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中大新增15位国家优青!看看都有谁?

中山大学 2020-02-09



日前,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中山大学15位学者获评优青。


我们一起来看看

都有哪些中大学者入选了吧!


2019年度国家优青入选名单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所在院系

北极海冰预测研究

杨清华

大气科学学院

多氯联苯微生物还原脱氯

汪善全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药物化学

欧田苗

药学院

生物材料和纳米载药系统

梅林

药学院(深圳)

硫协同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机理研究

吕慧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核酸修饰与基因调控

骆观正

生命科学学院

凝聚态物理

罗惠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头颈肿瘤(鼻咽癌)

柳娜

肿瘤防治中心

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刘徐兵

生命科学学院

高性能薄膜晶体管

刘川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肿瘤mRNA翻译异常调控

林水宾

附属第一医院

战略领导

李炜文

管理学院

肿瘤学-头颈部肿瘤

冯琳

肿瘤防治中心

水污染控制卤素自由基化学

方晶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信号网络失控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蔡俊超

中山医学院


喜报频传的背后

是中大学者夜以继日的努力付出!

为我校最新入选的“国家优青”点赞吧!



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清华


1983年出生,2004年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学士学位,2015年于德国不来梅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海冰数值预测。曾获得全国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四次参加极地科考(两次南极越冬科考、两次北极科考,共32个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教研部中德海洋合作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现担任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测计划(PPP)科学指导组委员。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汪善全



1982年出生,2004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2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年获得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及POPs修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及ES&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5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1项广东省-温氏集团联合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

药学院教授:欧田苗


1980年出生,2002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获过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人才称号。研究方向是基于核酸靶标的药物化学生物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ucleic Acid Res、J Med Chem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第三完成人)和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第三完成人)。

药学院(深圳)教授:梅林



1982年出生,2003年于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研究方向为分子药剂学、生物材料和纳米载药系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Biomaterials和Small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深圳市青年科技奖和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学术奖励。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吕慧



1982年出生,2005年、200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11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 Sci.&Tech.、Water Research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篇。近年来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10余项。曾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广东省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国际水协全球项目创新奖等。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骆观正



1983年出生,2005年于东南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表观遗传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Science Advances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2篇,他引1000余次。入职中大后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篇(IF>10),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惠霞



1984年出生,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于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物理与电化学所,2012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急需人才青年杰出人才Ⅰ类引进回国。长期从事新型无机固体功能材料设计合成与性能调控,至今在PNAS、Nature Comm、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Chem Comm、J. Mater. Chem. A、PRB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多篇,其中一篇入选“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柳娜



1984年出生,201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和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并获第十一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主要从事鼻咽癌分子分型和转移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8年度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0余篇,包括Lancet Oncol、Ann Oncol、Nat Commun、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徐兵



1987年出生,2008年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2013年分别于中山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并曾先后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等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研究方向是生物多样性。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生态学权威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Science Advances 1篇、Ecology Letters 3篇、Ecology 2篇。曾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自然保护新秀奖、温氏杰出青年奖教金等奖项。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刘川




1981年出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薄膜电子器件领域,以有机和氧化物半导体为对象,研究薄膜晶体管、传感器等的器件原理、制备技术和混合集成等,并关注非理想晶体管的分析和评判。发表SCI论文70余篇,总他引14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和面上基金及广东省杰青和应用研发专项等项目。获韩国信息显示协会奖金奖,担任两个SCI期刊的编委和副主编及第13届国际薄膜晶体管会议的执行主席。

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员:林水宾



1981年出生,2012年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哈佛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长期从事肿瘤mRNA翻译调控机制研究。以(共同)通讯/第一作者在Nature、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民生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科研基金。获得美国Damon Runyon-Sohn Pediatric Fellowship Award、Alex's Lemonade Stand Foundati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多项奖励。

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炜文



1982年出生,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司治理、家族企业以及国际创业,研究论文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国际期刊发表。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青年基金项目结题绩效后评估被评为“特优”。曾获得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最佳宏观论文奖。

肿瘤防治中心副研究员:冯琳



1979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以中科院优博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2007至2015年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作为博士后和讲师从事基因组稳定性的研究。2015年4月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回国,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担任副研究员,开展对鼻咽癌发病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共发表14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刊登在Nat Commun、Nat Struct Mol Biol、PNAS 、Genes Dev、Cancer Res、PLos Pathog、JBC等国际杂志上,总引用1300余次。目前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参与一项重点研发计划。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方晶云



1980年出生,2003年、2006年和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获过“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化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权威国际期刊和重要会议发表论文多6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0余篇,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10项,获得the 2020 James J. Morgan ES&T Early Career Award。

中山医学院副教授:蔡俊超



1986年出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免试进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硕博连读,2013年博士毕业并留校任职讲师,2016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在 Nat Cell Biol、 J Clin Invest、 Nat Commun 和 Cancer Res等学术期刊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和“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项目,以第六完成人获得了2017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科学研究院、各相关院系、附属医院

编辑:李牧瑶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何方

审核:李劲峰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