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白衣战士”,我们会一直战斗下去 | 抗疫日记

中山大学 2020-09-03

自1月24日开始

我校陆续派出四批共500余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

最早的一批医疗队员

已经在抗“疫”前线奋战了20天


他们的日记

记录着一段段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展现出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白衣战士” 我们会一直战斗

时间:2月7日


地点:武汉市汉口医院


人物:张克林主治医师(孙逸仙纪念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武汉疫情发展迅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重症医学的主治医师,我觉得前线可能需要我,所以我提前退掉了一家人回家过年的车票,时刻准备着接受召唤。除夕中午,医院发出了召集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通知,我第一时间拿起电话打给主任:“主任,我愿意去!我是党员,让我去吧!”


每一次上班都非常忙碌,查房、研究患者的病例资料,调整他们的治疗方案。忙碌之中,我忘记了防护服的闷热,忘记了N95口罩下的呼吸困难,忘记了护目镜和口罩系带的疼痛压痕,6个小时的值班时间很快过去。下班前,我都会跟接班的“战友”详细交代每个患者的情况和方案的调整。


张克林在查看患者病历资料


让我欣慰的是,很多患者的情况都在好转,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治疗后,37床的一位阿姨精神好了很多。有一次我查房时,她向我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谢谢。我心里很开心,也为他们高兴。他们已和死神擦肩而过,接下来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既着白衣,勿忘初心!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只要上了战场,就从未想过退缩。守护患者是我们的使命,我会一直战斗下去,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早日和家人团聚。




给接力队友的一封信

时间:2月7日


地点:武汉市汉口医院


人物:宋菊花护师(孙逸仙纪念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今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朋友圈里刷屏,中山大学又一批医疗队员到达武汉了。你们的到来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我们更加充满力量和信心。作为第一批队员,我理解你们此时的心情,也许充满斗志,也许有些不安。在为你们加油鼓劲的同时,还有些话想交待。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防护工作,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能力去救治患者。


宋菊花护师(左二)和同事们进入病区前合影


未进入病区前,你们可能会害怕,但真正进去接触患者后,你们的情绪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患者时时刻刻都在给予你们温暖与感动。换氧气筒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有次上班我巡视病房,看到一个患者的氧气筒需要更换了,我跟患者家属说,我去推瓶新的氧气筒过来一会儿更换。患者的儿子立马说:“护士,不用你推,不用你推!你告诉我怎么做,我来做!你在旁边看着我就行。你们已经够辛苦了,这种力气活你尽管找我!”听完后,我的心里暖暖的。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是对我们最好的嘉奖。一点一滴的感动,也让我们充满希望和动力。所有来到前线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加油!相信我们医患同心、同舟共济,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把我们打倒,我们一定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克服困难 我们一定会胜利

时间:2月11日


地点:武汉市协和医院


人物:陈园园护士(附属第一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今天是我们到武汉的第四天,武汉的天气仍然很湿冷。


昨天,首次实战,姐妹们互相检查防护服、护目镜。由于在新开的一个病区工作,刚上班时病人比较少,离下班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发热门诊送来32个病人,我们小组5个人加上协和医院的2位老师互相合作,一个小时之内收完了14个病人。但由于工作模式和电脑系统的差异,再加上穿防护服缺氧,头晕恶心,所以需要继续学习适应。


病区的医护人员相互加油打气


今天,再次穿上防护服,已经没有了缺氧的感觉,姐妹们迅速整理出工作流程,各自分管病人,团结合作,给病人喂饭,协助床上大小便,输液,监测生命体征......当病人说“你们这一批的护士都很好,都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过来的,比我女儿大四五岁,你们辛苦了”的时候,我觉得心里暖暖的,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一起的小伙伴伟花由于生理原因,上班一个小时想吐,自己还想坚持。后来憋的脸色发紫,组长赶快让她去休息,结果下楼梯的时候吐在了口罩里面,很危险。小姑娘还在内疚没能继续上班,给同事们增加工作了。我想说:好姐妹,不要内疚,你是最棒的,调整身体最重要。组长说,我们这组平均年龄最小,但个个敬业。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时间:2月11日


地点:武汉市协和医院


人物:张利娴护士(附属第一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入区的第一个班是上午5点至9点,凌晨2点闹钟声响,起床洗漱,穿上人生中的第一片纸尿裤,带齐物品,凌晨3点和队友们集合上车。夜里的武汉只有2度,寒风刺骨。路上交通封锁,只有穿梭于驻地和医院的班车。


50分钟后到达院区,从专用梯上去,协和的老师引导我们更衣、穿防护服。队友们互相检查,调整......这身防护服隔绝了病毒,却隔绝不了医者的爱!我们忍受着缺氧带来的胸闷头疼,忍受着耳挂式N95带来勒耳的疼痛,一边努力的学习不同的工作模式,一边努力的做好护理工作,给予他们更多专业的支持和治疗。


拖着缺氧慢反应的身躯,来来回回不知道走了多少趟,每走一下都气喘吁吁,在2度的夜里也能汗流浃背。


当接班的部队来的时候,才发现我的耳朵疼得受不了,我的护目镜起雾看不清了,头晕脑胀。带我们的江老师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眼瞎”,所以赶紧让石老师把血都抽了。这几位老师从年前就开始坚守一线,虽然说是经验丰富,可是这样条件下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心中默默崇敬,也默默心疼她们。


8:30交接班后,脱防护服。按流程,一道门一道门的进去,一层一层的脱,一次次的手部消毒,更衣后洗眼、洗鼻、洗耳、漱口,全身喷酒精,出来已经9:30了。错过了回去的班车,只能等11:15的车了。在休息室灌了两碗豆浆解渴,和同伴们交流心得……


回到酒店12点多了,在酒店门口全身喷酒精消毒后才能回房。在房门口手消、脱外套、喷酒精、换鞋、洗澡,把换下的衣服消毒清洗,吃饭,睡觉的时间已是下午2点了。


累,但是非常值得!睡醒又是满血复活!小伙伴们加油!




武汉人民好起来 广东人民请放心

时间:2月11日


地点:武汉市协和医院


人物:刘王凯(附属第一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盖世英雄

只有一个个坚守岗位 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此去路长

愿所有白衣战士都能平安健康

我们等你们凯旋!



推荐阅读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整理:陈倩赟

编辑:张露

责任编辑:陈倩赟

初审:赵现廷

审核:沈麟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