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200多年,定格百万生命,这个藏在中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值得你点开

陪你逛博物馆的 中山大学 2023-02-22

今天(5月18日)

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

在中大校内就有着

全国首家纯高校属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今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获评

“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这是该馆自2004年成功获评以来

连续近20年稳居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的位置

如此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你是否有听说过?

你是否有去参观过?

如果没有的话

那你一定不能错过下面的内容!


植物标本馆

你或许见过两百多岁的树但你见过两百多岁的标本吗?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现有最“老”标本采集于1808年




你一定很好奇

植物标本到底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

首先,老师和同学们会在全国各地

采集大量的植物标本

将其修剪后夹在报纸里压平烘干

再带回学校


将植物用白乳胶粘在台纸上

并用铅板压住

这样才算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工作

一段时间过后

拿走铅板,订线加固,贴上标签

一份漂亮的标本就出现啦!

▲正在制作植物标本的老师

 ▲制作标本时用到的部分工具

 ▲被铅板压住的植物标本

 ▲已完成制作的标本

 ▲存放植物标本的柜子


在一个藏馆中同时见到

采集自1808年2022年的植物标本

有一种莫大的震撼

跨越了两百多年

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

博物馆中的访客在变

求知的心不变


昆虫标本馆

相信不少人的童年

有一本《昆虫记》

我们总是对这个奇妙的小世界充满想象

想知道蝶与蛾的区别

想知道甲虫又细分为什么科

▲名副其实的美凤蝶

▲仿佛水彩画一般的月目大蚕蛾


生活在天空下草丛间的昆虫很有趣

被固定住的昆虫标本

则是停留在了它最美的那一刻

 ▲翅膀上有月食图案的绿尾大蚕蛾

▲“手”有那——么长的臂金龟

▲昆虫界色彩搭配大师——火缘步甲

▲会飞的大蟑螂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昆虫外

标本馆中还收藏有许多我们可能不熟悉

却十分漂亮神奇的昆虫

▲不说的话一定会以为是树枝吧!

▲不同角度看会反射不同的颜色哦!

▲前翅翅脉周围近乎透明

▲这种古朴颜色更适合在野外隐藏自己哦!

▲翅膀上的图案很像卷笔刀削出来的铅笔边!


昆虫标本被一个个整齐排放着

小心存放在一层层的柜子里

继续着它的使命与事业


昆虫标本馆的前身

是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虫标本馆

馆藏入口的来访登记册

历史感浓厚


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厅

我们在高中的生物书上学习到了

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

也知道了

那一块块的化石

正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够凭此

对那个时代进行描绘

从寒武纪到第四纪

展厅内收藏了各个时期的化石

展厅是一条长廊

一路走到底

仿佛走完了地球几亿年的变化

时间改变了许多,带走了许多

但又留下了一些不变的东西

比如说化石

▲大偶脉羊齿

 ▲珊瑚化石

 ▲萨斯特鱼龙

 ▲茂名无盾龟

 ▲被子植物叶化石


动物标本馆

走进综合展厅

马文辉堂记还在诉说着

博物馆建成时师生的喜悦

▲ 马文辉堂记


在生物博物馆首层展厅的中央

两只公母亚洲象并肩而立

它们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两只亚洲象原本属于广州动物园

1983年,一只大象意外失足落入壕沟

另一只营救失败双双身亡

随后大象被运至中大

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制作成为了标本

▲生死相依的两头亚洲象


这只体型巨大的北极熊

是华人刘国烈先生于阿拉斯加捕获后

制成标本赠给中大生物博物馆

▲北极熊(体型过大不便展示全身)

▲相依偎的两只大熊猫


有的动物在柜子里

有的动物在瓶子里



右滑查看漂亮的蛇


跨越澳洲、非洲和海洋

模拟野外生活环境

进入展厅仿佛置身于脊椎动物的世界

在这里

矛尾翻车鲀像人一样喜欢晒太阳

别看它“头重脚轻”

却是一次可以产下2500万到3亿枚卵的

海洋产卵冠军

▲喜欢“躺”在海面上晒太阳的矛尾翻车鲀


调皮的棕鼯鼠

在夜间悄悄飞出树洞觅食

是亚洲大型鼯鼠之一

▲棕鼯鼠:我会飞!


