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科·专业 | 学与知同行,艺与道共进

中山大学 2022-06-28


艺者,道之形也。彰显艺术之美,探寻文明之道,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命脉,更是以文明互鉴之光照亮人类未来。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学位调整方案,将“艺术学”提升为独立设置的学科门类。建设独具一格的中国艺术学体系,培养具有中国气韵与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成了“艺术学”肩负的时代使命。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18年,在学校“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下乘势而起,凝聚起一股涵养人文、荟萃艺术、提振精神的新风,欲发展为“打造未来艺术家”的摇篮。


汇通艺术人文:学科与专业的深度融合


艺术学院致力于艺术与人文的汇通,学与知同行,艺与道共进,建立“五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表演学习外,必须兼修多元通识课程,建立起多学科知识树。浸润在中大百年人文传统中,同学们自然有了求知的强烈渴望和自觉。


▲学院举办艺术学理论高峰论坛

(来源:艺术学院)


致知穷理与精“艺”求精,是彼此依存的关系,理论的建构创新为中国艺术学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撑。成为卓越的艺术家,要有高超的舞台实践能力,更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情怀。学院本科教学的核心,即理论与实践,学科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如设置创新性课程,加强学生对不同语种声乐语言规范、文化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在表演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美学中的道器关系,在具备表演技巧,也就是表演之“器”的同时,进一步揣摩表演之道,培养理论思维和审美知觉,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开阔境界。


融入红色基因:为学生全面发展植根铸魂


艺术学院不仅要培养艺术家,更肩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大美育”实施体系。学院在三校区五校园开设美育通识课程近百门次,涉及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电影等学科,并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将学习非音乐专业的优秀学生,遴选并输入到艺术社团中。2021年,各社团学生参加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共获7个奖项,涵盖器乐、朗诵、舞蹈、合唱、书画等各类艺术专业。


▲学院教师面向全校教授艺术通识课程

(来源:艺术学院)


美和艺术是历史与时代的回响,离开中华民族风雨砥砺的历史经验,美育教育也将是无水之源。学院教师选取大量红色经典作品融入课程教学,让历史之光温暖、滋养和凝聚人心,让红色信仰扎根于青年学子心中。


▲音乐话剧《笃行》演出剧照

(来源:艺术学院)


学院积极发掘百年校史红色文化资源,孵化创作“中大三部曲”,已完成音画诗剧《中山情》、音乐话剧《笃行》的创作排演。正在创编的歌剧《奋斗的岁月》,以蒲蛰龙等中大老一辈科学家人物、事迹为原型,展现中大学人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为人民福祉奋斗一生的动人故事,彰显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校训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内涵,献礼建党百年。中大三部曲的创编与公演,激励中大学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锤炼自我、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国之栋梁。


服务社会:以青春之我,传播光和热


高校艺术教育不应局限在象牙塔内,更要坚持“人民性”和“公共性”。学院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实践平台,用艺术讴歌时代,服务社会。学院邀请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公开课》走进中山大学,录制“奋斗吧青春”专场音乐公开课,彰显了中大学子青春奋进、锐意拼搏的精神。“五四”百年之际,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参演在CCTV-1播出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唱歌曲《复兴的力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学院教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保护,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录制,培养学生传承中华艺脉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学院协助承办央视音乐频道《音乐公开课》栏目走进中山大学

(来源:艺术学院)


学院师生也从专业舞台走向祖国的广袤大地,以青春之我,传播光和热。学院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师生前往四川大凉山、连州柯木湾村等地开展支教扶贫,为中小学校美育教学提供可持续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目前,学院正与地市级的中小学达成合作意向,未来还将开展艺术展演、讲座、夏令营、大师班等活动,将高校艺术专业力量全面辐射至中小学。扎根现实生活,凝练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以理论支撑引领学科发展,以美育滋养心灵、润泽人生。艺术学院在时代大潮求索中国艺术学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中大人的智慧、情怀和担当。


▲学院师生团队前往四川凉山参加央视音乐频道《音乐公开课》节目的录制

(来源:艺术学院)


▲学科·专业 | 培养具备“三种思维”和“四种能力”的高性能计算人才

▲学科·专业 | 立科技兴邦志、圆海洋强国梦

▲学科·专业 | 妙手启杏林,仁心济苍生


--- iSYSU ---

来源:艺术学院、中山大学新闻网

责任编辑:何方、张嘉霖

初审:王冬梅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