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想让这位晋城老人“刷屏”!亲,你同意吗?


如果选择一件事

要坚持做30年

你会选择什么?

这位94岁的老人选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47oudlhu&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座山是皇城相府背后的一座山。


30多年前,这里遍地荒芜,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这个人是山脚下村里的一位老人。


老人很犟!


30多年来,他和荒山较劲,和自然抗衡,只为给荒山披绿。


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两千多亩的荒山种上了300多万株松柏。


满山的绿树,像精灵一样,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一如他胸前那枚徽章。


如今,这山早已更名为老年山。而故事的主人公已经94岁高龄。


他,叫石双砚。


种树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报答党恩


“为啥要开荒山种绿树?”


“就是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情。”


石双砚种树的理由就这样简单。


“共产党救了我的命,让我一家过上了好日子,我该为党做些啥?”这个想法一直藏在石双砚心里。60岁那年,当他站在家门口眺望对面荒芜的苍龙岭时,忽然有个想法——他要种树,他要让面前的大山穿上绿衣裳。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石双砚扛起锄头上了山。




满山的树苗全是自己培育的,没花一分钱



苍龙岭是座石头山,土层不到50厘米,要想种树得先刨出土下的石板。石双砚面对望不到边的山岭,心里犯了难,靠一个人一把锄头刨完整座山的石板,恐怕要到猴年马月了。可他是个犟脾气,一旦开始,就没计划回头。


他每天天一亮就扎进山里,天大黑才扛着锄头回家。一个人埋头干了两年,种了200亩刺槐。


其实,苍龙岭的土质不适宜种刺槐,200亩刺槐种下去,存活下来的微乎其微。村里有经验的老人告诉他,山上土壤瘠薄,能存住的只有柏树,赶紧换品种。


对于生活也不宽裕的石双砚来说,换树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怎么办?他对自己说:求人不如求己。此后半年时间里,白天上山开荒,晚上四处求教,自学了培育树苗的技术。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苍龙岭上种下的松柏树苗全是我培育的。”


为了给树苗浇水,石双砚要步行半个多小时到山下担水,一天要跑好几趟,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自家修房事大?还是上山植树事大?



种树造林之初,正好赶上石双砚家修新房。石双砚的老伴成天催他回家帮忙,可他却没耽误过一天种树。“我是入过党的,自家修房事大?还是上山植树事大?”那段时间气候适宜,正是植树好时节,石双砚干脆住进山里,没为自家新房搬过一砖一瓦。


1987年春天,村委组织村民成立了老年林业队,石双砚当上了队长。


老年林业队刚成立时,几位老伙计因为活重又危险,打了退堂鼓。石双砚说:“董存瑞和黄继光当兵打仗也不挣钱,他们流血牺牲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共产党员就应该舍小家顾大家。”


“只要心中有党,定能坚持到底!”石双砚的言行感染了队员们,他们说:“别人只是在种树,但石双砚却把种树当成自家的事做,他种的是对党的深情。”


为了激励后人,郭峪村勒石碑记,于1991年8月将苍龙岭改名为老年山。


80岁再次宣誓入党,圆了半个多世纪的梦


石双砚胸前戴着红色的党徽,这枚党徽自他2004年入党时带上后就从未摘下。


其实,这是他第二次入党。


1942年,刚满十八岁的石双砚宣誓入党,后来逃难时党籍证明被弄丢了。他的党关系也随之丢失,这成了石双砚心底的遗憾。


80岁高龄入党,不仅圆了老人多年的心愿,也成了村里村外的新闻,但人们更多的是敬佩!

“80岁入党不算迟,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这话不假,石双砚腿脚利索,五里的陡峭山路不在话下,90岁之后,他还保持着一年至少补种200棵树的频率。


不仅如此,他还定期参加村委的党员学习会,跟着年轻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分享学习感受,并给村里发展提意见。




不记得子女的生日,却从忘不了树的年龄



“这片林子里的每棵树都是我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想得慌。”石双砚指着山顶说:“那片树是1992年种下的,旁边那一片是2013年补种的。”对山上的每一棵松柏,他都了如指掌。


“你不记得子女孙辈的生日,却从来忘不了树的年龄。”一旁的女儿石千金有些“吃醋”。


岁月如梭,当年和石双砚一起种树的老年林业队如今只剩下石双砚一人,但在石双砚精神的感召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植树造林。


如今的郭峪村,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果菜飘香。老人山的青松翠柏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只要还能动,就还要上山种树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阳城时做出‘见新见绿’的指示,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起好带头作用,只要还能动,就要将种树坚持下去,让更多人感受绿色的魅力、青山的美丽。”


青山不负英雄志,石双砚的这份坚持,是刻在太行子孙骨子里的勤劳与坚持。


如果你也被感动了

请转发出去

让更多的人知道

他的故事

 来源:太行日报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