蕴诗教授(以下简称“毛”):结合教师的本职工作,我对于春季工作会议中“固本工程”的感受最深。固本工程中的“教书育人”及师德师风建设就是对老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强调和要求。我认为“立德”和“树人”都可以体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应“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罗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中谈到了“讲政治、讲忠诚、讲素养、讲追求”的“四讲”教师。我在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也谈过,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做到四点:一是讲政治,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二是讲诚信,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三是有素养,这一方面是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是学习鲁迅、陈寅恪等大家身上求真务实的精神;四是有理想、有追求,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练好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以上是我对学生的期望,也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记:您刚才说到了固本工程,那您能谈谈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这方面的心得吗?


毛:罗校长说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如何实现?春季工作会议就给出了很好指导:用时间、用心思、用情怀。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一直强调科研的成果和自身的能力最终是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做学术要“顶天立地”,培养能力要与中国发展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我也结合自己的资源用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这些年,我带领了数十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多次到珠三角、台湾等地区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经济管理部门开展调研,其中包括捷安特、东方电气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实践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深入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管理实际中,很多调研成果最终还转化成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有些文章也被收录到了我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重构全球价值链》两本专著里面。自从设立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以来,我的每一届研究生都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培养的若干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有机会参与到了政协提案的前期调研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毛蕴诗教授出版专著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记:您觉得强基工程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能结合管理学科谈谈您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看法吗?


毛:在我看来,强基工程的五个方面工作是一体的。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思政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能力的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些都在人才培养的一个体系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大学时期是学生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同时也是精力旺盛能够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接受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能够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它是一个交叉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并且随时代不断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例如,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对企业的管理实践有很大影响,也对管理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很大挑战。对此,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不能分开,教学必须以科研成果作为支持,在科研工作中强化其教学能力,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通过将所在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其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时也将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明晰、深化。


在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基础上,我出版了一系列参考书和教材,如面向博士生、研究生的《公司经济学前沿专题》,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的《公司经济学》。最近又结合新的研究出版了《工商管理前沿专题》。目前这些教材在教学工作中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罗校长指出,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确是这样。


中国经济四十年高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原来提中国工业是“大而不强”,现在我认为是“大而待强”。这其中必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也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管理学科的研究必须与企业实践密切结合,需要广泛的社会调研,这一过程将给学生提供许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所以,罗校长提出“三个面向”,能够很好地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传递给学生,为社会培养面向时代前沿,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毛蕴诗教授履职专著 《政协委员履职风采:立足本土,关注前沿》


记:您刚才说到管理学是偏实践性的学科,那为什么在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仍然要突出科学性呢?


毛:社会上甚至校园内、外都有很多人对管理学科有一种误解,质疑其科学性,认为管理学没有什么理论,谁都可以做管理,不需要培养。而我想强调的是,管理学是实践性的科学,它需要具体操作,但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人指出,管理学是一门艺术,许多没有经过管理学系统训练的企业家也很成功。但是管理首先是科学,其次才是艺术。这个世界上像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那样的天才经营管理者少之又少,像华罗庚那样没有上过大学的数学家更是罕见。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是为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的少数天才准备的,是供成千上万的普通学习者所设计的。它可以培养出具有科学、系统理论知识的优秀管理者。


比如我们的MBA教育就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管理人才。MBA教育拥有一套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它是包括理论素养培训和实践能力提升的一系列科学的培养体系。MBA的学生就是要学习管理学理论,掌握科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过度强调实操性是对管理学科的偏见,例如认为管理谁都可以,即使不具备管理学的知识也可以做好,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一些基本的管理学规律是必须要遵从的。


记:您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怎样去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与竞争性?


毛: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一位博士生入学后让我给她写两句话,我写了“德育智育全面发展,学业事业齐头并进”。管理学培养的人才未来大都要走向企业、走向管理,全面发展对我们这个学科来说很重要。除了理论性、实践性,还需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有身体也很重要,现在很多管理岗位的工作强度很大,身体不好可能吃不消。最后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习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来看,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必须具备四个特征:有价值的、稀缺的、无法仿制的和难以替代的


在给本科生、研究生、MBA学生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向同学们提问:在工作岗位上应当如何体现中大学生的优势?如何成为无法复制、不可替代的人才?针对当前社会上、大学里存在学风浮躁的现象,我特别强调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打好了理论基础,你才可以做到就事论理,而不只是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谁都可以,并各执一词;而就事论理,则可以使人信服,使人对你刮目相看。打好了理论基础,你才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指导你的行为,预事而立。


依托科研,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的成绩,毛蕴诗教授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得了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注:本文根据对毛蕴诗教授的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推荐阅读


---iSYSU---

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唐清旺、王婕、郝俊

摄影:翁梓森 

编辑:李牧瑶

责任编辑:黄子明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