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群中大师生用牛肉干助力连州丰“遗”足食

推动乡村振兴的 中山大学 2023-09-18


慢火烘烤,肉香四溢

一块香喷喷的丰阳牛肉干

就这样诞生

这样一块小小肉干

如何成为连州丰阳的“致富秘诀”?

又缘何有望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离不开这群中大师生


村史馆里探历史,牛肉干中传文化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丰“遗”足食实践团

第十四届博雅教育——教学实践项目

扎根中大定点帮扶的清远连州市丰阳村

通过文化、产业调研

挖掘丰阳牛肉干的历史文化价值

规划牛肉干预制菜产业化发展前景

推动牛肉干制作技艺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集整理村史资料、修建丰阳村史馆

助力丰阳文化产业发展



01

牛肉干中传文化


群山蜿蜒,云雾缭绕,丰阳镇就坐落在粤、桂、湘、三省交界处的山与云之间。在丰阳镇辖区内,有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同名行政村丰阳村。古村内完整地保留了丰富的宋代人文景观和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丰阳镇全景


几乎是有丰阳以来,便有了丰阳牛肉干。丰阳牛肉干是当地的特色,用料精细,精选牛脊梁肉和肘子肉,以杂木为燃料,微火慢熏细烤烘制而成。这样做出的牛肉干黄而不焦、清香四溢,不仅是当地人钟爱的美味,成为了远近闻名、独具特色的地方宣传名片,也是清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牛肉干吸引而来的,还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师生。2021年,在中大挂职干部黄旭俊、蒋文涵老师的推介下,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组织师生到丰阳实地考察,从此结下了与牛肉干的缘分。2022年,学院还将本院的第十三届博雅教育——教学实践项目主题定为丰阳牛肉干,并开展了系列调研。


炙烤丰阳牛肉干

丰阳牛肉干档口选牛


今年暑假,在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赵萱的带领下,中山大学丰“遗”足食实践团再度启程丰阳。这一次,师生深入访谈当地长者,在连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查阅了大量史料,终于成功复原了丰阳牛肉干与南粤古驿道的深层联系还原了自1930年至今的丰阳牛肉干传承谱系


团队访谈当地村民

丰“遗”足食实践团查阅、记录文献

团队在丰溪古庙前参与村民集体活动


此外,为推动丰阳牛肉干非遗化与产业化,丰“遗”足食实践团与当地牛肉制品协会及电商中心深度交流,在中山大学“双百行动”驻县服务队驻丰阳村肖力老师与驻大富头村陈英群老师的帮助下,深入调研了丰阳牛肉干预制菜化的各项优势与障碍,推动丰阳牛肉干预制菜产业落地;实践团还为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拍摄申报片,助力丰阳文化保护及产业发展。


肖力老师(左一)、陈英群老师(左二)、赵萱老师(右二)考察食品加工产业园布局

丰“遗”足食实践团考察牛肉干预制菜成品


02

南岭之炙,驿道传魂


在挖掘丰阳牛肉干历史的同时,实践团还深入感悟了丰阳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并对丰阳村的村史文化与古村落保护进行了考察。为保留古村共同记忆,今年7月,实践团成员们行走于古村巷间,收集老物件,助力村史馆布展


团队为村史馆收集旧物

丰阳村村史馆选址


在对牛肉干非遗文化和村史进行挖掘考察的过程中,实践团开始思考以点带面,将上述经验延伸到更大的区域范围,全面发掘南岭地区的社会经济价值。


最终,实践团决定依托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第十四届博雅项目,以南岭古驿道为核心,勘察连州地区的古驿道线路,梳理南岭交通网络。


蒋文涵老师介绍连州古驿道历史

连州古驿道走向示意图


此外,实践团还将把“食牛”的历史源流引申至位于湘粤交界地带的南岭地区的社会经济圈层,创新性地以“交换”为概念理解丰阳牛肉干的出现与演进,并预计出版丰阳牛肉干专著《南岭之炙》


丰“遗”足食实践团挑选丰阳牛肉干


为了更好地将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丰阳之外的其他市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践团将该项目命名为“丰‘遗’足食——牛肉干制作技艺非遗+村史文化保护助力丰阳产业与文化振兴”。项目立足“六村联建,四色丰阳”的发展定位,结合丰阳镇社会经济实际、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学科特色及项目基础,以实现当地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和文化振兴为目标。

 

该项目实施时间为2023-2025年,包括两个子项目。其一是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关注并挖掘山上片的瑶族非遗项目,助力丰阳牛肉干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其二是面向古村落保护和历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收集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料,建立村史馆,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

 

如今,丰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已初见成效,正全面推进丰阳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走上新的征程。


8月博雅项目组合影


03

扎根乡村,培育人才


丰“遗”足食项目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团委组织实施,由赵萱副教授、李宁利副教授、韩雪敏老师提供专业指导,来自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专业的同学组成服务团队开展调研研究和志愿服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学科融合。


自2018年以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师生团队先后前往丰阳,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并牵头设立中山大学乡村振兴实习教学基地。

 

2023年,团省委、省学联发布《关于2023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重点团队的通知》,中山大学丰“遗”足食实践团获评全国重点团队,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获得了高度认可。

博雅项目组了解丰阳墟日


为打造校外“第二课堂”,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植根田野和社会,依托“博雅项目”、劳动教育、专业实习等形式,选派优秀学子赴丰阳开展调研和志愿服务。


同学们与当地村民同呼吸、共饮食,体味乡土味、乡情味,在一场场访谈与一次次文献搜集的实践中,检验所学,增长才干。



在项目中,我走进丰阳这座斑驳的古村深处。这里流传着南唐大将军吴敬元的故事,遗存有千年丰溪古庙、门楼,牛肉干的独特香气四溢。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田野技巧与方法,加深了对当地文化与产业发展的理解,更体会到丰阳的特色古韵与淳朴民风。最为深刻的一处是古驿道,即人员与货物交换的通道,它不光连通了村落与村落,更连通了古时与今朝,埋藏着古村延绵千年的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021级社会学本科生 聂子钧


博雅项目组田野调查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多位老师也投身丰阳开展学术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蒋文涵老师参与广东省司法厅、中山大学、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驻清远连州市丰阳镇帮扶工作队,赵萱、李宁利、韩雪敏等多位专业教师带领团队前往丰阳开展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把双脚扎进泥土,把论文写在田间,更把改变的种子播在丰阳。多年来,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师生深入开展调研实践,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丰阳经验,完成论文和报告十余篇,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向丰阳镇政府提交的《丰阳镇产业振兴调查报告》,成为丰阳镇工作计划编制的重要参考;与丰阳党政机关合作录制歌舞的《跟我去丰阳》,成为丰阳镇参与乡村振兴评比和推介自身的代表作品。



“振兴的号角正在吹响,一个个村庄换上新装……”正如丰阳镇乡村振兴主题歌曲《跟我去丰阳》所唱,在丰阳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丰阳的发展,是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谋发展的奋斗过程,是扎根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者的奉献过程,也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师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过程。

博雅项目团队于丰阳镇茶博园合影


丰阳古村呈现出

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欣欣向荣景象

拉满弓、蓄满力

中大人正铆足干劲

以昂扬的姿态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iSYSU---

来源: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排版:方东妮

一读:卢旖维

初审:邱清萌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