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烹饪、公益……这位中大毕业生的生活很精彩!

中山大学 2020-02-08

采访前的周末,蔡童欣刚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半程马拉松——苏州湾国际马拉松比赛。2小时29秒,是她完成比赛的用时。为此,曾获得中山大学女子田径800米冠军的她已准备许久。“我是那种坐不住的人,喜欢往外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物。”第二天就要进行论文答辩的她坐在玻璃窗边,拿起手中的椰汁抿了一口,脸上挂着从容的微笑。


蔡童欣参加苏州湾国际马拉松比赛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大一的时候,受辅导员李颖的启发,蔡童欣在电脑桌面上建立了一个名为“核心竞争力”的文件夹,里面包含学习、科研、公益、运动、爱好等各方面的内容。每参加完一次活动,不管结果如何,她都会仔细地把经历写进文件夹里。对她而言,“本科四年,是将一个文件夹填充得更丰满的过程。”这个小小的文件夹不仅记录了她的大学回忆,也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不是真正的学霸”,她坦言自己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也做不到样样兼顾,“但我不想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我想活出自己。只有那些‘专属’的经历,才能算是你的‘核心’。”


蔡童欣的“核心竞争力”文件夹


这个记录的好习惯保持了四年,在学业上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如今,她已收到斯坦福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录取通知。她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科研:长风破浪会有时



蔡童欣已记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海洋科学的科研纳入长远的人生规划之中。也许就在过往的某一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的科研梦想开始悄悄发芽。


大三暑假,蔡童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学院组织的本科生近海调查野外实习,对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域进行观测,亲身参与到采样、滤水过程,并勘测河床剖面,撰写调查报告。“这是一个跟科研近距离接触的过程,机会非常难得。另外,带队老师本身就是相关研究工作的专家,本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师兄师姐也会指导我们,教我们使用观测仪器。”此前她还参加过学院组织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不同阶段的实习都与学院的课程内容相匹配。在这些实习中,“海洋科学不再是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知识点”,科研不仅仅只有纯粹的理论。她终于知道“科研是怎么样开展的”与“要怎么做科研”。除此之外,学院 “海洋大讲堂”学术讲座让她了解到学科的前沿研究与理论成果,为她以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了基础。


蔡童欣参与学院的专业实习


在瑞典隆德大学交换期间,她跟着科研团队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真正的科研经历,没想到由于经验不足她接连受挫。独在异国的她经历了漫长的心理调整过程,慢慢地领悟到 “做科研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过程,需要沉下心,不断探索和专研”。


回国后,在导师蔡华阳副教授的指导下,蔡童欣才逐渐重拾了对海洋科学的科研信心。“如果不是他给我表现的机会,连我自己也未必知道我有能力做好科研。”说起导师,蔡童欣满是感激与尊敬。在蔡华阳副教授的鼓励下,她不仅用英语主持了中山大学第三届海纳百川模拟国际会议,而且前往美国PECS物理河口海岸会议进行了海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她加深了对学术生态的了解,同时也慢慢意识到自己有潜力继续从事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


▲蔡童欣与导师蔡华阳副教授在美国PECS 2018会议上进行展示


“我所有的科研成绩的取得,都有赖于导师的培养,从写摘要到参加会议,再到写论文,他都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我,给了我很大的肯定,让我相信自己可以继续走海洋科研这条路。”蔡童欣认为蔡老师是一个“葆有初心的人”,他总是愿意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而在导师蔡华阳副教授的眼中,蔡童欣则是“做科研学术的好苗子”,不仅科研主动性强,遇到问题能够积极沟通解决,而且写作功底扎实。“任何一位优秀学子的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评价道,“蔡童欣同学有非常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喜欢运动、喜欢做菜、喜欢分享,这对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生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当看到学院的老师为港珠澳大桥提供专业建议和方案时,蔡童欣意识到这个学科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切切实实的贡献。“海洋科学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在于怀着好奇心去改变这个世界。”她希望自己学成归来后,也能够将自身所学化为一种助力社会建设的能量。


烹饪:最爱人间烟火气



蔡童欣闲暇时最喜欢烹饪,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为自己的“食客”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如果看到“食客”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或者“光盘”,她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下厨并不简单,在瑞典交换的时候,她曾邀请13名外国同学品尝她的菜。那天,她在灶台边从早到晚站了8个小时,既要做腊味饭等中国菜,又要考虑同学的口味做瑞典菜,还要为素食者准备单独的菜色……但是在收获肯定的那一刻,她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瑞典河边野炊


对烹饪的痴迷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时候她会更换菜肴的“配方”,比如在做经典中菜番茄炒蛋时,她会加入西菜的经典食材黑松露来丰富口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不只是凭空想出新的东西,它更多是一种在传统基础上的改进,“一开始尝试新鲜做法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口味不佳的情况。”蔡童欣谈到,“但是在多次尝试后,根据反馈不断地调整,就能做出更合适的味道。”


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面试中,主考官问她如何处理挑战与困难,她把抽象的问题与自己的烹饪爱好联系起来,回答道:“比如蛋炒饭,米的选择和处理,配料和调料的选择,以及最关键的火候的掌握,都需要在一次次实践中获取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心理暗示,在失败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真实独特的回答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她打开了名校的大门。


对蔡童欣而言,厨房的温度在某种意义上已然化为生活的温度,不知不觉间,她在厨房的尺寸之地上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生活本身。


公益:遍看世间好风光



在蔡童欣的世界里,做公益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参加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公益活动没有别的理由,只是自己“愿意”这样做。有幸的是,她从中看到了以前无法想象的、更加丰富的世界。


蔡童欣做公益有两个小原则,一是公益活动的种类要多样,如此才能“不断用新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发现不同”,不断丰富自己对多元社会的认知,二是 “应该充分发挥所学所能,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大学生对社会的价值。于是,来自海洋科学学院的她做起了“海洋公益”。作为“海精灵”志愿协会的一员,她多次组织同学看白海豚与红树林,宣传海洋环保的相关知识。甚至在国外交换期间,她也趁着圣诞假期前往人迹罕至的希腊海岛做志愿者,调查僧海豹的生态位状况。僧海豹是濒危动物,由于人类活动,目前野生地中海僧海豹的数量极其稀少。蔡童欣每天早出晚归,来回爬近10小时的山去收集数据,穿着登山鞋的脚都磨出许多水泡。但她的付出并非全无收获,有一天在海边的摄像机上,她终于看到了罕见的僧海豹的照片,那一瞬间所有的辛苦都成为了骄傲。


蔡童欣在希腊Kalamas岛参加志愿者实践活动


每一次公益活动都是一个认识世界的好机会,蔡童欣尝试了解不同的领域,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方法,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真实可亲的一面。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几个月后她将踏上异国的征程。在接受某次采访时她说道:“其实我有很多没做成的事情,但我不觉得遗憾,至少我这四年没白过。未知性让我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期待。”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杨丽媛

鸣谢:海洋科学学院

编辑:皇甫思逸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李劲峰

审核:金凤、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