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实还原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2016-05-14 铁流 文学沙龙



真实还原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铁流、徐锦庚《国家记忆》读评

作者:李朝全


       铁流和徐锦庚是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比较年轻的两位。他俩近年来的创作令人瞩目。铁流此前创作出版过《支书和他的村庄》、《中国驱逐舰备忘录》等有影响的作品,前年两人合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堪称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我国民办教育历史的文学著作。今年,徐锦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短篇报告文学《“懒汉”治村》,备受好评。日前,铁流和他再度携手,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国家记忆——一本<</span>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这是一部深入踏勘往昔峥嵘岁月,打捞一段不该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往事的、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两人的合作结出了新的成果。


       要概述《国家记忆》讲述的这段历史,似乎很简单:在我党成立早期,一部错版的《共产党宣言》被青年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带到了山东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犹如一支火炬投入一片干柴,从此,鲁北平原上的农民兄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与抗争。这个题材新颖独特,作者又有诸多独到的发现和开掘。首先,这部《共产党宣言》竟然是历史上由陈望道翻译的最早的一个中文版本,而且书名还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作为一件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这本小书传承有序,确凿可信。作者引述党史等各方面专家经过审慎的考证,确定这个版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其次,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山东广饶县刘集村、延集村等相关当事人,广泛涉猎史料,发现了山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发掘出了鲁北平原一段珍贵的革命往事,尤其是对早期加入共产党、参与大革命的众多人物的考证、挖掘与深入描写,丰富了鲁北革命历史或者山东党史的内容,努力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鲜活记录中华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段历史的政治革命的风云际会,塑造了一批为了农民解放、国家新生而流血牺牲的共产党人形象。从这个角度上说,《国家记忆》在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的书写与开掘上功劳存焉,是对我党建党初期一段历史的可贵叙述与复原。


       与此同时,作者并不局囿于广饶一县或者刘集、延集一个村庄,而是将这个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上所发生的震天动地的革命,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上。作者从党的领导人念念不忘《共产党宣言》落笔,概述了我们党早期领袖与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因缘关联,凸显了这部著作“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立志拯救中国的一代有志青年前进的方向”,对中国革命及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接着,作者力图还原《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所走过的“生命历程”:它是如何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又如何一步步地传播遍全世界,在亿万人心中激起共鸣与反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特别注意到了这本著作在今日的影响,它对西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彰显了一部经典作品与日月同辉的不朽的思想光芒与精神魅力。因此,或许可以认为,作者的立意高卓,他们希望书写的实际上是《共产党宣言》的流传史、传播史,是其一百六十多年来在全世界,包括中国、中国农村所产生的广泛而长久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传奇。或者换句话说,作者是将发生于大王镇刘集村、延集村的革命历史放到了《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影响史的大背景上来进行考察与书写,采取的是一种小中见大、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创作方法。


       《共产党宣言》众所周知,但是它的“行走历程”,它的传播影响史,它对中国大地上的人们和事件发挥实实在在的影响,我们恐怕都难以知晓。因此,铁流和徐锦庚以文学叙事为载体所做的这种梳理、总结、思索,富于启示意义。这是一本书与一个村庄、一群人之间所演绎出来的一段历史传奇,这也是一部星火燎原的中国演义。因此,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我们随着作者的笔墨,重温了党的历史,重温了早期领导人如何在黑夜中摸索寻找光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引入介绍到中国,并在中国广阔的农村与城市点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这其中,一个个人物因为被赋予了思想,赋予了信仰、精神和灵魂,而鲜活生动起来,栩栩如生地站到了读者的面前。周恩来去世之前还在打听《共产党宣言》早期版本的下落,犹如一个巨大的悬念与伏笔,为后文发现早期版本及其历史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译者陈望道以及与《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有关联的人物陈独秀、李汉俊等的命运沉浮、历史遭际也令人唏嘘感喟。参与筹划出版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我党的早期党员李汉俊,因与陈独秀发生争执而失去党内地位,参与组织“二七大罢工”,后来无奈脱党,脱党后却还被选举为候补中央委员,受到李大钊的诚恳慰问,不久即被国民党军警作为共产党首领杀害。然而,党的机关刊物却断然否认他是共产党员。1952年,李汉俊的家属才收到了由毛泽东亲笔签署的烈士证书。与其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望道一度亦曾脱党,并对党的工作缺乏信心,但作为我党的“有功之臣”,建国后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并被重新吸收入党,赢得了一个圆满的人生结局。


       在山东,在广饶县,在大王镇,《共产党宣言》同样改变了一群人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曾经担任孙中山先生随从副官并为之护灵的邓天一,最终被韩复渠捕去,慷慨赴死。中共最早的党员王尽美病逝于敌人的监狱中,邓恩铭亦被作为政治犯杀害。刘子久、刘良才等人在延集村成立了山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在外读书的刘雨辉带回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先进分子发起成立了广饶县农民大会,办起了农民夜校。党的优秀干部刘良才发动农民长工与地主抗争,斗争地主,开展了“吃坡”、“掐谷穗”、收谷子、“砸木行”等最原始的斗争,将红枪会等改造过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以后又陆续成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展开了更为壮阔的抗争。因此,《国家记忆》实质上是关于山东共产主义传播历程和农民革命的一种历史书写,刻画了一批鲜明的共产党人形象。尤其是像刘良才这样杰出的农民领袖的形象,更是生动而传神。他与叛徒孔庆林斗智斗勇并最终将孔“坐实”成土匪而被国民党军法主任厉文礼枪毙的经过让人叫绝;而他最终竟被敌人钉死在城墙上示众,又是如此地悲壮与惨烈。


       《国家记忆》文学性较好,可读性较强。作者善于运用情节和细节来描写事件,刻画人物。如,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母亲给他煮了粽子,准备了红糖,他竟然蘸着墨汁吃了,还连声回答母亲“够甜够甜”,由此可见他翻译之专注与投入。而这样的趣闻轶事又是从义乌的民间采集而来,所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共产党员李耘生誓死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不料敌人却把他的儿子抱到牢房窗前,孩子的哭喊声终于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这一情节既凸显了李耘生的机智冷静,也表现了敌人的卑鄙狠毒。而延伯真与刘雨辉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所形成的志同道合的结合,这段爱情传奇亦令人称道。


       当然,作为一部重温历史的文学作品,《国家记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今社会,忠诚与信仰,重新变成了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一个社会话题。《国家记忆》通过表现一群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武装起来的人们他们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精神光辉,告诉人们,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理想的人生更有价值,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生活,重新树立起坚定的人生理想;要相信正义的力量,相信历史发展的潮流,自觉参与到推动历史前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去。



   作家介绍 


        铁流,1967年10月出生。山东莒县人。1998年9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国作家》年度优秀作品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现居青岛。

       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十月》、《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多家刊物,数篇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年度作品选本。电影文学剧本《沂蒙小调》已拍摄公映。著有《铁流中短篇小说选》、《铁流报告文学选》。

长篇报告文学《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支书与他的村庄》等出版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其中,《支书与他的村庄》被中央电视台摄制专题片播出。

多(篇)部作品被《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畅销书摘》、《作家文摘》等报刊连载、选载和评介。






特别鸣谢诗人潘洗尘、刘国栋赞助
投稿→【文学沙龙】(投稿须知)
导读→潘洗尘新作:黑夜颂辞
导读→刘国栋原创新作五首
导读→刘国栋:诉衷情·致微信网
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合作交流QQ:241618280主编木子微信:tiantian19890902投稿邮箱:24161828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