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个融合 | 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山大学 2021-09-24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此指导下,我校历史学系以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专业人才,依托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建设,立足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2.0历史学培养基地,以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为教学改革的抓手,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提升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德育与智育融合


德育与智育在高等教育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除了按学校要求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体系外,历史学系尤其注重专业课程中的正确价值引领,重视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作为熔铸国民精神的重要成分,历史学教育夙以德育与智育兼备为特色,是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内核。系里通过课程思政、四史教研室建设、思政课双聘教师等建设,把立德树人任务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课程思政方面,系里组织各教研室、教师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别打造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中国近代史课程获得广东省示范项目立项。


专业思政方面,系党委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抓手夯实专业思政的组织基础,通过以教研室为主体建立教师党支部,按专业纵向设置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党支部,推动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师生党支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此外,系里积极推荐安东强教授等多名老师受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聘教师。


在思政课教研室的建设上,历史学系承建“四史教研室”。同时,系里承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利用学科优势,丰富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研水平,推进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学科与专业融合


历史学系立足于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建设,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历史学系通过设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四史教研室及考古与文博教研室优化历史学科内部整合,建立中国近代史教学团队(国家级)、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省级)、世界史教学团队(省级)和全球史教学团队(省级),并且将党支部建立在各教研室,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和科研活力。


历史学系注重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多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广东省级一流课程,将做强一流学科和建设一流专业有机结合。


历史学专业积极为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构建培养体系,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实践和积累,2020年又入选首批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探索出具有一级学科基础性主干课程、二级学科关联性各版块专业提升课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体系。




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教学面向学术前沿的坚实基础。历史学系积极践行“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继续推进具有传统的“史学入门系列讲座”,由陈春声教授领衔为新生讲授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前沿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历史学系自2014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推行历史学本科生导师制,增加师生之间言传身教的成效,又于2018年修订本科生导师制章程,实行全程、全方位、进阶、动态导师制,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抓手,培养学生主动开展学术研究、课题论证和论文写作。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注重调整课程体系,增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如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全球史课程,丰富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形式方面,落实小班制、书院制的师生研讨模式,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而且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证书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历史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还在于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求知欲与学问欲,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即为具体制度与措施。


一是普遍推行本硕贯通课程体系,打通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自2016年以来,系里贯彻学校政策,形成19门以“HS6”开头的课程体系,不仅致力于解决历史学专业内部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接轨问题,还激发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同一课程中的学术交流与良性竞争意识,延展了青年学生的培养周期,强化了学生加入科研队伍的信心。


二是全面铺开全过程的进阶性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确立教师带队、研究生助教、本科生修读的实践教学机制。在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师现场示范阅读文献,组织中外文明考察、田野调查实践、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史学论文写作,讨论收获心得,教学相长,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共存共融。这已成为历史学教学的特色培养模式。


三是创建“围炉夜话”平台,开辟面向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年级学生交流思想的园地。系里以本、硕、博党支部党员为主体,邀请各个方向、各个年级的学生参加,集体研讨主题教育学习、学业规划、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多元内容,分享专业学习经验,交流大学生活感悟,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历史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素来重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学术素养的提升与实践,目前在校内外、国内外已经略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活动主要有:


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学界新兴的一个史学潮流,不仅有助于丰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且促进历史学走向公众。历史学系自2011年起举办“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至2020年12月共举办十届,逐渐形成与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合作的传统,已成为全国高校历史学本科生交流的品牌活动之一。


“历史文化节”。该系列活动融合了讲座、本科生论坛、口述史大赛、电影展播、端午灯情等多种类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旨在提升本科生的史学修养和艺术修养,在对外弘扬和普及历史学之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以及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遗址考察”。该项目与红色教育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组织广大师生前往历史遗址、实践教学基地、扶贫点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的温情和魅力,激发了对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以及人类文明史关怀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在景德镇考察期间学生学习拼对瓷片


此外,历史学系还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组织“思政大讲堂”、系主任午餐会、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社区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


五个融合|以“课程思政”为目标 全面推动“五个融合”

五个融合|全面推动“五个融合” 培养卓越口腔医学人才

五个融合 | 致力培养商科专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iSYSU ---

来源:教务部、历史学系

责任编辑:左羽

初审:吴立坚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