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筑高峰,为科技创新提供永续动力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学校科学研究紧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指导思想,通过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三大建设”,积极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快速提升各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化学学院深入思考“三大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学院发展现状,积极谋篇布局,建高原、筑高峰,为科技创新提供永续动力。
新时期,新思考,新定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接融入国家战略
化学是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化学学院结合学院人才布局、学科发展布局和新时期科研创新特点,积极思考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力量组织攻关重大科研项目。
统筹长远发展规划,提早战略布局
近年来,学院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积极推进“三大建设”,统筹长远发展规划,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下一阶段,学院将总结现有经验和问题,一方面会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另一方面会聚焦“十四五”规划相关需求,关注新背景、新要点、新方向,未雨绸缪,提早做好布局。
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交叉研究平台
新时期,学院将以化学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强与化工、生命、能源、环境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优势特色,推进动态调整,鼓励老师跨院系、跨学科联合开展学术研究,营造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氛围,建立相应的学科交叉平台,推动学科综合竞争力迈向新台阶。
释放创新动能,科研成果斩获佳绩
2016年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化学学院科研条件日趋完善,人才引育初有成效,科研成果令人瞩目,“三大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内涵发展,科研成果丰硕
2016年以来,化学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共发表Science 2篇,影响因子在7以上的高水平论文255篇,ESI高被引论文46篇;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项,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国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5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
聚天下英才,打造“人才蓄水池”
化学学院着力打造“人才蓄水池”,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宽厚的环境,“十三五”规划以来引育各类人才120余人。
保障支撑,科研条件日趋完善
近年来,化学学院投入建设“功能无机化学”大科研平台。目前,按照大平台总体规划布局,已构建并完善物相分析、材料前处理与器件化、气体吸附与分离、磁学/电学性质测量、光学测量、功能无机传感材料等六大仪器设备技术平台,并纳入化学学院公共仪器平台。采用网上预约、有偿使用原则,实现平台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功能无机化学”大科研平台有力促进了我校化学学科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了学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成为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化学学科的重要支撑。
化学学院公共仪器平台
优化配置,蓄势待发
目前,在解决“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中,能源、环境、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都与化学学科紧密相关。为此,化学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和学院实际,凝练出重点建设基础与合成化学、材料与能源化学、生物与环境化学三个学科群,通过“功能无机化学”这一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强化三个学科群中的优势研究方向,以及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创新体系建设思路。
化学与材料新大楼
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紧密围绕“三个面向”
接下来,化学学院将调整战略思路,以大项目为主要抓手,对接国家任务和国家需求,争取在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组织承担国家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重大重点计划项目。
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科研团队持续活力
在“功能无机化学大平台”的支持下,化学学院将着力优化“无机分子固体与多孔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和“生物无机化学”三大科研团队的资源配置,加大人才引进和经费支持,为团队注入持续动力,激发团队创新活力,争取在能源环境方向、无机分子固体与多孔材料等方向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突出优势,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功能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学学科具有独特优势的研究方向,拥有支撑我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的核心团队,在功能无机化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该团队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部署,凝聚力量,力争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国家实验室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促进内涵式发展,推进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的“三大建设”,助推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化学学院
编辑:曾钰
责任编辑:罗志豪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