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学院本科深造率超过80%,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中山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中山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系统规划与健全制度体系,着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三全育人”体系的建立健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近日召开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教师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们的故事。


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省平结合自身工作和院系实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课程,实施“十大育人体系”,引入“微信教育”和“目标管理”,实现党—团—班一体化,从而营造出“宜教宜学”的良好氛围,交流分享海洋科学学院的相关经验做法。



▲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省平


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学院,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以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推动者为使命,深入推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


课程育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并实施了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


海洋科学学院按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生→三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思路,构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解决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体现全程性。


在《海洋地质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等15门专业课程中,授课教师穿插思政元素,从海洋权益、海洋国土、岛屿争端、深海探测、湾区建设、海洋产业、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民族复兴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海洋的理想追求。


严把教材质量关和政审关,固化教学内容,编著出版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目前已出版14部,正在编著中的有14部,预计最终将出版40余部教材,突出前沿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强化知识引领。


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认识学院、认识大学、认识自己、关爱自己、动商、诚信、海洋争端、“四个自信”等10个教学专题,重点解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

▲海洋科学专业《形势与政策》指导书


科研育人,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海洋科学进展》《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等课程,推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安排专门的实验技术老师负责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本科三年级第2学期启动导师制,四年级学生全部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实施毕业论文研究“方舟计划”,投入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并鼓励升学深造;支持导师围绕学生科研兴趣和自身科研项目组建本科——研究生联合研究兴趣组,将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海洋科学学院共培养毕业本科生548人,本科生发表研究论文87篇。学院推动本科阶段科研工作延伸到研究生阶段的工作成效显著,本科毕业深造率从五年前的44.3%上升到80.77%。


▲课外科研训练


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形式,推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海洋科学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先后建成了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科学广东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科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多家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聘任50多位行业专家、研发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讲座、授课、实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每年暑期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野外实习课程,实验实践类课时占比从五年前的25.3%提高到40.3%。


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运营“海精灵志愿者协会”,每年举办一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和粤港海洋夏令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号召。每年开展“我的母校”招宣实践活动,每位学生均利用寒假回一趟中学母校,传递梦想,传递信心,感恩母校,回馈母校,在实践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


▲海洋科学专业野外实习


网络育人,引入“微信教育”,抢占新媒体平台,把教学、科研、思想、安全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合优势


海洋科学学院积极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制订《新媒体运行管理细则》,成立新闻中心学生社团组织,负责运营官网和官微,增强网络队伍。引入“微信教育”,打造正能量充沛的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海洋资讯和学院动态,畅通“学院-社会”、“学院-家庭”之间互动渠道,助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目前,学院官微每天坚持推送3~5条微信,打造海洋微课堂、海洋班风、海洋学子、两学一做、海院新进人才、海院师说、海院午餐会、海科院迎新、海洋科普、海洋资讯等精品栏目,单月推送文章数量已突破200条,单月阅读量已突破5万次,在普及海洋知识的同时,让党的声音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不断提升学院的美誉度。


通过微信互动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学院领导成为了师生员工的倾听者与引导者。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


心理育人,优化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预防干预水平,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海洋科学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面向所有学生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心理状态及行为特征,正确面对生活事件和负面情绪,妥善控制个人行为。学院每年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每学期组织2~3次学生干部例会,每月开展1次宿舍检查,摸查作息不正常、旷课、挂科、体测不合格等学生,通过团体辅导、个体约谈等方式,分析、识别心理行为问题。


针对特定潜在问题学生,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成因,联合家长沟通反馈信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移为“心理问题预防”。学院认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考试纪律教育和考试前后心理健康教育等节点工作,健全完善学生安全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学院党委陈省平书记主讲心理健康教育课



资助育人,精准帮扶,引导学生正视困难、自立自强,激发使命担当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洋科学学院由本科生事务委员会统筹构建了“物质帮助→精神支持→发展推动”的资助育人方式:综合家庭背景资料、学生谈话描述、校园生活情况等,评定学生经济状况,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持“四有”原则,做到一人一档案;新生入学前广泛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及办理手续,逐一联系贫困专项、高校专项学生,指导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扫除入学障碍;新生入学后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引导他们正视困难,靠勤奋摆脱贫困,激发使命担当。


