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大人的海洋科考情缘

中山大学 2021-09-23



地处湾区,毗邻南海

中山大学有着悠久的海洋研究历史

早在九十多年前,中大人就与海洋结下深厚的情缘

让我们伴随着涛声与海风

一起回顾中山大学的历次海洋科考

倾听中大人逐梦深蓝的故事

追溯中大人经略海洋之路


踏科考之路,揭海洋面纱


1928年5月,时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森林系主任沈鹏飞奉命率领调查团,前往西沙考察。调查团一行包括时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的朱庭祜与同事朱翙声,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地质学家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团对西沙群岛的位置、地形、地质、土壤、交通、海流、气候、物产等特别是磷矿(鸟粪)资源进行了为期16天的调查,并结合后期分析成果编写成《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为维护国家矿产权益提供了有力依据。1928年7月,当时的国民政府广东省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批准西沙岛矿产划拨中山大学农林科规划管理,以便对西沙鸟粪矿物进一步管理开发。至此,中大正式拥有西沙群岛的矿产管理权,直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调查团全体合影

(来源:科学研究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学校派出专业考察和测量人员,参与西沙群岛的接收工作。1947年,地理系王光玮、农学院陆发熹、生物学系的张宏达和李国藩等4位学者参与对西沙群岛的第二次科学考察。考察队乘搭“中基”舰前往西沙群岛,此后陆续发表了一批关于珊瑚礁岛屿地质、磷矿、植物和土壤的论文。


时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大学地质系先后有三批学者前往西沙。1980年,袁家义教授曾赴西沙进行科学考察,回来后发表了《西沙群岛永兴岛和石岛的自然与开发》一文。1983年,梁百和教授跟随中国沉积学会发起的“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团”再次踏上西沙,对西沙群岛现代珊瑚礁、生物沉积物与现代礁岛灰岩的成岩、岩石类型、岩石沉积构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考察,回来后发表了《海南岛清澜港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特征》一文。1987年,时任地质系主任黄玉昆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华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组成员邹和平、王建华和夏法前往西沙群岛进行科考,其科考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华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和《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袁家义教授手捧从西沙采集回的扁脑珊瑚

回忆往事

(来源:中大图志——中大地质学人的西沙情缘)


▲梁百和教授在岛上进行考察

(来源:中大图志——中大地质学人的西沙情缘)


邹和平、夏法和王建华在西沙群岛考察

(来源:中大图志——中大地质学人的西沙情缘)


从1990年代起,海洋遥感研究学术带头人、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邓孺孺教授就着手对西沙进行调查研究,每年至少去西沙2次,他的团队对海洋生物的卫星遥感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010年,考古系许永杰教授跟随国家文物局远赴西沙打捞“北礁一号”沉船。


重扬云帆 再探深蓝


2016年9月7日,历时31天的“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计划”首航顺利返航。该航次于2016年8月8日出发,来自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的33位师生,共同经历了这次被称为“梦之航”的科考之行,开启了中山大学“聚焦中国南海、经略深海远洋”的新时代。这也是我校自1928年在国内率先对西沙群岛开展科学考察以来,首次由学校组织的综合海洋科考。经过精心准备和周密组织,首航科考依托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海洋局等重大计划项目课题,分两个航段,行经100多个站位,采集上万份样品,以整个南海北部的大陆架及2000米水深海域为调查对象,研究涵盖海洋生态、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大气、海洋沉积等多个学科,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学科群”作出重要贡献。


▲南海科学考察首航动员大会

(来源:中大图志——开启“梦之航”时代: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首航纪实)


▲水文、地质、大气、生物实验组合影

(来源:中大图志——开启“梦之航”时代: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首航纪实)


2017年,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以及大气科学学院等联合参与下,南海科学考察计划2017年夏季航次扬帆启航。本航次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综合海洋环流、大气、生物海洋等多学科进行研究,为中山大学发展海洋学科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另外,本航次的实施也为海洋科学的发展积累丰富的技术平台,为海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积累野外实践经验,所获取的数据为本科、研究生教育提供实测数据的支撑,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海洋科学的独特之处。


