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晋城三摄影师拿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入场券”

2017-08-30 尚东霞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27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与摄影这一现代艺术的对话已经有16载。8月28日,2017第17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区规划和各参展摄影师展位已经确定。记者从艺委会获悉,晋城摄影师李前进、宋岳廷、张硕勋创作的《车轨》《15.5平方》《小河》在众多个人专题征集中脱颖而出,拿到了该展的“入场券”,成功入选这一国际级摄影大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摄影展,号称全球摄影人的“奥斯卡”。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宋岳廷作品《15.5平方》

展位:棉织厂展区C通道厅(院)

 

一方面城市在公园、道路、高架、屋顶等新增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城市在路面硬化、郊区扩张、热岛效应中减少绿地面积,”摄影师宋岳廷此次参展作品《15.5平方》把镜头对准了绿地,“很多人认为我在拿航拍机拍摄创意人像,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是在用人物吸引关注,用反观摄影的方法探讨对绿地的思考,当然晋城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有着天然的绿色主基调,绿地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平方米。位居山西省之首。


《15.5平方》摄影作品以绿地为背景,用航拍器做眼睛,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在萌味十足基础上反观生态绿化。作品背后是对绿地面积建设的辩证和思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李前进黑白作品《车轨》(部分)

展位:棉织厂展区 I7左厅(院)

 

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产业结构的单一或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车辙都尽收眼底。车辙是政治、经济、哲学、刑侦、爱情;车辙是人类文明的史诗;车辙也是人类的悲剧,”连续多年参展的摄影师李前进总是视角独特——此次作品把镜头对准了车轨,时代的嬗变,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留下的车辙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农民们在春天里会推着独轮车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弯弯曲曲的车辙从田间地头直通天穹;在没有全部硬化的乡村公路上,夏天的野草和灌木丛疯狂地把天空遮掩住,地上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路基在松软的公路上就会有深深的车辙;在国道与省道的公路上,烦躁的秋天俯瞰着错综交织的车流,以及车辆过后留下的刹车痕迹;萧瑟的冬天来临,在高速警示牌的减速带数百米之前,会有多道橡胶轮胎由于紧急刹车而留下的黑色印迹,高速路上一个方向行驶的车辆,使它不同于乡间小路重复往返的印痕,它前宽后窄的摩擦痕迹赋予了勇往直前的意思。


《车轨》通过景观摄影的表达方式,用最直接和形象的方法表现了原始物质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更迭,作品背后是对车辙这一客观呈现的重塑,车辙是人类文明的史诗,车辙也是人类的悲剧。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张硕勋作品《小河》(部分)

展位:棉织厂展区古建西院厅(院)

 

河流,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蕴含着‘永恒’与‘变迁’的精神。在所有的时间里,元素是不断运动的,景色是不断变迁的。于是这一个过程就构建出一种‘永恒’,”摄影师张硕勋此次参展作品把镜头对准了故乡的一条小河,“我走近河谷,在那条被故乡人称之为母亲河的小河上,去感受河水所流经的时间与空间,寻找‘变化’所留下的痕迹,去探寻存在着‘永恒’的混沌。观念是无限的,而文字却是有限的。无限的观念很难用有限的文字所表述。但是观感可以把你带入我意念中的画面里去,找到似曾相似的情感。那么,我看到的,便是你看到的。


《小河》摄影作品,通过一条具象的故乡河,用观念摄影的表达方法,来寻找具象变化和探讨抽象永恒。作品渗透着一种哲学思维,也在表达一种透过身边小物发现生活的思考。



晋城三位参展的摄影师都工作和生活在当地,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摄影师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蕴含于作品中摄影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201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于9月19日—25日在平遥古城举行。届时,您将会看到三位晋城籍摄影师的镜头表达。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