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伦:乡间人物系列之四 干哥
作者简介:王明伦,男,1960年生于青岛崂山,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散文诗、散文入选《中国散文诗大系(山东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青岛诗选》《青岛散文选》《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及各种年度选本。民间文学作品收入《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海洋民间故事》等书。
乡间人物系列之四
搬进新居那天,我去楼下小卖部给搬家的工人买矿泉水,出门时与人撞了个满怀,我一下子愣住了:“干哥,怎么是你?”与他十多年没见面,想不到竟会住到同一个小区里来。
干哥是我哥的初中同学,他家与我家相隔有十来里路。记得他第一次登门是农历的正月十一,也就是我们当地传统的“庄稼生日”那天。记得当时只有我和母亲在家,随着一声“大妈,过年好!”的问候,一个高个子青年弯腰从门外挤了进来。见母亲眼中充满疑惑,他连忙做了番自我介绍,说他是我哥的同班同学,上学时两人很要好,这些年一直想来探望母亲,但总是不得空……几句话说完,母亲已是满心欢喜,看看天已快晌了,赶忙下炕张罗着要做客饭。
谁知干哥一下拦住了母亲:“大妈,您千万别忙活,我特意选今天来,就是为了避免给您老添麻烦。您就按照咱过‘庄稼生日’的规矩擀面条吃吧,这样既过了‘庄稼生日’,也招待了我这个客人。”说着就搬来面板,洗手帮母亲合面,言语行动一点也不见外。
应该说干哥确实灵巧,一块面团在他手中挽成了一朵花,刀工也相当出色。不一会儿,一盖垫又细又匀的面条便切好了。看看窗户上没贴窗花,趁着等父亲和哥姐回来吃饭的空当,干哥让我找出过年写春联剩下的红纸,然后拿起针线筐里的剪刀,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什么蝴蝶、鸳鸯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便摆满了炕头,喜得母亲连声夸赞,说就是如今的女人也没有这么手巧的。也许是为讨母亲的欢心,干哥越发卖弄,竟随手拿起炕头上姐姐尚未织完的一件毛衣织了起来……临走时,干哥非要将所带来的面食礼品全部留下,母亲推让着不肯,干哥便急了:“大妈,俗话说‘一样的肉面,两样的做手’,您若不嫌弃,就留下尝尝俺的手艺……”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竟使母亲无言以对。
第二年正月的同一天,干哥又来了,这一次进门就喊“娘”,并解释说以前叫“大妈”显得生分,不如喊“娘”亲热,若是母亲不嫌弃,就请认下他这个干儿子。母亲听后脸上笑成了一朵花,赶紧让我喊他“干哥”。
那天干哥在我家一直玩到天黑才走。他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向我父母讲述他的身世。原来,干哥的家境较为富裕,他爷爷解放前在城里开了一家汽车行,虽然后来进行了公私合营,但仍然摆脱不了资本家的成份。干哥的兄长在国民党溃败前夕被抓丁去了台湾,至今音讯全无。抗美援朝期间,干哥父亲因为有开车的技术,被征调到朝鲜前线运输军用物资,不幸死在了战场……正因为干哥的父亲有着这样一段光荣历史,干哥一家虽然成份不好,但在历次运动中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干哥的父亲牺牲时他才只有七八岁,因为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对母亲相当孝顺。那时干哥还没有结婚,家中做馒头、包饺子这些活都是他帮着母亲干。除夕之夜他从不出去串门,而是把伙伴们叫到自己家里来玩,免得母亲在家寂寞。
既然认了干爹干娘,干哥从此便常来走动,我家中有什么需要出力的活也都来帮着干。不过也许是我哥当时的工作较忙,大概干哥上我家来十次我哥也去不了他家一次。但干哥毫不在意,一如既往地频繁走动。我印象很深的是每年初秋他都会来送自己种的“北瓜”,每个有好几十斤重,左邻右舍见了无不啧啧称赞,都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瓜。
由于受长兄牵连,干哥一直背着“逃台家属”的黑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各项才能的发挥。改革开放后,干哥如鱼得水,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先是组织村里的妇女搞机绣花边加工,后来又开起了服装厂,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每年正月的同一天他还是坚持来我家拜年。再后来我父母相继去世,我哥也搬到了城里去住,我与他逐渐失去了联系,想不到如今又住到了同一小区里。
干哥早已退休,虽年近七旬但童心不泯,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一些爱好,日程表安排的满满当当:每周一三五去老年合唱团唱歌,周二周四去学绘画、书法,到了双休日则经常跟团作短途旅游。前年去台湾时,还专门抽空去看望过他年逾八旬的大哥。干哥每次旅游回来,都会拿出所拍的照片来请我欣赏,那青春焕发的身影,根本不像个快七十岁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