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晋沁抗战胜地行》漫记——北方美文一则

“晋沁抗战胜地行”作品专辑之(14)

编者按 时值“九一八事变“89周年之际,由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晋城市楹联学会、泽州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了“晋沁抗战胜地行”采风活动。采风团一行来到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走进遍布抗战历史印记的晋沁故地,开启缅怀先烈的红色之旅。采风团成员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诗词、楹联和散文、札记等作品,本网将陆续予以刊发。


时入庚子,国家号召节约粮食。如何才知节约粮食?最好的办法,还是身历一回农民汗滴禾下土的生活,或者,至少去农村乡间走走。若看到农村街上晾晒的这谷子,节约的念头应会油然而生。

出城向西南行约四十公里,即是《晋沁抗战胜地行》的目的地西土河村,其西南的西山自然村,俨然一座世外村庄。人稀屋空,唯房后树木森然繁茂。这曾几何时背山而建的村落,让我脑子里一下出现了韶山冲的画面。

农业社会里的人,活得像树一样坚定。一生守着一方土,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与脚下的土地不离不弃,从青丝到白首。

房前,就是碾子,就是磨。从地里收获的谷子、玉米……上过了碾子和磨,就变成了米和面。


好几千年里的乡村农民,质朴良善,见素抱朴,日作暮息,晴耕雨读,他们靠天靠地,靠自己的劳作过着尊严净洁的生活。


太行数重山。

小时候,老家人们把这花叫"打碗花"。早上开,夜间闭。

乡村也有它的历史。西土河,抗战时晋沁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西土河红色纪念馆,以民间红色收藏家的文物收藏,佐以官方史料,复活了一段历史。

端起碗吃饭,就想起要抵抗侵略。

见到过 1949 年 10 月 1 日《人民日报》的人,今天怕是不多。

我老家北阁庙上有四字"迎恩天宫"。

这里石碑上四字是"玄帝垂恩",两者有相同的意思在。牌、匾内中一字是否"恩"字异体,不敢确定,愿就教方家。
关帝庙。义薄云天关云长的气质秉赋,经千里传承,已成为今天中国人人格诉求里的应有之义。

西土河,当地乡绅修建的书房院,维系了儒家耕读传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子愿望。

历史,若不能被文字记载,将很快如土木建筑复归沉寂。

"三槐门第","雁岭风物"。那天在此畅饮欢聊,未及细问鸿兄八字究竟。

转不几天,之鸿兄找到了当初大门刚贴上对联时的照片。对联是之鸿兄姑娘执笔,之鸿兄自谦字大笔涩。但在我,看见横批四字,即已是一番独立风景。今见对联全文,尤觉先人诗书传家继世的识见更显智慧。对联内容,让人既见仁山智水,又见天地精神,还见主人风趣。读完最后还让人不禁莞尔。

前面"玄帝垂恩"是碑头。碑身和基座在村外很远处一座荒弃的庙门前,早被灌木掩没。

禁山碑。那时候,人靠山吃山,也很知道保护生态,弋不射宿,即是古老年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端。

生生不息,大明终始。

天道轮回,日月递嬗。革命是热爱生命的极端体现。

前李河村。多谦恭礼让的建筑。匠人传统里的礼仪和修养,明白地显示在建筑里,与天壤同久。

柏扶疏老师书法神品妙书之鸿兄好词。若问晋城何所好,忆江南里寻答案。"晋城好!万里竞三娇。地吐乌金山吐月,蚕铺丝路鹊铺桥。红果似霞烧。"

站在三槐门第院里望天,白云蓝天两相宜。

老妈妈84岁了,身体硬朗,给一行人熬了一大锅的米汤,还烙了葱花饼。

同行大姐和老妈妈在橱房给大家备餐,多和谐温暖图画,直接就是此次西土河行的基调。

极目远眺,山外有青山!


后记:受邀参加"晋沁抗战胜地行"采风活动归来,翻出手机中的照片若干,择其中十数张,连缀成此看图说话,以为红色河山采风活动漫记。并致敬活动组织参与者。

北方,本名王恩锁,1967年生,晋城人。喜户外活动,好嘉言美文。

推荐阅读

► 秋叶春花何烂漫,英雄故事满山坡——赵转正诗作十九首

► 按下云头落凤头,山河燃尽古今眸——姜珺诗作八首

► 乡关染尽英雄血,山河如画酬忠烈——王建国等诗作九首

► 挥去浮云四野清,沁河熠熠一湾明——海平君诗作五首

► “晋沁抗战胜地行”采风行活动成功举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