五年来,学院从未有一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学位授予,100%升学或就业;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脱颖而出,2018~2019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64%获得各类奖学金,全院本科生党员17名,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名,占53%。


管理育人,引入“目标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


学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实党委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把入职政审关,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确保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良好发挥。建立并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明教学纪律。强化师德教育,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注重师德宣传,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强化教书育人职责,树立为人师表意识。学院制定了目标管理方案:在严格考试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在5%以下,大二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在80%以上,大三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在9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并完成毕业论文,深造率在80%以上,就业率在98%以上,体测达标率在98%以上。每年分别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升学就业质量报告和微信运营质量报告,紧盯目标,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


▲定期开展新教师培训


▲注重师德宣传,打造“海院师说”专栏


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


学院突破教师、行政教辅人员与辅导员的传统分工局限,全员参与学业辅导与学生成长,积极帮助师生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

①实施双班主任制除了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专业班主任以外,另安排负责党务、人事、教务、科研、实验等事务的行政教辅人员担任副班主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

②实施师生午餐会制度每2~3周举行1次,推动师生互动,言传身教,以打破课室的空间局限,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

③专设实验教辅人员担任团委副书记:参与学业辅导工作,负责动员、组织、指导、保障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训练。

④实施新生领航计划:遴选优秀学长对接新生,通过情况摸查,在注册报到、宿舍内务整理等方面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辅导。

⑤实行团藻促学计划:针对具体的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班主任活动


▲师生午餐会


▲课外科研训练


▲新生领航计划


▲团藻促学计划


组织育人,创新党支部设置,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


海洋科学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实现党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并按二级学科设置教师-研究生联合支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促进师生互动,推动“组织育人”。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每年组织1~2次红色专题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1次“两优一先”评优表彰活动,党支部活力持续提升,组织力不断增强。


健全党员联系师生制度,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三年多来,学院官网和官微推送“优秀学子”系列稿件380多篇、“两学一做”系列稿件580多篇,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彰显组织育人实效。


编印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章立制》《廉政风险防控》《讲党课》《学思践悟》等6部党建系列出版物。学院党委先后于2016年、2019年获评“中山大学先进党委”称号。


▲学院第5期红色教育专题培训班(红安)学员合影


学院党委陈省平书记(左二)接受“中山大学先进党委”表彰


▲海洋科学学院党建系列出版物


文化育人,以制度化实现规范化,形成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营造出“宜教宜学”良好氛围


海洋科学学院制定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等工作指南,以及学生综合测评、推免、奖助金评选等细则,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机制;完善业绩核算、职员规范、行政运转等制度,构建以团队为单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制度的文件化,不断征求师生们的意见,取得共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师生们觉得有“尊严”,让师德师风、诚信建设“潜移默化”,让教风学风建设“深入人心”,营造了“宜教宜学”的良好氛围,每2年修订一次《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制度选编》。


学院实行以团队为单元的内部运行机制,共分为18个团队。研究生分配及奖助金指标、综合绩效等通过团队进行运转,使学院工作更富有成效,员工更具有获得感。


学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党团班一体化,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科生实施党支部指导下的“团班一体化”,以团支部为主导,班委会为主要执行机构,建设班集体。研究生按二级学科设置师-生党支部,实现“党团一体化”,以党支部为主导,团支部为主要执行机构,推动导师-研究生互动。建立了9个党支部、30个团支部、16个班委会。


学院实施海•阳体育计划,学院学生男、女排球队分别获得2013年和2015年全校冠军,学生帆船队获得2017年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乙组冠军,实现了竞技水平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学院制作视频宣传片6部,累计发放学院画册1万多份,建设灯箱墙报,打造精品展区,充分发挥院史育人作用,不断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编印《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思践悟》等党建读物。每年举办1期的“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山大学海洋科技文化节”,获得2016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院承担教改与质量工程项目83项,发表教育研究与教改论文23篇。


本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学院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被批准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制度选编》系列刊物


▲海洋科学学院协同育人系列出版物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编辑:陈倩赟

责任编辑:罗志豪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