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本回忆录的价值《对晋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回忆》——王文梅诗文各一则

“晋沁抗战胜地行”作品专辑之(19)

编者按 时值“九一八事变“89周年之际,由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晋城市楹联学会、泽州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了“晋沁抗战胜地行”采风活动。采风团一行来到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走进遍布抗战历史印记的晋沁故地,开启缅怀先烈的红色之旅。采风团成员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诗词、楹联和散文、札记等作品,本网将陆续予以刊发。

又按:此文9月28日已在作者美篇推送(见原文链接),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短短几天即阅读过千。日前作者又加入一首七律《晋沁行土河有感》。本网予以重点推荐。


晋沁行土河有感


慰贫来去匆匆掠,再访晋边西土河。曾向山川寻旧约,何堪老树问今歌。
为民善政红村亮,造福倾心胜事多。前仆后承终可待,洋姜花艳喜呵呵。

注:第三联嵌入西土河村第一任支部书记卫民、晋南抗日游击队队长李福儒名字各一字。



一次绿丝带志愿者扶贫问暖的机会,我匆匆参观过西土河村红色文化纪念馆,深深为之震撼。其中内容翔实、故事具体、图片丰富、文字介绍恰到好处,是我见过村级最好的红色文化基地。一院,十多间房约900多平方米的展馆,分几个版块介绍,有前言、后记,还有实物展呈。设计装帧档次比较高,十分精美。这些罕见的历史资料从何而来?怎么做到的?
第一次我是带着问题离开的,不曾想,机缘巧合,不足一个月,9月19日我随“晋沁抗战胜地行”采风团,第二次走进了位于晋城市西南45公里的西土河村红色文化纪念馆,亦称“晋沁县党史纪念馆”,聆听了讲解员的精彩讲解。并且实地走进了西土河村的西山、前李河、横岭等自然村,登上了黄龙顶,访问古碑,望纱帽山、沁河湾湾、曹河电站工地、太行一号公路、将军椅、朝凤山等等,亲眼目睹了陈赓、卫小堂等前辈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晋沁县抗日民主政府曾经的办公场所,看山看水、重走抗战路,联想起我老八路的父亲,更加缅怀老一辈们的丰功伟绩。

更重要的是,通过此行我了解到,如此精美的红色文化展览馆“晋沁县党史纪念馆”,其具体细节资料,是在一本回忆录《对晋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回忆》的基础上,历经多位新乡贤和党史研究工作者挖掘、整理,最后经过泽州县委相关部门主导推动,方成就了现在这个颇具历史价值的展览馆。 

更有幸的是,伴随我们采风并一路讲解的本村村干部王小相老师手里有这本回忆录,而且仅存此一本。应文梅之请求,利用午餐时间,王小相老师不吝回家取来了这本珍贵的回忆录,让文梅得以睹其风貌。    


回忆录的作者卫民,是1939年晋城南半山第一个党支部——西土河村党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也是1938年解救东谷坨被困的八路军道清抗日游击队的主角之一。晋沁县时期曾任区干队队长,一区区长等。1945年到沁阳工作,后任职至河南省百货公司、商业厅领导,1982年年底以军级待遇离休。大约1986年前后去世。
从“后记” 可知,这本回忆录动笔很早,1975年因受政治形势影响干扰,而将初稿付之一炬。1982年作者离休后,在老战友遗嘱的推动下,在村支部、晋城县委办公室、沁阳县老同志、商业厅老干部处、省百货公司党支部、村里老友郭明堂、王小进等的激励支持下,于1983年5月完成。全书207页,大16K,用那个年代特有的粉连纸,一张纸折叠后成两面印刷而成。回忆录从“自序”开始,然后是“写此目的”,“目录”,正文部分分十段、六十三节、一百九十九页完成。第一段的主题是“二十年代的农村”,从“土河岭的简历”开始,四岭五山四口都有详细介绍,到军事战争地形部署;从有吃不完的粮食,烧不尽的柴火,到勤劳勇敢纯朴的土河村老百姓。其中年份、人名、军队名号都极其详尽,而且文采飞扬,非常吸引人。

“二十年代的农村”“有压迫就有反抗”“偶遇救星”“自发组织 自卫抗战”“党支部的诞生”“转入地下活动”“晋沁抗日根据地兴起”“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小标题脉络清晰,生动展示着回忆录的内容。

