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个融合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卓越地理学人才

中山大学 2021-09-23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积极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在课程思政方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学院结合地理学教学特点与规律,制定《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着力打造《村镇规划》《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多门课程思政,将爱国主义、职业素养、良好品格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当中;加强对教师授课技能的培养,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我院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鼓励我院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课程思政专场。


在专业思政方面,学院积极推进思政工作与学科专业相融合,如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建设学院脸谱化课程,积极开展综合考察实习,构建一套以野外实习和社会调研为载体、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彭华教授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工党支部和青年教师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依托学院青马学堂、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等组织,多渠道推进专业思政教育等。学院连续19年有学生前往西部支教,大批学生利用专业所长,投身国家西部开发建设中,为学校定点在夏东村、柯木湾村的对口扶贫工作作贡献。


▲“重走丹霞路,传承彭华教授精神”主题教育(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为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国土资源管控、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学院主动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现阶段,学院实施地理科学专业的大类培养,低年级以地理学基础课程为主,高年级按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工科)四个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相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与训练,有效支撑了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两个一级学科发展。


▲国际实习项目师生在德国特利尔马克思故居前合影(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学院依托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两个一级学科,积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学院现有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四年制理科专业达到150学分,实践教学达到37学分;五年制工科专业达到180学分,实践教学达到39.5学分。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积极做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专业获批或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以地理学为基础,试点城乡规划模式的先锋者和引导者,先后三次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


统筹教研室建设,解决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两张皮的问题。学院结合地理学科中二级学科方向实际,组建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等四个教学实验室,分别由系主任担任教研室负责人,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以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学院教授上课率达到100%;为积极引导新生熟悉领悟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学院为新生开设《地理学科导论》课程,由四个专业带头人负责授课;邀请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地理学等行业专家参与本科教学工作;自2003年开始,学院开始实施本科导师制,新生第一年专业分流后,每位同学均配备专业导师。


▲规划师业务学习(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院开设《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前沿》《全球变化》《流域生态水文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城乡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分析》《城市空间分析》等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院实验中心积极向学生提供科研创新平台,近三年共有293位同学利用实验中心实验平台,开展了压实作用强度与频率对土壤渗水率的影响、广州市海珠区蔬菜安全质量状况调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泥石流区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研究等54项大学生创新项目,极大提升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鼓励同学们申报各类科研课题。近三年,学院学生共获得大学生创新项目14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7项、省级项目35项、校级项目49项,基本实现本科生参与科创项目全覆盖。自2015年起,学院创办的全国地理展示大赛成为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平台,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地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研究型人才。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先后荣获全国地理展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院本科生参加第五届全国地理展示大赛获一等奖(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学院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地理学思想史、地理研究方法、现代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问题研究、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现代遥感与GIS的技术及应用、城乡问题研究、西方发展理论与地理学、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水文与气候遥感等10门近29个学分的高年级前沿课程,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的研究生课程,保证了地理学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贯通性。


通过学业辅导实现价值引领。学院坚持“规划先行,群策群力”理念,系统有序开展学业发展指导,通过“地道”师生午餐会、世界高校节、“地学论坛”等一系列学业发展活动,促进师生交流联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升学深造。2020年,学院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到71.54%。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党政辅导员协同调动各专业导师资源,并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调动学长资源,举办考研保研经验分享会、留学经验分享会、考研复试交流会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师资团队,依托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术社团“经纬学社”,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和地学论坛等活动,发起并主办全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学院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打造“乡村有约”“身边地理学”等品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等工作。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担任学院团委兼职副书记、青马学堂班主任、学术社团经纬学社指导老师,班主任担任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指导老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学院定期调研学生学业状况和运动健康状况,同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积极组织“重走丹霞路,传承彭华教授精神”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社区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打造院级“地GO跑步训练营”等品牌体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外,结合学院第二课堂品牌“地理节”,开展摄影、规划设计等艺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美育;通过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城乡调研、急救技能培训、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切实推进劳动教育。


五个融合 | 完善育人体系,打造环保领域“卓越工程师”摇篮

五个融合|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五个融合 | 立足田野实习和社会实践,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 iSYSU ---

来源: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务部

责任编辑:赵雨欣

初审:何方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