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猎物

这只云豹正等待时机咬杀猎物

云豹们住在树上

也常常在地面狩猎

看似可爱的云豹

实际上有着惊人的咬杀力!

▲云豹:我超凶der!


细细数来

你认识多少种鸟类呢?

画眉鸟、红胸啄花鸟、乌鸦······

它们大大小小、形态各异

却都属于善叫的鸣禽


金额雀鹛

Scheoniparus variegaticeps

于1932年由鸟类学研究先驱任国荣先生命名

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鸟

馆藏金额雀鹛标本


你是否认识

仅在中国分布的“中国虎”?

头圆、耳短,却有粗大有力的四肢

不成群的华南虎

已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华南虎幼崽


会爬树、会挖洞、还有宽厚的大尾巴

想必中华穿山甲大家一定不陌生

坚硬的鳞片使捕食者无法下口

却曾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捉

使可爱的穿山甲从无危级动物成了极危级动物

▲已经濒危的中华穿山甲


你分辨出鳖和龟吗?

鳄又和蜥在外观特征上的不同在哪里?

当我们闯入两栖爬行动物的世界

又会认识到哪些“新朋友”?

体型巨大的圆鼻巨蜥

头窄吻长、四肢粗壮

有着长长的尾巴

▲圆鼻巨蜥


“活化石”中华鲎

头部成马蹄形而尾部是一根长刺

最有趣的是

繁殖时期的中华鲎

体型较大的雌鲎背着雄鲎

▲血液是蓝色的中华鲎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由植物标本馆、昆虫标本馆、

动物标本馆及化石标本馆

四个专业馆组成

最早的标本采集自1808年

现有馆藏标本超过120万号



历史悠久、门类齐全的

中大生物博物馆馆藏

有着鲜明的华南地区动植物区系特色

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和教学

提供了重要平台

看到这里

你一定感慨于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吧!




科学家之心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

离不开无数科学工作者的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许多中国近现代动植物学的知名学者

都曾在中大生物博物馆工作或科研

为中国动植物学科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今日为求我国学术之发达,

查明各地物产实际情况, 

以供祖国开发之参考,

自行着手调查,实属刻不容缓。”

辛树帜开启采集先河,奠基生物科学

大规模采集标本的时代由他开始

“来日大难,当抱与物共存亡之念,

赴汤蹈火,生死不辞”

陈焕镛历经艰危,保护标本

毕生贡献于新中国科学事业

吴印禅勤奋刻苦,学识渊博

开设高等植物学等多门课程

还有石声汉、蒲蛰龙、张宏达……

一批又一批科学家

以赤子之心、科学家精神
为今日的生物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中大人传承优良传统

84岁高龄的“白蚁斗士”陈振耀先生

几乎风雨无阻

每天到生物博物馆来工作


▲在生物博物馆查阅资料的陈振耀教授

众多勤勤恳恳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的努力

让这块“国字招牌”至今熠熠生辉


动物、昆虫、植物、化石······

更多的馆藏标本在等着你来探索

还在犹豫什么

快快约上好友

一起来中大生物博物馆

涨知识、长见识吧!

参观tips:

疫情防控期间,生物博物馆暂停办理校外团体或个人进校参观手续,因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校内的同学们,参观还是便利的。

个人:周末及公共假日9:00-17:00直接来馆参观,无需预约。

15人及以上团体:工作日、周末、公共假期均可参观。需提前3天拨打020-84114063预约,告知人数和到馆时间,生物博物馆会安排讲解员接待和讲解。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学生记者团
文案:谢思欣 孙宇星

视频:李锦洋

摄影:柴博闻 李梓城 李锦洋

排版:涂文熙

统筹:孙宇星

初审:李建平

审核:杨小柳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