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娟做客广播电台直播间

2016-05-17 杜娟 文学沙龙



        作者介绍:杜娟,(笔名,苏鲁梅朵),女,生于1969年,汉。诗歌,散文,散文诗,随笔,歌词作品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潮》《绿风》《西藏文学》《飞天》《散文诗》《中国诗人》《西北军事文学》等刊物发表。获得《第三届黄河文学奖》等三十多种奖项。作品入选《2015中国散文诗》《2015中国散文诗人》二十多部书籍。主编有《西部大开发?在甘南》《走进羚城》《合作宣传》等刊物。2008年出版了个人诗集《苏鲁梅朵》。15年7月份,参加了《第十五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甘肃省作协会员,合作市作协副主席。


杜娟做客广播电台直播间

(甘肃甘南人民广播电台)


        有一种声音,她可以穿越时空,构筑永恒之美,这就是电波,当电波带动我的声线传出的这一瞬间,很高兴与你相遇在广播中。

          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你还好吗?我是你的朋友卓玛,也是一直以来负责这期节目的编辑,很高兴在这个秋风缓缓吹来的季节和你相遇在与你同行节目里。在这里感谢收音机前的您一直收听我们的节目。

        今天的与你同行我们为您安排的是我们与你同行节目最新推出的栏目《甘南作家》,今天和我们相约的甘南作家是杜娟。说起杜娟老师呢,我想在甘南凡是喜爱文学的朋友都会知道她!她的那一首首优美、深邃而安静的诗歌,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每个在甘南这片土地上喜爱文学的朋友的心间。

        主持人:杜娟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和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分享您写作的心路历程。首先,请您和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打个招呼好吗?

        杜娟:主持人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好,我是杜娟。

        主持人:好的,杜娟老师您和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介绍一下您自己好吗?

        杜娟:我是杜娟,笔名苏鲁梅朵。很小的时候来到甘南,从事过教师、新闻记者、行政干部等职业。我在甘南生活了30多年了,我的人生,事业都在甘南,我喜欢甘南的蓝天白云,喜欢甘南的绿草大地,我感觉甘南是适合孕育诗歌的地方。作家马步升说:“杜娟的诗歌所涉及的事象大都集中在甘南,天空大地,草原牧群,险关名胜,寺院喇嘛,人文百态••••••••杜娟以诗歌的方式在甘南之外构造了另一个甘南,这是精神的甘南。”其实,是这片草原养育了我,给了我生活,给了我思想,给了我灵感,给了我感动,我感谢这片土地,感谢甘南的作家、诗人以及那些编辑老师们对我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主持人:杜娟老师说的真好啊,是的甘南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们的诗歌从甘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首先让我们一起聆听杜娟老师的诗歌,从不同的时间里感受她的诗歌成长足迹,感受那些字里行间跳动的优美文字和静静的诗魂!

        老师的早期作品:

   

        苏鲁梅朵


        草原上有一朵

        苏鲁梅朵

        六月,随风摇曳


        站在草地的边缘

        与她对视


        一股带着野味儿的阳光

        亲切得让人感动

        (1996年在《飞天》六期发表)


         主持人:杜娟老师,请您谈谈您当时是怀着怎样的情愫写下这首诗歌的?

         杜娟:这是1993年写的诗歌,是我初期的作品。我刚到甘南时,还是个孩子,第一次看到原始森林,第一次看到那么蓝的天空,那么绿的草原,感觉到心脏都被穿透了。我记得那是六月的一天,中午太阳就在头顶照着,几片白云慢慢的飘,草地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儿,一丛一丛的,有人告诉我说,这是苏鲁花,藏语叫苏鲁梅朵,是草原上最普通,开的最繁的花儿。我就躺在花丛里,看天上的白云像一团大棉絮,慢慢的撕开了,又和另外一块慢慢的合上了,美妙极了。回去就写了这首诗,没想到这首诗的诗名,后来成了我第一部诗集的书名,还做了我的笔名。

        主持人:再来一起欣赏杜娟老师的中期作品:  

