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校24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中山大学 2020-09-02

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我校共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5项,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我校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9项。



化学学院张杰鹏教授牵头完成的《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吸附性能调控》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针对新型多孔材料的特点和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网络拓扑几何分析方法、金属多氮唑框架体系,吸附原位晶体学表征等材料设计、合成和表征方法,实现了框架和孔表面理性设计与构筑,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多孔配位聚合物,使多孔配位聚合物孔表面可以从适合吸附有机物的疏水性转变成适合吸附水和二氧化碳等分子的亲水性;通过比较同构多孔金属多氮唑框架,证实了非配位芳香环氮原子的吸附亲和力大于孔尺寸效应;通过控制孔表面氮原子的浓度,实现了水和二氧化碳吸附行为的按需调控;通过控制孔表面氮原子的位置,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强吸附同时易脱附特性,有利于高效节能的二氧化碳捕获;还设计合成了单齿配位氢氧根等新型吸附活性位点,实现了在空气、烟道气等条件下的系列二氧化碳捕获性能记录。


化学学院匡代彬教授牵头完成的《新型无机光电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无机光电材料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提出了纳米线阵列合成的新方法,发展了构建超支化复合材料的协同策略,发现了超大面积且厚度可调的钙钛矿单晶薄片的合成方法,开创了钙钛矿纳米晶的光催化应用,揭示了电荷分离、传输和收集的作用机制,阐明了材料结构、电荷传输等对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为高性能无机光电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和功能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其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发光器件和光电探测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公共卫生学院夏敏教授牵头完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新型代谢标志物的发现及其干预策略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以及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筛选鉴定了一系列动脉粥样硬化新型代谢标志物,为心血管病的早期预警、精确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方法;揭示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为心血管病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干预靶标;建立了基于膳食活性物质的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早期营养干预措施,促进了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研究成果不仅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机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其早诊早治、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牵头完成的《IgA肾病遗传学发病机制及临床关联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对 IgAN 遗传学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关联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多个中国汉族人群特有的IgAN易感基因,在国际上填补了中国人的资料;揭示结构变异与IgAN易感性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发现易感基因的相互作用与IgAN密切相关;揭示了易感基因与IgAN发病的相关性;项目开展IgAN相关的系列临床研究,发现降尿酸治疗可显著改善IgAN患者血压的控制,减少降压药物的应用;新月体是IgAN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新月体比例的升高与IgAN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项目显著改进和提高了IgAN的临床诊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临床实际价值。


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牵头完成的《精准防治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针对肝癌消融后高复发转移的临床难题,攻克了多项关键消融技术瓶颈,率先建立复合消融治疗新方案,使小肝癌消融局部复发率从20~40%降为4~5%,并将治疗方案推广至7cm大小和复发性晚期肝癌的治疗,扩大了消融适应征。相关成果屡获国际奖项,并被多个国际权威指南引用推荐,治疗效果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发现了多个可预测消融疗效的分子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子分型筛选治疗受益人群,将无复发转移生存率突破性提高了40%;为进一步提高疗效,项目揭示了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的分子新机制并指导临床干预,从而将消融后局部复发率大幅降低84%。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显著改善了肝癌患者预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牵头完成的《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直接植被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针对我国所面临的突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选择重金属污染源头——重金属矿业废弃地作为切入点,近20年来,开展了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核心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修复技术——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直接植被技术体系。项目技术突破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与方法,发明了重金属矿业废弃物酸化的快速精准预测技术、基于微生物调控的酸化控制与重金属稳定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配置技术,建立了零覆土的原位基质改良工程措施,创建了近自然的直接植被工程措施。项目技术不依赖于覆土和复杂的工程措施,而是通过生态调控实现经济有效的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目的,实践证明项目技术可长期有效地抑制酸化、控制重金属污染。项目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件,高新技术产品5项,在ISME J、ES&T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07篇。项目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广东和江西多个大型矿山的生态修复,推广应用面积合计8218358㎡,直接、间接效益合计6.104亿元,对促进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2019年度广东省共评选出科学技术奖项目179项(人),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122项,科技合作奖4人。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科学研究院

编辑:郭金文

责任编辑:刘秋杏

初审:赵现廷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