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三五”巡礼 | 观五载风云变幻,踏磅礴大气之途

中山大学 2021-09-23


编者按

“十三五”以来,中山大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为战略发展目标,凝心聚力搞建设,锐意改革促发展,进入了“迈进一流、追求卓越”的新时期。学校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五个融合”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实施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三大建设”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学校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建设“人才蓄水池”,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全面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回首“十三五”,学校各单位勇抓机遇、主动发展,切实推动学校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南海之滨,伶仃之畔,

弦歌不辍,行健不息。


中山大学气象学专业始创于1961年,1979年成立气象学系,1986年更名为大气科学系。2015年10月,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按照学校对学科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2015年聘任仪式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建院五年来,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学院始终坚持以“三个面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办学思想为引领,紧扣学校“深空、深海、深地”的战略定位,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党建工作、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大气科学学院新办公楼——海琴二号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党建引领促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党建工作融入学院的发展大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院以来,学院党委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山大学先进二级党组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于2018年获广东省高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立项;2019年,学院党委成功入选“中山大学党建工作标杆二级党组织”培育建设名单,所辖党支部均入选学校样板支部建设名单。


▲学院党委2020年被评为“中山大学先进党委”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学科建设节节高


五年来,学院聚焦南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和一带一路关键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4-4-2”学科发展规划布局,大力推动学科建设,与国家和学校的发展保持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学院现拥有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化学、海洋大气、空间科学与技术、冰冻圈科学五个学科方向,学科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学科第一方阵。


人才引育添新彩


五年来,学院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学科群的独特地缘优势,还有“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等平台优势,积极打造一流的大气科学学科人才队伍。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180人,较建院之初的18人增长近10倍,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57人,专职科研人员16人,博士后41人,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2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


▲戴永久院士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与发展论坛做报告(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立德树人齐发力


五年来,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努力探索和构建具有大气学科特色的一体化师生成长体系。学院全面实行“英才班班主任制”,开创性地构建了“卓越教师发展中心”“拔尖学生辅导中心”“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学生发展与评估中心”四个中心,坚持实施“课堂教学+全天候无缝隙实践教学”新模式,发展学生理论与实践双向能力,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大气科学人才。建院以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建立了遍布广东省的14个实践基地,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从2015年建院时的45%上升到2020年的69%。


▲学院师生参加南海科考,服务国家战略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黎伟标副院长为2020级新生主讲学业规划教育讲座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袁文平教授带队考察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简茂球教授在辅导学生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科研创新收获丰


五年来,学院以“三个面向”为指引,积极推进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三大建设”,目前已形成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一带一路”关键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陆面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南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空间天气与比较行星学等五大优势与特色研究方向。


2016-2020年期间,学院科研立项合同经费逐年增加,立项科研数屡创新高。同时,学院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多项,建有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


▲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及其灾害影响研讨会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南海与周边地区海陆气过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研讨会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合作交流担使命


五年来,学院注重国内外交流及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学科前沿问题的战略研讨与国际合作。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先后落户珠海,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超高分辨率模式研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代表中国科协组团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出中国声音;教授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职务,促进学科发展;举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国内外相关学会、期刊担任学术职务,奉献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这一路上,中大大气人始终勇于担当,不负使命。


▲第二届中委会秘书处和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揭牌仪式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研讨会:全球季风区降雨气候变化的原因”会议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崔峻教授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观五载风云变幻,踏磅礴大气之途。回首过去,大气科学学院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大土壤中汲取动力,在兄弟院校、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凝心聚力、奋勇向前。“鸿鹄高飞,志在千里”!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团结一致推动学院发展更上新台阶!


我校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聘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暨集体备课会系列活动

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2次集中学习研讨

扶贫路上,中大人如是说


--- iSYSU ---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陈倩赟

初审:赵现廷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