        甘南

        在甘南,我吃

        酥油藏粑,喝酸奶

        我把拾来的牛粪晒干

        塞进炉子,用它取暖

        用它煮大茶


        在插箭的日子里

        登上太子山顶

        看他们向天空抛隆达

        看五彩的经幡在蓝天下

        呼呼伸展,桑烟轻轻飘

        一直到白云的另一面


        夏天,我在草丛里

        摘草莓吃,嘴里长久的

        保留着那种带野性的

        酸味儿,我把山上的野花

        带回家,插在花瓶里

        放在床头


        到了周六,我们背着包

        去爬山,在山野里点篝火

        有人开始煮茶 烤肉 

        我们吃干粮 喝酒

        高兴了躺在山坡上

        扯着嗓子大声吼


        在海拔近四千米的岩石上

        有盛开的雪莲花

        抢着去摘,时常

        手臂 胳膊被划伤

        岩石上留下鲜红的血


        甘南最多的是草

        根连着根,一片

        连着一片

        最清澈的是天空

        明净无比,牛羊

        在草地上吃草

        几片白云在牛羊的头顶

        轻轻移动

        (2011年在《宝鸡日报》发表)

         (音乐淡入压混)

          主持人:好的,杜娟老师再谈谈您当时的写作感受好吗?

          杜娟: 甘南的民俗,文化,风情和我出生的地方完全不同,我在牧区生活了三年,那会儿我是小学老师,经常去牧民家,常常坐在他们的炕上喝大茶,吃藏粑,跟着他们学说藏话。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儿,那会儿,牧民看病极不方便,往往看了病,取了药,但打针,就是肌肉注射的针,要往返十几公里路,要到乡卫生所打针,很不方便。我经常家访,送学生回家,看到这个,我自己买了一个铝饭盒,还有针头和针管,就尝试给患者打针。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只知道臀部注射的大概位置,第一次打针手哆哆嗦嗦的,针头都弯曲了,尝试了几次,才慢慢熟练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胆儿也太大了,那会儿是个小姑娘,傻乎乎的,没考虑后果。更有趣的是,当时用小饭盒煮针管、针头消毒,只知道需要十分钟,但没有带手表,没办法掌握时间,只好用嘴数数,从一数到六百,就好,呵呵,有趣吧。

         主持人:最后一起来聆听杜娟老师的近期作品:


        玛曲•阿万仓湿地


        我注定要经历那么多的草

        浓雾,和睡眠中的鱼

        一些潜伏的阴郁在天空匍匐

        它们迎风,曾经漫过前方的山


        玛曲习惯了阿万仓

        早起的鸟鸣,把它们安顿在

        水草丰美的大地上

        经历过大量的乌云和冷漠


        阿万仓像一幅画中的苏鲁花

        期待清晨的马匹

        奔跑过来,一同前往

        万物宁静,鸟在高处飞

        它们解不得那万种风情

        解不得青草的青春与貌美


        一块湿地放在前转百回的水中

        牛羊见识了多年的雨雪

        像躺在书页上的文字

        在夏天的最后一个夜晚

        完善自己

        那些低沉的语言,柔软而迟缓

        只与自己的影子,相敬如宾的生活


        这样一块沉重的湿地

        被来了又去了的溪水搬动

        可是时光无法走回去

        它看不到自己的祖籍

        记忆中与鹰进过食

        与花朵共枕眠


        青草彻夜不眠

        它比溪水还荡漾

        如另一个世界的桃花


        夜晚,最后的脚步刚刚走过

         远处,寺院的钟声传来

        如四散开来的云

        在原野降落

        2014年9月


        (音乐淡入压混)

          主持人:好的,杜娟老师当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写下这首诗歌的呢?

