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瓦窑头村:红色的村庄 火红的日子
梨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笔直的柏油路直通家户
青砖红瓦的小院鳞次栉比
村口鲜艳的党旗雕像红得似火
......
收获的季节里
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
高平市瓦窑头村显得越发美丽
迎面扑来的红色暖流
见证着这个村庄的幸福变迁
这是1938年7月份在这里成立的高平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照片就是当时的党支部旧址,现在已经完全修复好了。
纪念馆里
讲解员许艳茹
正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作介绍
“瓦窑头村风景秀丽,而且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英雄前辈的事迹和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唤起了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游客郭芳芳深受触动。
这边刚刚讲解完,许艳茹就自告奋勇的当起了这次采访的向导,她边走边说,言语间充满了幸福感。
“我们村现在挺火的,借助红色资源,每年接待游客多达三万多人,也给村里带来了收入。”
顺着许艳茹手指的方向
记者朝村北头望去
与旁边整齐排列的新式小楼房相比
一墙之隔的泥土房
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我以前就住在这,你别看它现在不起眼,这里可保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有很多老革命家都在这里生活居住过,走,我带你进去看看。”一路跟随记者的村民郭秀珍热情相邀。
古朴的院落
有质感的故居
红色主题形象街
五彩历史墙绘
休闲别致小游园
.....
走进红色广场,果然别有洞天
耳边还不时传来工人作业的电钻声
瓦窑头村有234户820口人,长期以来,村民主要靠跑短途运输、打短工维持生计,人均只有1亩多地,集体经济靠土地租金勉强维持。
“以前村里穷啊,没有任何产业,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土地也日渐荒芜,每家每户的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
回忆起从前,王卫勇面色沉重。为改变这一状况,2014年,他决定带领大家挖掘红色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经济,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公墓,开始迈出发展红色旅游的第一步。
“我们围绕红色文化游这条主线,大胆实施四块地改革,盘活利用农户废旧宅基地,投资1500余万元对袁致和、袁凤鸣、王家瑞等革命先辈的故居以及早期革命旧址进行修复,还修建了革命学校、红色食堂、旧物展览馆等,现已完成11所革命旧址的修缮,目前进行的是第二期建设,建成后,将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民宿,在整体上形成一条系统、完整、丰富的党性教育路线。”王卫勇说起未来的发展嘴角忍不住上扬。
跟随着王卫勇一路向南
走在宽阔的村路上
步伐都显得轻盈起来
路边一排排绿树随风摇曳
五颜六色的小花坛随处可见
“今天中午吃米饭,我炒了一个烩菜,再炖条鱼,现在生活可好了,想吃啥吃啥。”
忙碌的张海玲脸上
笑开了花
“以前住在旧村都是土房子,2014年村里给我们盖了新房,现在房间多,也亮堂宽敞,我还用上了煤气,可比那煤球炉干净多了,去年家里安上了暖气,一到冬天暖乎乎的。”
前来张海玲家串门的杨丽琴
乐呵呵地接过话茬
“可不是咋的,我们现在跟城里人生活没啥两样,村里的路修好了,每天都有保洁员来打扫卫生,环境特别好,健身中心、活动中心一应俱全,再加上村里的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也准备搞个农家乐,借咱村里旅游的春风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都欢迎大家加入啊,等民宿农家乐盖好了,我们共同致富奔小康。”
王卫勇眼瞅着
村民一天天生活好起来
不禁喜上眉梢
村里从2010年开始人居环境整治
先后推进
集中供暖、供排水、厕所革命
等工程
截至目前
天然气覆盖全村
226户村民享受到了集中供热
171户完成了厕所改造
1座村级污水处理站高效运转
并对村内三条主要街道
进行了改造绿化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秋日暖阳零零碎碎地
洒在瓦窑头村灰白相间的砖墙上
村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是那样的灿烂
放眼望去
百亩梨园,一览无余
尽管这个季节
香梨已全部采摘完毕
但眼前的一片绿海也甚是壮观
那结着满满香梨的景象
不自然的在眼前浮现
王卫勇轻轻捧着梨叶
眼中充满光亮
“以后我们会扩大产业规模,将玉露香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走出一条集革命教育、休闲采摘、民俗民居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旅游变火了
人居环境变美了
特色产业变大了
农民腰包变鼓了
.......
短短几年间
火红的日子照耀着
瓦窑头村这片红色革命圣地
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快乐地在小康道路上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