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门前一条溪(上)

临安发布 2023-09-26


它是流淌在临安东北部太湖源景区里的一条寻常小溪——西坑溪。


西坑溪日夜奔流,自北向南注入里畈水库,喷薄飞入南苕溪,向东奔涌,经临安主城区,注入青山湖,跃大坝,浩荡东流,在湖州与西苕溪汇注入太湖。


于浩渺太湖而言,“西坑溪—南苕溪”只是上游诸多支流之一。但对于临安而言,这段30多公里的山水画轴,却镶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密码,它一头书写着护美绿水青山,另一头书写着做大金山银山,绘就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动人画卷。



太湖源头
从砍树的痛到看树的乐



8月13日下午,虽已立秋,骄阳依然似火。太湖源头白沙村,梦园酒家的客厅里,三桌已住了几天的客人正在打牌。


这个周末怎一个忙字了得:33个房间住得满满的。


把几位东北老客人送走后,江苗琴终于坐下来歇口气。


不过,人还没坐稳,手机又响了:“这两天房间还有的,后面几天就没了。”


江苗琴是梦园酒家的“女当家”,经营着有66张床位的农家乐。开张以来,每个夏季几乎都是江苗琴的甜蜜“数钱季”。“忙起来,我们全家一起上,女婿管厨房,老公跑堂。下个周末,余杭的亲家也要过来帮忙!”


梦园酒家坐落在半山腰,远眺村子,满目苍翠。西坑溪从家家户户的小楼前跃过,清澈见底。


自13年前酒家开张,江苗琴就知道门口这条不到8米宽的西坑溪对于自家的重要性:“我们都是靠水吃饭的,水不清了,生意也没得做了。”


说起水,与江苗琴一样,白沙人都抹不去30多年前的深刻记忆:1988年和1990年,两场洪水把大半个村子冲垮。


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穷,便砍树卖。树少了,水土自然留不住,一场洪水便让不少人家一夜间变成了穷光蛋。


要说起白沙村的变迁,大家都忘不了三个人和他们的故事。


先说说一封信的故事。因为两场洪水,村里一位名叫田增阳的年轻人写出了一封求援信。这封信辗转到了当时县委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读完信,一队人马就往白沙村奔。当时白沙村还没有通车,只好靠脚走。高一脚低一脚地走了两个多小时,进了村便连夜召开座谈会。这个会开下来,临安县委作出决定:荒山复绿、封山育林。这一封就封到了现在。


白沙人在血的教训面前,开始走上了生态保护的漫漫长路。


林是护住了,但日子怎么过?怎么富起来?为给山民寻求新出路,时任临安市林业局高工王安国进山来了,一头扑在村子里。


培训推广新技术,提升了村民种了几辈子的竹笋、山核桃等山货质量,让山货卖出个好价钱。


牵线请来专家和老外为小山村发展把脉。8个国际项目的落地和先后4000多名老外的到来,让山里人大开眼界:原来不说话的山水更能赚钱。


第三个人名叫华抗美,是从杭州大酒店下海的商人。善策划、懂营销的华抗美带着人四处吆喝。在华抗美的提议下,西坑溪有了个新名字——“太湖源头”。推荐会开到了上海滩,“太湖源头”一夜爆红,游客蜂拥而至。


回想起当年的场景,白沙村原党支部书记夏玉云还有点小激动:“那天一下子来了一万多人。堵车堵了8公里,十几个交警忙到后半夜才把路疏通。”


当了26年的村支部书记,夏玉云亲眼见证了白沙村的变化:“过去我们砍树,越砍越穷。现在我们看树,越看越富。”


从西坑溪到太湖源头,从“砍树”到“看树”,白沙村人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摧残绿色,就是自断生路;而护美绿水青山,就是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指南蝶变
从一季的“红”到四季的美



离开白沙村,西坑溪一路向南奔流,便来到了红叶旅游胜地指南村。


村口梯田旁,新开的“山谷田源”民宿正迎来又一拨客人。


这是一家外表特别抢眼的民宿,白墙蓝瓦青石板、喷泉古树水幕墙。土洋撞色混搭下,吸引了不少要进村的游客。


主人正是以前在杭州做家居设计的郤丹凤,指南村人。


“这几年,看村里游客不断,有点动心。就利用自家的老房子,自己设计,开了民宿。夏季对指南村来说是淡季,但刚开业1个来月,毛收入已有十来万啦!看来当初没选错!”郤丹凤笑着说。


像她这样因为就学离开老家、又因为老家走红而回来的年轻人,村里已有40多位。青年人的回归,让古老的村庄流淌起新的潮流,古村落在新生之路上不断脱胎换骨。


指南村以往只是摄影玩家知晓的秋叶摄影点;今天,秋叶未红,却已游人如织。


“村东村中基本都被开发了。现在,我们正朝西面进军……”站在景区全景图前,乡村运营师周静秋激情满怀地当着指南村的“旅游指南”。



自三年前受邀出任指南村的乡村运营师,本是太湖源景区负责人的周静秋便有了双重身份。三年时间里,她用“沉浸式”加法、“捆绑式”营销,一笔一划把指南村打造出了“四季网红”的俊俏模样。


