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毛泽东论中国书法

2017-12-26 中国艺术家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


 

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摘自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见《缅怀毛泽东》下册第6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


 

田家英同志:

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锋?)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毛泽东

                       十月十六日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7页)





【解析】


毛泽东喜欢看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这是他的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他在延安时,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

 

解放后,他有机会阅读法帖。“二王”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草书帖他时常披阅,置诸榻前,爱不释手。对唐代怀素的草书法帖《自叙帖》、《论书帖》等更是反复临写、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时而凝目视其神韵,时而掩卷摹其法度,一片苦心。于兹可见。





1956年前后,毛泽东请秘书把能够找到的历代名人字帖、墨迹都买来,揣摩研究。他常说,这样又学写字,又读诗文,是一举两得。据统计,他书房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有600多种,经他看过的即达400多种。






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的《自叙帖》,并要田家英和逄先知把他所有的字帖都集中起来放在他身边。从此,秘书们就在北京和外地,买来很多字帖,包括一批套帖如《三希堂法帖》、《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其中《三希堂法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发法帖》,共32卷,清高宗得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墨迹三种,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出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历朝法书,由梁诗正等编次,聚集大批良工,模勒于石碑。其中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该书是法帖中的巨制。这些书帖放在他的卧室外间的会客室里,摆满了三四个书架,在毛泽东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放着字帖,以便随时观赏。1964年12月10日,毛泽东要看各家书写的各种字体的《千字文》字帖,田家英和逢先知很快为他收集了30余种,行书草篆,无所不有,而以草书为主,包括自东晋以下各代大书法家如王羡之、智永、怀素、欧阳询、张旭、米芾、宋徽宗、宋高宗......






除了买字帖供毛泽东观赏,田家英和逢先知还到故宫借一些名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上面引述的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即是一例。1959年10月,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借了20件字帖,其中8件是明代大书法家写的草书,包括解缙、张弼、董其昌、文征明、傅山等。毛泽东真可谓“博览群帖”了。

 

博览群帖,也要有方法,怎样看,怎样摹,都是有讲究的。这方面,毛泽东也有特殊的心得体会和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