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大为什么要给这位百岁老人庆生?

立志做大事的 中山大学
2024-12-03



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

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并不耀眼

他们来自平凡

却因坚守而不平凡

中文系图书资料室

凝聚了龙婉芸先生毕生的心血

从1952到1982年

她在这岗位上默默耕耘三十年

不仅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

而且对师生的日常生活倾注无限关怀

我以为我仅仅是一粒小芝麻

掉在地上

你看不到,也找不到

没想到大家

还记得我这个小芝麻

龙婉芸先生动情地说

龙婉芸先生参加中文系举办的百岁华诞庆典


这“一粒小小的芝麻”

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心中的丰碑

近日

中文系为龙婉芸先生

举办百岁华诞庆典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副校长杨东华,

黄天骥、曾宪通、陈永正、施其生、吴承学、

彭玉平、陈伟武、陈平原等教授

纷纷为龙婉芸先生送上祝福或精心准备的寿礼

表达对龙婉芸先生的崇高敬意


 

师生为龙婉芸先生送祝福


龙婉芸先生

一位中文系的百岁资料员

比中山大学“年长”

是今天为数不多的百年中山大学的见证者

是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

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等

学业成绩优秀

完全有机会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就心无旁骛地在中文系资料室工作

在平凡的岗位

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学生时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1947年夏,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在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大楼合影。

左起:宋长栋、黄家教、龙婉芸、杜钦荣


龙婉芸先生,194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她与丈夫黄家教是同班同学,两人数十载风雨沉浮,筚路蓝缕,携手同行,求学于艰苦动荡的年代。


1940年8月,中山大学迁往坪石办学。1943年龙婉芸先生进入坪石的中山大学文学院读大一。回忆起在坪石读书的时光,龙婉芸先生说“住的房子是用竹子编成墙壁,糊上泥巴,外面再用石灰批荡,用松树皮做的屋顶。课室是木头房子,屋顶由瓦制而成,课桌是四根木竹子,种在泥地上。坪石只有一条街,文学院在西边,理学院在东边。整个文学院都在一起上课,外语系、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都在一起上课。上语文课、英文课、逻辑课、伦理课以及公民课,也就是今天的政治课。”     


读大学时期的龙婉芸先生


正当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走上正轨的时候,随着抗战形势变化,中山大学不得不面临新一轮搬迁。1944年底,日军先后攻占了韶关、乐昌,学校紧急疏散医学院、文学院迁往梅县,理学院迁往连县。


龙婉芸先生又经历了第二次迁校。“没有统一的组织,很多东西如衣服、箱子等都来不及拿了。整整走了四十天,只有三天能见到太阳,其余不是下雨就是下雪。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做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10月,龙婉芸先生从梅县迁回广州上学。龙婉芸先生回忆起刚回来时学校“宿舍非常破烂,里面都是空的,学校里最早的床是日本人留下的榻榻米。”

中山大学文学院旧址(石牌)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学生时代的龙婉芸先生和所有中山大学师生一样,历经坎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坚持读书,胸怀天下






做大事,就是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在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时的龙婉芸先生


20世纪50年代开始,龙婉芸先生开始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工作,一直到退休。黄天骥教授在回忆中提到,在康乐园见过许多名师大家,但从读大一开始,接触最多的反而是龙先生。”每次到资料室看书,都能看到一位娟秀瘦小的资料员,脚步轻快,态度和蔼。龙婉芸先生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是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时间最长,也是最忙碌的人。她每天勤勤恳恳,等到所有师生全部离开后,才会关好门窗,锁上资料室的门。向她请教书目的位置,她一下子就能在几万册的图书中把需要的书找出来。


1956年参加全校教工运动会后,中文系教职员工在西大球场合影。


刮风下雨的晚上,龙婉芸先生总是会冒雨跑回资料室看门窗有没有关好。除了资料室的工作,龙婉芸先生还自发地帮助老师同学们订购新书。她将书店每一期的新书预告带回资料室,让每一个来资料室的师生在预告上勾选出自己需要的书籍。新书到货,就可以看到她瘦小的身躯推着单车一趟趟将书搬回资料室。许多教师备课、写论文和专著,在寻找资料时无不得到龙婉芸先生的帮助。可以说许多研究成果里面都有着龙婉芸先生的默默付出。在中文系工作的几十年中,龙婉芸先生一直把资料室看成为自己的家。


  1959年,中文系工会组织在从化开展工会活动时合影。


“润物细无声”,龙婉芸先生默默地为教育事业耕耘。黄天骥教授这样评价:“我在中大学习和工作整整七十年,从来没听到有人对龙先生的工作有任何意见,无论是老师同学,都记得龙先生,说到她时,无不表示赞扬和敬仰。”


龙婉芸先生“百岁百福”图集,点击视频可查看


如今百岁的龙婉芸先生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偶尔熬夜追韩剧,可见她的生活在从容中还带着任性和恣肆。“因为性格和情绪得到了很好的释放,所以我想龙先生的每一天都有追求,每一天都有期待,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也都是快乐的。”彭玉平教授说。


 退休后的龙婉芸先生在校园内散步


孙中山先生嘱咐我们要

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什么是大事?

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

彻底地做成功,就是大事

龙婉芸先生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

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

并且做得最好

这就是大事

 

中山大学有一大批

像龙婉芸先生一样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默默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

与学校发展休戚与共

他们无私奉献      

为实现中山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不懈奋斗


在中文系师生心中

龙婉芸先生是永远的“龙先生”

在你的心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位“龙先生”

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你和“龙先生”的故事吧~ 

 陈志民教授国画作品:紫荆花丛中的龙婉芸先生 


龙先生,我们想对您说......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中文系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格局和规模,“老干来扶持”是其中重要力量。祝福龙婉芸先生如不老青松、身姿挺拔,继续成为康乐园中的一道风景。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


龙婉芸先生的事迹必将给予更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师生校友以力量。

——中山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王琤


凡是星期六星期天我们都到龙先生家里去过节,当时的所谓过节就是龙先生想办法找一些花生米、芋头、番薯干,一边吃一边聊,一边讲历史,一边讲现实,过得很快乐。我毕业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家,龙先生的家就是我当时的家。

——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宪通老师


龙婉芸先生是我师母。师母这个词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义重心在“母”上,但在我心中这个词是并列结构:亦师亦母。祝她寿比南山,生活幸福。

——中山大学中文系施其生老师


龙老师永远保持着对人的友善,对人的真诚,对人的热情,对人的包容。大学四年间,龙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当时只道是寻常,经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却闪耀着师德的光芒,人性的光芒。

——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老师


过去每一个老师家门口的信箱上往往是写这个家里两口子的姓。那“家老”他们家最厉害,信箱上面写的是“黄龙”。所以以前我们要去“家老”家,我就总是说:“好!到黄龙府上去!”

—— 中山大学中文系陈伟武老师


那天龙先生一看到我就话匣子打开了一个多小时,侃侃而谈,把整个坪石的历史讲得一清二楚,这一点是龙先生对中大校史、对咱们中文系的重大贡献,这是独一无二、无人能够取代的。

——中山大学丘国新老师


---iSYSU--- 

来源: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案:余婷、曹潇雨、涂文熙 

图片、视频供稿:黄小安

摄影:聂思婷、张天舟

排版:樊雨瑶、邱清萌

一读:李建平

初审:余婷、吴立坚

审核:满意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