“沉浸式”加法——导入了“天空之镜”、梯田绿道、红叶文创咖啡馆、南山南露营地等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推陈出新“林妹妹”麻糍、指南十八碗等特色美食。


“捆绑式”营销——开展“镇村联营”和“景村联营”,为指南村做“捆绑式”引流:所有来景区的游客和指南村住宿的客人,均享受“联票”折扣优惠。


“去年,指南村旅游收入近7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4万元,到现在翻了一番!”


看着这些数据,村党支部书记郤华峰感叹道,这放到2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指南村,这座偏远山区的千年古村落,如今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型村落景区打造等阵阵“东风”,一路“破茧成蝶”,走出了一条“一季红”到“四季红”的乡村共富新路。


而活跃在天目山水间的 “乡村运营师”,通过市场化运营,把村落景区导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去年,临安以建设全域景区为载体,全力打造“一廊三圈十八景”,让古老山水焕发出新的活力。截至今年5月,临安区共有23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28个村落开展运营,实现旅游收入7.3亿元,村民收入增加290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9550万元。


溪湖共治
从治污的严到护水的强


昨天早上,锦溪入湖口,白鹭掠过水面,溪水轻盈流荡。又是一个宁静的早晨。


锦溪河长驿站内,穿着“临网义工”红马甲的柴千根夫妇和周钰婷一路巡来,走进了驿站。这座外表普通的小房子里,一面大屏前,年近花甲的大伯大妈“玩”上了年轻人的新玩具——VR视镜。通过这个VR“智慧河道”系统,整条河道装备的那些摄像头,将周边的景物、动态一一呈现。巡河用上了现代武器。


作为义工,他们仨都有五年以上的巡河经历。每周至少两天要在河边走走。捡捡垃圾,看看有没有网鱼电鱼者,查查有没有污水排出来。


问起这几年的变化,柴千根、丁燕芳夫妇抢着回答:“变化太大了啊。再也闻不到臭味了,水清了哎。”“大家更自觉了,都晓得要爱溪爱水。我们空起来了,没那么多事可以做了。”


而周钰婷则几次三番地推荐:“晚上来看看,这里的夜景真的很漂亮。”言语中透出了深深的自豪。


在临安,跟他们仨一样每天为这一溪清水而忙碌的志愿者还有1000多人。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治水护水人,我家门前这条溪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所骄傲。


然而,时间回溯到数十年前,由于工业生产活动的扩张与加剧,苕溪一度水质堪忧,成为人人掩口捂鼻的“龙须沟”。



1995年以来,一场力度空前的苕溪流域水环境治理硬仗在临安打响,数十家造纸、化工等重污染“纳税大户”企业被强行关闭或停产整顿。之后,临安又相继打出青山湖库区生活污水治理、库区垃圾长效保洁、旅游船舶达标排放、采砂船整治、养殖业整治等治水“组合拳”。同时,还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一厂和二厂, 13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和近2000个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城、镇、村三级治污”体系。


在诸多治水项目中,最该给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口的脱磷除氮系统好好点个赞。


215亩土地之上,只见水生植物葱郁葳蕤,宛若一座春意盎然的花园绿地。这片绵延的绿景下,生活污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汩汩“清泉”。这便是临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处理项目,也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重点减排项目——采用“植物水军”脱氮除磷,净化尾水。


以前,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直接排入青山湖。2014年,为进一步改善青山湖水质,建成了这个日处理6万吨的尾水脱氮除磷工程,打造以“植物水军”为主阵营的高效植物生态系统。


“母亲河”的蜕变撬动着全域生态环境改善。清澈溪湖,就是把山水治好护好的代表性成果。目前,青山湖水体透明度已连续2年达到60cm以上,南苕溪汪家埠面的水质常年保持II类以上,“一江清水出临安”的愿景终于成真。


千年前,钱镠组建撩水军治理杭徽水道,驯化钱江潮,留下钱王治水的千古传奇。千年后的今天,钱王治水精神化作守护水清岸绿的千年传承,古老的苕溪重获青春。



来源/天目融媒共创中心 记者 叶佳裕  区融媒体中心 见习记者 王丹丹  部分图片/金凯华  临安发布资料图




Can I catch the last bus?

我能赶上末班车吗?


Where is the next stop?

下一站是哪里?


The next stop is Olympic Sports Center.

下一站是奥体中心站。


往期回顾

1.临安大布局,向未来!

2.藏不住了!来临安体验“悠然见南山”

3.总投资160.9亿元,临安8个项目入选“千项万亿”!

4.破万吨!超亿元!这里有新“钱”景

5.3000元/人!8月15日起该补贴开始申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