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中大,这门课程很“土豪”

坚持立德树人的 中山大学 2023-06-28


在中山大学有一门“土豪课程”

总是座无虚席

这是由深圳校区智能工程学院

金枝副教授开设的

《虚拟与增强现实》课程

除了干货满满的理论,实验课上

各式各样前沿的虚拟现实设备

让这门课程成为

当之无愧的“土豪课程”



全景相机

三维扫描仪


同学们在课上体验Google Cardboard


《虚拟与增强现实》课程与产业应用联系紧密,为让同学们掌握技术背后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过程,学院花费大量教学经费采购了华为VR头盔、交互手柄、Google Cardboard、三维扫描仪和全景相机等堪称豪华阵容的硬件设备,这门课也由此被同学们称为“豪课程”。


华为VR头盔-交互手柄


         做他们的光,


不如让他们自己成为那道光


负责这门课程的金枝老师,作为学校“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入职中山大学仅三年,就已经获得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广东省和深圳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特等奖等一系列教学奖项......教学成绩的背后,是金枝老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及“50%前期备课+40%现场教学+10%不断反思”的黄金公式。在准备《虚拟与增强现实》这门学院新开课程时,金枝老师将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参考教材都买回来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结合产业界的前沿情况和自己的思考形成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她还在网上找名师慕课学习改进教学方式,花了整整两个月完成课件初稿。她一边上课一边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对上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的合理建议会被及时采纳并体现在课程中课堂上,她善于以提问方式启迪同学们,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实践她的教学理念“做他们的光,不如让他们自己成为那道光。”

‍金枝老师参加比赛视频‍


《虚拟与增强现实》这门课吸引了不少学生,大家总会调好闹钟等着抢选,限选100人的课程不一会儿就报得满满的。很多同学是第一次见到华为VR头盔、交互手柄等设备,上实验课感到新奇,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修读过金枝老师《虚拟与增强现实》课程的智能工程学院2019级李如意回忆起课堂内容说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许多有趣、新颖的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在实验课上我体验到了VR游戏等,让我有机会入门了3DMax建模、unity游戏开发等技能,收获颇丰。”

工科课程,如何做好课程思政?

“虚拟现实技术等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由一堆冰冷的0和1、电子元件或者机械装置组成,它们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爱和责任的传承。”这是金枝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段话。
 金枝老师以《钢铁侠》片段为引子,导入课程内容


在很多人眼里,工科就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枯燥深奥的方程式,缺乏人文精神。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工科课程教学?金枝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她的课堂中,“工科+思政”巧妙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金枝老师上课中



“我们得熟悉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和潜在的思政元素,带着这些熟记于心的内容,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思政素材。以前我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么用在教学上就是处处留心皆素材。”金枝老师分享道,比如在讲授如何解决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的问题时,可以举科大讯飞和高德地图的例子,向同学们展示国货的力量,让学生明白其实虚拟现实技术就在我们生活中。在《虚拟与增强现实》的课程中,除了理论课和实验课,她还通过与产业界相关企业深度合作,邀请相关的企业家、创业者来为学生分享他们对元宇宙的认识,为学生们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修读《虚拟与增强现实》课程的学生提交的作业


是班主任,也是一名“89后”青年教师


作为一名班主任,金枝老师一直希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给予他们学习之外的帮助。我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活得精彩,人生有意义。除此之外,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她认为,学生们的性格和经历各有特色,选择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为学生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做了老师后更加明白,大学作为同学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传授其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方面,帮他们建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志向和正确三观更为重要。我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去真心做学生们的朋友,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在2022第十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全国总决赛上,金枝老师指导的两支学生队伍,斩获一项国家二等奖和一项省级三等奖


- 学生获奖证书 -

金枝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比赛中获奖


作为一名“89后”青年教师,金枝老师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有着波折而痛苦的发文经历,投会议被拒,改投期刊又被拒......在读博的第二年,她产生了退学的想法,最后告诉自己试一试,再试一试。这样坚持了半年后,获得了不错的成果并从中建立了信心,坚定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念。她想告诉考虑做科研的同学们,要慎于始,充分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走这条路,多和前辈沟通,避免幸存者偏差,充分了解个中挑战与压力,做好心理建设后就是披荆斩棘地勇往直前了



---iSYSU--- 

来源:智能工程学院

文案:周沫、涂文熙

排版:樊雨瑶

一读:邱清萌

初审:余婷

审核:满意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