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人民的名义》还有古代版?

2017-04-23 最高法数字图书馆 法信

《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收视率爆表,一时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大家都在谈论这部剧。尤其与著名笑星沈腾撞脸的达康书记,更是因此圈粉无数。为什么这部剧能引起这么大反响?小编觉得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及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外,大家更是被剧中贪官的腐败程度所震惊吧!


自古至今,反腐都是国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那么,我国古代都有哪些著名的反腐大案呢?接下来,小编就从最高人民法院数字图书馆古代案例库里选几则古代有名的反腐大案跟大家说道说道~

羊舌鲋贪污案

讲反腐,不得不先提羊舌鲋这位有史籍记载以来第一个大贪官!

对于羊舌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哥哥叔向大家可能不会陌生。别看羊舌鲋名不见传,他可是身担多个“第一”贪污的“一哥”:

“第一个见诸文字记载的大贪官”,

“第一个被以“墨”(贪污)罪论处、杀头示众的人”,

“第一个因为贪污而受到惩罚的官员”,

 在中国贪腐史上创造了三项第一的“奇迹”!

先说这位贪污“一哥”可了不得,他被哥哥叔向以“举贤不避亲”推荐为“摄(代理)司马”、“摄(代理)理”。他刚刚上任没多久,就利用晋国一次陈兵以宣示国威的机会,纵容他手下的士兵,打着割草喂马的旗号,向路过的小国勒索财物。

就这样结束了?NO! 如果我们的“一哥”就此打住,那就难以成就这“第一”大业了!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因为在接下来的这次受贿中,羊舌鲋一举拿下了“执法者受贿”和“色情受贿”两个“史上第一”。

羊舌鲋担任代理司寇后,处理一桩诉讼多年未决的土地纠纷案。当事者邢候和雍子都是晋国地位显赫的人物。雍子扩大边界侵占了邢候封地,导致相互之间不断争夺。

雍子自知理亏,便抢先将女儿许给羊舌鲋为妻。羊舌鲋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无罪。邢侯不服,但羊舌鲋坚持错案不变。邢侯后来知道了真相,一怒之下杀了羊舌鲋,并杀死了雍子。

羊舌鲋作为司法官员,不仅不以身护法,反而卖法纵贪,被定罪为“墨”,贪墨”一词由此而来。至此,我们“一哥”稳稳坐实了“史籍记载以来第一个大贪官这一称号,“名垂千史”。

              

郭桓盗官粮巨案

这第二件呢,是中国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朱元璋同学反腐倡廉的一件大案。朱同学出身贫苦,打小就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和哥哥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所以他从小暗暗发誓:如果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后来朱同学真的当了皇帝,他也没有食言,重典治吏,对违法乱纪、贪污贿赂的贪官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清洗,郭桓盗官粮巨案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件,几万人因此被株连……   


     这个大案发生在明朝初年,主角的名字叫郭桓,在当时担任户部侍郎一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掌管稽核版籍、赋役征收等会计、统计工作。这样大家知道郭桓的权利有多大了吧~

回归正题。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的3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朱同学于是命令法司拷打问讯。经审理,该案牵涉到全国的十二个布政使司,关押监狱定罪的有几万人之多。但更令人震惊的是,郭桓等人贪污了总计2400万石粮食。2400万石粮食具体有多少呢?

根据明朝的重量单位与大米的平均批发价,这2400万石粮食大约折合人民币130亿人民币!!《人民的名义》中那堵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人民币墙也才有2亿多,131亿要差不多70堵这样的人民币墙!

为了追赃粮,这起案件演变成了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最后,明太祖为了平息民怨,将审刑司吴庸杀了。但是因打击面过宽,使得不少官员蒙受不白之冤,反而使肃政目标也大打折扣。


康熙江南乡试案

大家知道秦淮河吧?秦淮河附近的夫子庙和贡院,现在作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游客络绎不绝。但在公元1711年这里却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

根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康熙五十年秋天江南乡试录取名榜发放后,考生纷纷表示不服,数百名秀才将贡院门口匾额上的“贡院”二字涂改成为“卖完”,意思是举人的功名都被卖完了。甚至还有考生将财神庙里的财神泥像抬到了夫子庙里,闹事人数及持续时间史无前例。

此事一出,惊动了朝廷。康熙帝极为重视该案,派出钦差大臣张鹏翮、赫寿前往调查此事。这起纷繁错杂的科考大案的审理由此拉开了帷幕……

1第一次审理

噶礼是何许人也?他的母亲曾经是康熙帝的乳母,康熙帝非常器重和信任他,案发时,他担任两江总督一职,相当于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长官!两个主审官哪敢得罪?!

噶礼听到自己被指证,当然不甘,当堂差点打死人犯。张伯行看不惯噶礼的行为,参奏康熙帝,噶礼也随即参奏张伯行,结果会审演变成二人互怼的过程,只能暂停。

康熙一直坚持中立的态度,将噶礼和张伯行二人革职后,命张鹏翮、赫寿再次审理,势必查清真相。

2第二次审理

噶礼虽被革职,但权势依然在。两个大臣仍不敢得罪,便呈报审查结果为,其他受贿官员受贿事实坐实,按律惩处。关于噶礼认定为“应降一级留任”,而张伯行则“应革职”。

二人偏袒噶礼之心被康熙帝识破。康熙帝认识到此案的复杂程度,为了表示自己保护廉正官员的苦心,将该案交给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员去审查回奏。

3第三次审理

九卿等官员经过几轮审讯认为,做出了一个八面玲珑的判决:噶礼受贿查无实据,不应定罪;张伯行、噶礼互相参劾搞得民心不安,理应一同革职。至于涉案考生和考官,按照大清律,该杀的杀,该革职的革职。

4第四次审理

康熙皇帝对此十分失望,他断然否决了大臣们的意见,直接下令革去噶礼职务,不再深究;张伯行革职留任,继续担任江苏巡抚。科场案的相关受贿官员被判处斩立决;行贿考生被判绞监候,秋后处决;主考官被革职,就连代笔打小抄的考生也受到了带枷蹲班房的惩处

至此,这场历经两年有余的科场大案终于画上句号,噶礼这一腐败巨头及其党羽也受到了应有惩罚,而康熙帝正廉反腐的举动也铸就了一则清官廉正自然清,贪吏腐败必被惩的不朽佳话。


就如《人民的正义》中侯亮平说的一句话:“腐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害,最后还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伤痛去消解”。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激发我们在“有腐必反 有贪必肃”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END


以上资源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数字图书馆,了解更多,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

法信第459期

内容、版式编辑:楠言之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