其中的描述具体又生动感人,比如第26节所记“一九三八年日本曾一度占领晋城,五月份败走。”时间、事件清清楚楚,让我知道了晋城的抗战历史事件。
第53节“秋季反扫荡”这样写着:“要打佛头山了,岩(应为“冶”)底村千户人家住满了八路军,机关枪、小炮弹打的嗡嗡响,使刚到根据地的敌人进退维谷,惶惶不安。


打的是佛头山,住在冶底村,冶底村千户人家,八路军的武器是机关枪、小炮弹。这是我第一次从亲历者的文字中,了解发生在家乡晋城的抗战故事,怎么能不令我动容?日本鬼子刚刚来到晋城,这就是著名的1943年“秋季反扫荡”晋城本地具体的画面。

“我们这支武工队,以后分成两个小队。一个小分队有区干队副队长申超带领,选择一些精干队员和政工人员组成了武装宣传队,深入到南村县城附近,开展宣传活动,扩大政治影响。同时要随时侦察敌人动态,及时掌握情报,以便抓住时机,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       

重视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红卫兵、民兵队伍,一直是中国红色革命的特色。 “武装宣传队”的工作不仅仅是宣传,还负责侦察敌人,掌握战斗时机。位置就在南村到晋城县城附近,很具体,如果演电影,都容易布置场地。

“另一个小队是以太岳行署裴丽生主任和晋沁县委刘峰书记为领导,以一区区干队为向导,活动在晋博公路东侧,东西掌村一带,组织力量、待机出击。我随裴主任他们一起活动。”领导人的职务名称清清楚楚,担任的任务也是清楚的。

“那一年,敌占区人民受天灾人祸,双重摧残,很多人死在家里,无人掩埋,活着的黄皮瘦脸,流散在野地里找野菜吃,土地荒芜,没有人耕种。豫北一带的国民党火柱队,还不断来抢粮。
晋城的悲惨环境描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晋城。

为什么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在晋城选用到那么多场景地,大箕天主教堂、石淙头村、碗子城、东沟等等。虽然看过电影,也没有这么具体地把饥荒和晋城联系起来,因为电影描述的是河南人到晋城来逃荒,并没有说晋城人民的凄惨境地。老一辈人也经常说的是河南人来晋城要饭的故事,却不知道晋城自己“死在家里,无人掩埋,活着的黄皮瘦脸”。回忆录里第一次告诉我们,我们的先辈人是在怎样的饥饿、战乱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我们在那一带做抗日宣传工作,用自己一点有限的粮食,救济了一些奄奄一息的群众。武工队在那里呆了十多天,除自己带的一点干粮外,当地一点粮也买不到。偶尔买到几只山羊杀杀吃,油盐根本谈不上。县长宋醒民同志的干粮,救济了难民,他几天没吃东西。一天下午,他把吃剩下的羊骨头,用石头敲开,一口一口吸骨髓,他风趣的说:‘大家都来敲骨吸髓呀,这是高级食品’大家都笑他吸骨髓那个馋劲。
武工队不同于国民党火柱队,和电影里演的一样,救济奄奄一息的群众;向老百姓买山羊;县长宋醒民把干粮救济了难民,自己几天没吃东西……艰难困苦的战斗间隙,还会谈笑风生。

“根据上级党的指示,抓紧敌人败退之际,歼灭一步或全部抗日一区的地方武装。配合太岳区主力部队一举拔掉了鬼子在申匠的敌伪据点,活捉了一些伪军和日本兵,破坏了碉堡,摧垮了伪组织维持会,变敌区为游击区。同时,还清除了环秀以西一带的维持会,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敌人这次秋收扫荡被粉碎后,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人民群众也增加了对敌斗争的经验,增强了胜利信心。
反扫荡胜利了,如何的胜利,回忆录里每一步都介绍的清楚,“歼灭”“配合”“拔掉了”“活捉了”“破坏了”“摧垮了”“清除了”“扩大了”,电影的画面有没有?

熟悉的地名,自己的家乡,参加战斗的人亲述,怎能不让我们这些后代人视为珍宝?
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的父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下来,才能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的家乡在巴公甘润村,我的父亲1937年参加八路军129师,随之转战南北,这个时期不在晋城。而我的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仍然生活在这里,很多以前难以理解的事情,例如姑姑被卖到河南;奶奶活活饿死了;小叔叔因偷吃别人家一穗生玉米被打死……对于自己亲人的悲惨,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如此,而是那个吃人的年代,大部分人家都如此啊。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吃糠咽菜”,但是哪一个能够如此详细、全面、全局地说清楚呢?

