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引领世界一流癌症中心建设

中山大学 2020-02-10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



面向国家深化医改和大学提出“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新形势,作为承担肿瘤防治重任的国家队,肿瘤防治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第一要义。


为此,肿瘤防治中心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围绕建设“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以“三大”建设为抓手,关注大项目、建设大平台、打造大团队,取得了快速发展。2018年度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榜单中居全球癌症中心第七、中国癌症专科医院第一,在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肿瘤专科医院排名第二,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肿瘤专科医院排名第三。中心拥有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人才10名、青年拔尖人才(青千/优青/青拔/青长)9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中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2015年以来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临床研究成果被国际诊疗指南采纳54项,于全球推广使用,引领肿瘤学发展。


▲2018 Nature Index(自然指数)全球肿瘤专科医院排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位列全球肿瘤专科医院第七,中国肿瘤专科医院第一


这些成绩是全体中肿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中心以肿瘤防治为主线,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三大”建设整体战略的成果。


“三大”建设的理念


瞄方向——做什么事。清晰描绘发展路径。结合国家与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医院以国际一流癌症中心为标杆,提出并落实中心“三步走”战略:在未来三年建设成为“三最一流”(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癌症中心,并最终建设成为世界顶尖癌症中心。


▲结合国家与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提出并落实 “三步走”战略


搭平台——用什么资源。以“三大“建设为抓手,建设国家级肿瘤医学研究平台,快速提高中心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整个学科发展。

树人才——培养什么人。人才是关键,根据大学部署,医院配套了一系列人才建设工程项目,例如“五个五”工程、杰青优青培养计划等。

促研究——怎么做事。关注大项目,以大项目为牵引,带动团队建设。通过研究,引领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的探索。


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提升竞争力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基础和转化医学集成平台,包括肿瘤样本与大数据、药物化学、模式动物、代谢组学、分子影像、基因编辑、肿瘤标志与液体活检、肿瘤免疫与肿瘤疫苗、蛋白功能与结构、纳米医药等支撑体系。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向临床应用转化和产业化,以科技创新驱动肿瘤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重点打造的大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是:鼻咽癌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案研究团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肿瘤代谢及抗癌药物开发研究团队、肿瘤生物信息平台团队、抗肿瘤免疫研究团队。


▲徐瑞华教授(持片者)组织开展多项抗肿瘤药物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大幅延长了晚期胃癌、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搭建国际一流的临床新药研究平台。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制定和更新临床诊治指南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不断改写国际指南并推进全球推广应用,实现多个瘤种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跨越,全面提升我国恶性肿瘤科技攻关水平和防控能力。重点打造的大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是:鼻咽癌诊疗团队、结直肠癌诊疗团队、肝癌诊疗团队。


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医工结合为切入点推动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医疗装备的产业发展。针对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中的关键临床问题,构建适合大数据、大并发和实时性要求的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基础平台。对人工智能医学应用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发常见恶性肿瘤多场景、多模态智能诊断模型,突破肿瘤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诊治能力提升。重点支持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大科研团队的建设。


▲孙颖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研发“AI人工智能自动勾画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靶区”,有助于极大提升基层医院的放射诊疗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维度推进人才兴院战略


中心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考核评估与绩效激励相结合。


首先,海纳百川,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癌症生物学及防治基础研究、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分子影像、生物材料或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优秀人才。近年中心在人才引进上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引进人才方面推进速度比较慢。在广东省和学校支持下,医院正在构建越秀、黄埔、天河三院区新格局,届时,医院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计划每年引进10-15位高层次人才。PI达到100-150位。


其次,继续加大关注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实施《临床博士后制度》,让新入职的青年人才全部加入博士后培养,培养复合型的高级医学人才,扩大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力量。同时,大力推行《中心特支计划》《杰青、优青提升计划》,医院每年拿出医疗收入4%,积极投入“三大”建设配套、平台提升、关键人才培养与引进,让科研骨干更快成长。


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和激励体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做好人事职务评聘、人力绩效激励和人才聘期评估,保障人才队伍可持续稳步发展。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应用研究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名医名家型人才,重点评估医德医风、临床医疗水平、医疗技术创新能力、工作业绩和社会服务能力。采取患者满意度、同行认可度、指南采纳、不可替代的医疗技术、专利及成果转化等综合性评价。

  

武少新书记(左三)代表中心领取中山大学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证书


中心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以攻克特色、高发瘤种的疑点难点为目标,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打造大型科研团队。大团队在卓越学科带头人领导下,汇聚包括院士、长江、杰青、千人、优青、特聘系列、博士后、研究生完整的人才梯队,具备全链条的研究领域,包含从事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诊治各个领域的专家。打造大团队、实施“五个五”过程中,加强考核,通过外部评估,鼓励和推进有更大成效的队伍向前走,形成第一、第二、第三梯队,推动“能上能下”。


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齐头并进,在行业高原上凸显高峰


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大型科研平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在肿瘤耐药机制、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肿瘤精准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大型科研成果的产生。


▲2019年,马骏教授团队关于提高鼻咽癌治疗效果的新方法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2015年以来,以第一单位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按照2019公布)的SCI论著66篇,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主刊、Lancet主刊、JAMA主刊、Nature Materials、Nature Genetics、Nature Medicine、Lancet Oncology、JAMA Oncology、JCO等国际权威杂志。2019年,马骏教授团队有关鼻咽癌新治疗方案的研究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研究确定GP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进而提高无瘤生存、总生存,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毒性反应小、耐受性好,在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曾益新教授团队筛选出与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相关的EBV亚型位点,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于Nature Genetics。徐瑞华教授团队发现两个基因突变可作为泛瘤种免疫治疗的新指标,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JAMA Oncology。这些重大研究成果被国际诊疗指南采纳,显著提高了医院影响力,鼻咽癌、大肠癌、肝癌等强势病种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语


作为国家肿瘤防治的排头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勇于担当重任,在大势中把稳方向,在大局中找准定位,谋大事干实事,积极响应国家加强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的重大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成世界一流癌症中心”的目标,建设国家级医学科研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研究团队,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促使大成果产生,快速提升中心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世界肿瘤防治做出中国贡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立足粤港湾大湾区,开创三院区新格局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编辑:曾钰
责任编辑:冯天朗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