          杜娟:玛曲的阿万仓草原有一块湿地,是画家、摄影家争先恐后要去的地方,这块湿地经常在各种书画和摄影展中出现过,我见过,美极了,保留着原始的味道。14年夏天,我去了,终于见到了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拍了好些照片,回来就写了这首诗。我知道我不会表达,不会写,我写不出它的美,感觉很惶恐。


         主持人:好的,杜娟老师接下来请您向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简单的说说您的写作经历吧。

        杜娟:小的时候,我喜欢看书,只要得到一本连环画,就躲在一个角落偷偷看,有一次偷看书,忘了一旁的妹妹,结果妹妹的脚让开水给烫了,我抱起妹妹就跑,结果还是让我妈给抓回家,狠狠踢了几脚。那时候书籍缺乏,没有现在这样齐全。记得在我五,六岁时,母亲每晚坐在炕上,给我及邻居家的孩子们读一本长篇童话小说,书名记不得了,说的是一群鸡和一群鸭的事,小公鸡“喔喔”是主人公,当时我完全进入了这群鸡的世界,只可惜这本书不完整,被撕掉了许多,不知道它们后来的命运怎样了,弄得我好几个夜晚一直在想,睡不着觉。从那时起,文学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写第一首诗是12岁那年,写完就藏着,不敢让人看。直到94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才开始投稿。先给了《甘南报》,没几天就发表了,接着《芒种诗文报》也发了一首,当年获得了《1994中国赤壁杯精短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当时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时间不长,我的处女作被收入了《1995全国当代新人优秀作品评析》一书。就这样我才正式开始了我的写作之旅。有时候我在想,假如当初没来到甘南,也许诗歌和我就不会有这么深的缘分,这不仅仅是因为甘南是适合产生诗歌的地方,甘南还有那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都是我的好老师,好榜样。

        主持人:我们知道杜娟老师是因为那一首首体现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美诗歌和那些亲切的文字。作为写作者,我想在创作的路途里都有过困顿的时候。那么杜娟老师您在写作里有过怎样的挫折,当您迷蒙时,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至今?

        杜娟:喜欢文学,总想用文字记录、表达心情,可有时候看自己写的东西,发现根本就不会写,感觉自己根本就不配写诗,但是不写,又忍不住,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只好早上五六点就爬起来看书,写点东西,然后才去上班,当看到比较满意的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歌时,心里有一种很舒畅的感觉,那种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主持人:我想一个作者的写作,不仅仅是宣泄个人此时此刻的情愫,更多的是呈现诗歌内在的意境。杜娟老师您写作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杜娟:作一个人,我认为首先要具备一种风格,一种人格。一首诗,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应该也有它的风格。一个诗人,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定是一个纯净的人,有一个纯净的思想,纯净的心灵,才能写出感染人的东西。我的诗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我的写作风格也有变化。有时理性一些,注意思想、注意深邃;另外一段时间可能会感性些,注意情感、注意灵透。我很在意作品中渗透出的个性,在意作品的生命力。


        主持人:好的,杜娟老师,在节目的最后呢,请您对那些正在写作的人,还有初学写作的人说点期望和您的感受吧?

        杜娟:今天来这儿做客,非常感谢甘南广播电台,感谢斯琴卓玛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只是我现在还是一个学写诗的人,真的不会说期望之类的话,如果一定要我说点儿什么,那我就把几年前,在甘肃民族学院,我的诗歌研讨会上的一段话,送给朋友们,也送给我自己,作为结束语吧。

        一个诗人要给人展示一棵树,给了叶子,给了树干,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让人感觉到根的存在。语言既要厚,还要朴,既要阔,还要灵。诗歌是心灵的语言,简单是诗歌的灵魂,有一种流行语很适合诗歌:“别看我长的瘦,浑身都是键子肉”。最近一段时间,我比较注重诗歌中感性和理性的转换关系,在意作品的感受力,这就需要我老老实实的学习,老老实实的思考,老老实实的写作。

        好的,再次感谢杜娟老师坐客播音间,谢谢。同样感谢收音机前的您一直的陪伴。

        听众朋友,我们与你同行节目开通了微信平台,您可以,通过寻找微信号为“583751554”微信,我通过加你为好友,加入我们的微信群,通过语音互动或者文字对话发表您对与你同行节目每期的主题的观点。我在周一就会在微信上公布我们要播出的节目主题。我将您的微信语音或者发表的文字在我们的节目中播出。

    好的,听众朋友,今天的与你同行节目就到这里,我代表责任编辑徐艳霞、制作交巴草,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节目我们再会。

        2015年元月22日



合作交流QQ:241618280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投稿邮箱:241618280@qq.com
【文学沙龙】投稿须知   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