晋沁县使命完成后,卫民前辈被派南下条件艰苦的沁阳县工作。在 “负责接受救济物资”一节中这样写到:“1946年秋,大致在八月左右。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一唱一和,派遣了国民党、美国和我方,号称三人谈判小组,到沁阳县发放全国救济总署的救济物资。县委指令我负责我方代表办理此项工作,地址在魏村。国民党和美国代表来时,带了一批破旧衣服、布丁、三等面粉。借此提出召开群众大会,他们在会上大肆宣传,强调物资来源于美国,是美国鉴于中国人民的痛苦,而捐助救济难民的。出于友谊,这些物资必须亲自发放到难民手中。他们想借此机会扩大国民党关心人民疾苦的宣传活动。而我方宣传强调这批物资,是世界友好国家的资助,其中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内。并当场揭发国民党人员,从中以次换好和贪污救济物资的丑行,并将像麸面一样的三等面粉,摆在他们面前。赃证俱在,弄得他们狼狈不堪,无话可辩,很不高兴。在宴席会上,他们说我不尊重谈判小组,不应当在群众大会上污蔑他们。我方以有礼、有理、有节,一一给予驳斥,最后是有礼有节、不欢而散。

国内国外世界气候,地点现场、人物、态度、立场,画面感非常强,好像我不是在看平面的书,而是在看立体电影,不仅仅是清清楚楚,而且还是情节有趣,比电影里更生动。能文能武,不得不为卫民前辈的文才折服。一本回忆录,成为一个红色文化展览馆建设的基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固有一死,在人死后,仍然能够造福乡里百姓,卫民前辈如若知道此事,也会含笑九泉。


一本回忆录建设起一个红色文化基地,这让我想起了世界著名旅游景区,柬埔寨吴哥窟的发现过程,竟源于我国元朝周达观在十三世纪写成的一部记录柬埔寨的重要著作《真腊风土记》。“真腊”遗留着吴哥窟所在地Siam Reap“暹xiān粒”的古音。周达观于元贞元年1295年被派出使今柬埔寨,1297年回到中国。《真腊风土记》约8500字分40则全面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柬埔寨吴哥王朝。这本书收录在四库全书中,被认为是翔实的地方志。
1431年吴哥王朝被暹罗族灭亡,吴哥古都被废,吴哥窟湮灭在丛林荒野中,再无人知晓。正在崛起的欧洲人,翻译了这本书。
1861年法国医生穆奧看到了这本书的法译本,认为《真腊风土记》中详细记录的这个地方一定是存在的,他凭借这本书,发现了沉埋了400多年的吴哥王朝。借此,吴哥窟被发现,并成为了世界著名景点,惠及柬埔寨在内的全世界人民。
这一部《真腊风土记》也陆续被翻译成了法、日、英、德等各种译本,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当我走进吴哥窟的时候,眼睛看到的是斑驳陆离的古代宫殿,脑子里呈现的是周达观出使柬埔寨的画面。

我曾经注意过一条新闻,韩国领导人登岛,登韩日争议岛屿的时候,随行人员有作家。当时我很费解,今天我了解了文字的力量,懂得了其意义。


年纸笔会说话,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卫民前辈的一生可谓是文武双全,无愧于党和国家。年轻的时候积极抗战、英勇杀敌,在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中建功立业。解放后投身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离休后,仍然全力做贡献,写出来这么重要的回忆录,居功至伟,福泽后代。历史,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会如破房烂瓦一样,终究被岁月吞噬湮灭。人固有一死,死后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做好的事情。而卫民前辈以及晋沁县委所做的事业,唱响了中国的红色伟业,并一直在山河镇西土河村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一本回忆录《对晋沁县抗日根据地的回忆》的价值有多大?它不仅仅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以致建立了一个红色文化基地这么简单。我看到,它的力量正在山河镇大地上蓬勃发芽,启发带动着新一代西土河村人民、山河镇人民、晋城人民,为建设一个美好的宜居社会而继续发动群众、勇于奋进、砥砺前行。

王文梅,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爱好不少都不精通。凡人名言:善待自己,不伤害他人,悦己利人!

推荐阅读

► 忠义太行,晋沁云骧——王之鸿诗作十四首

► 抛头换取春秋义,始识初心不等闲——李旭升诗作八首

► 一身抗日写传奇,两岸青山铭战绩——刘敏波诗作三首

► 腾光寨岭英雄气,壮色山河志士魂——文友对联十七副

► “晋沁抗战胜地行”采风行活动成功举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