▲左:地质地球物理及大气航段科研人员

右: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科研人员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2018年7月,为纪念中山大学西沙科考90周年,中大科考队再次起航,赴西沙开展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遗迹、海洋生物、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学、海洋大气、岛礁开发利用等。此次研究利用考古学、人类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探讨西沙岛礁的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从而提高对南海岛礁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活动的认识。


▲队员在北礁外的海沟上进行采样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2018年冬季航次以生物海洋为主,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环流、大气等多学科进行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科考队本航次获得了浮游植物的种群和浓度之间的季节变化以及分布特征、海洋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等相关数据。


▲2018年冬季航次的科考队员合影

(来源:科学研究院)


2019年大气航段,南海季风综合科考试验预演航次首次对大气—海洋双边界层协同观测,建设中山大学首个基于南海科考的大气同化数据集。

 

而2019年西沙航段则在总结2018航次经验的基础上,在之前未到达过的样点着力进行样品采集,在之前有重要收获但是数量尚不充分的样点进行补充采集,同时着力对目前研究较少的中光层珊瑚礁生态区域进行药源生物摸底。

 

2021年,为推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的科学认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组织了“南海季风综合调查航次”,中山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团队承担了本航次。该航次开展了大气化学、海洋气象、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等学科综合观测,特别是本航次使用“嘉庚号”号船载天气雷达获得了宝贵的海上对流发展过程观测资料,并且与海口气象局岸基气象雷达开展了三天协同观测,为认识海上对流发展、华南近海低空急流等重要过程提供了关键资料。我校大气科学学院于卫东教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我校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共有4名老师和11名研究生参加。


▲科考队员合影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乘风破浪 逐梦深蓝


“我命名你为‘中山大学’号,愿你承续并光大中山大学永恒的家国情怀,满载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设者的热切期盼……”


▲等待下水的“中山大学”号

(解放日报记者孟雨涵 摄)


2020年8月28日,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下水,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长罗俊为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实习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学”号承载起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挺进深蓝,劈波斩浪。


▲下水暨命名活动现场

(解放日报记者孟雨涵 摄)


早在2016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一艘6000吨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2018年11月20日,学校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共同举行“中山大学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造合同签约仪式”。此后,该船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造。据该船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708所主任助理吴刚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近日,“中山大学”号已在我国东海海域完成常规航行试验,各项指标表现优异。


▲我国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试航成功

(来源:新华社)


该船建造方江南造船介绍,此次试航的各项测试结果表明,“中山大学”号船舶的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在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船舶快速性和经济性方面,相关指标均表现优异,特别在水下噪声控制方面,为提升科考作业水平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船上人员的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环境条件。


▲试航中的“中山大学”号

(来源:科考船建设指挥部)


科考船将于近期完成交付,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兼具科学考察与人才培养双重功能的大平台,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再添“重器”。船上配备大量先进科考仪器和科考操控支撑设备,能有力支撑海洋科学发展和高端海洋人才培养,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移动校园”。


从探秘考察西沙

到“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下水、试航凯旋

93年怀梦远航,93年砥砺前行

经略海洋,逐梦深蓝

这是中山大学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历史使命

是责无旁贷的中大担当

学校充分发挥涉海洋多学科综合优势

借助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等重大平台

力争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学科群

培养世界一流的大海洋学科人才


洪波涌起,星汉灿烂

探索海洋的脚步永不停歇

未来,中大人也将继续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中山大学”号试航视频流出,她在海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挺进南海,逐梦深蓝

▲我国综合性能最强海洋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命名下水


--- iSYSU ---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南方+、科学研究院、大气科学学院、中山大学新闻网、往期中大图志、官微往期推送

整理:李芊芊、王冬梅

责任编辑:李芊芊、左羽、周雨玄

初审:王冬梅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