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说媒

2016-07-05 王明伦 文学沙龙

        作者介绍:王明伦,男,1960年生于青岛崂山,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散文诗、散文入选《中国散文诗大系(山东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青岛诗选》《青岛散文选》《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及各种年度选本。民间文学作品收入《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海洋民间故事》等书。

崂山民间故事·说媒


       早年间,崂山东南边有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子,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百十口人。男人们渔汛时下海打渔,不出海时就帮着家里种种庄稼,或是上山拾扛草、砍捆柴什么的。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老传统,日子过得虽不富足,却也能衣食无忧,自得其乐。


       村子里有家姓李的,当家的叫李大海,要是论家底,李家在小村里那是数一数二的,按说这样的好日子,一家人应该成天笑的闭不煞嘴吧,可是李大海两口子的脸色却总像要下雨时的天——阴沉沉的。为什么呢?叫他们那个宝贝儿子愁的!


       说起来这李家在村子里是个独姓,而且已经三代单传,到了大海媳妇快生孩子时,大海的爹娘每逢初一十五就到下宫庙里去上香祷告,恳求老天保佑,能让儿媳妇给李家生一个大胖孙子。


       媳妇临盆这天,老两口眼巴眼望地守在门外,听见孩子“哇”的一声哭时,老两口的心那真是蹦到了嗓子眼。当听说生了个小子时,不等接生婆将孩子洗把干净,就嚷嚷着赶紧抱出来看看。谁知不看还好,一看孙子那模样,老两口的脸“呱嗒”一下子都拉长了。至于丑到什么样,咱们后面再说。


       俗话说:狗养的狗亲,猫养的猫亲,不养的不亲。一家人看着孩子这个模样,心里边虽然有些肮脏(不高兴),当毕竟是自己的骨血,所以还是拿着他像宝贝疙瘩一般,大海他爹还给孙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贵”。


       十几年过去,也不知怎么回事,大海的媳妇再也没能生养。转眼间金贵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眼看着好说媳妇成家了。李家的家底殷实,老少两辈人守着这么个独根苗子,要是金贵长的好好生生的,那提亲的还不得踏破门槛?


       人道是“生穷命不生穷相”,虽然大海家里日子过得黄金拄北斗,可只要媒人一看金贵长的那模样,都二话不说摇摇头就走了。偏偏金贵的爷爷妈妈眼眶又高,凡是有来给金贵提亲的,只要一听说女方身有残疾,便说什么也不叨叨。其实老两口的想法也不是没道理:孙子本身就不是个健全人,若是再说个缺胳膊少腿的媳妇来家,将来生下的孩子也不敢保证全美了,那样李家还不得断了香火?就这样挑挑拣拣,一晃金贵就到了二十多。过去的年轻人结婚早,眼瞅着和金贵般上般下(同龄)的孩子都已娶妻生子,金贵的爷爷妈妈就添了心病,整日里饭不吃茶不思的,不出几年竟相继过世了。老两口临走时都对大海左嘱咐右嘱咐:就是花光了家产,也要给金贵说一个好媳妇。


       为了早点了却爹娘的心愿,大海两口子真是费尽了脑筋,然而媒婆找了无数个,金贵的亲事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时候金贵已经二十三四了,大海两口子心思:要是再拖上个一两年,金贵这辈子就算打定光棍了。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架不住两口子四处撒网,这天终于打听到一个说媒的“高人”,于是立马赶着毛驴把媒婆请回家来。那媒婆进门看看家、瞅瞅人,酒足饭饱之后,拍着胸脯子对大海两口子说:“这事说起来也不难办,我是个闯百家门子的,谁家有个什么样的闺女,都在我的脑子里装着呢,你俩就等我的信行了。”


       这媒婆说话还真是不带吹的,没过几天,人家就登门报喜了:“北边山里头有个闺女,今年也二十多了,要是论年纪,和你家金贵正般配。”大海一听当然高兴,但是再一心思,心里不免有些疑惑:“俗话说穷人家养不起十八的闺女,这孩子这把年纪了还没出阁,该不会有什么毛病吧?”


       “哎呀大兄弟,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呀?要说毛病嘛,多少也有一点。就是……就是这嫚的嘴不大好……”


       “嗨,这有啥大不了的?”不等媒婆把话说完,大海媳妇就把话抢了过去:“孩子小不懂事,说起话来嘴上缺个把门的,等嫁过来我给她慢慢改就行了。你说是吧,他爹?”


       “好,我就喜欢痛快人家!”媒婆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既然你们不嫌后(嫌弃)人家闺女,那我就去说说看,不过还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呢。” 媒婆卖个关子,扭着腰走了。


       再说媒婆到了山里头嫚家,凭着多年炼成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李家夸得那真是天上难寻地上难找的好茬儿。不过闺女她娘听了心里也是疑疑过过的(疑惑):“他家日子这么好,怎么能到了二十三四还将不上个媳妇?怕别有什么毛病吧?再说……再说咱闺女长得也不全美。”


       “大妹子你就别多心了。”媒婆连忙接过话来:“人家就是因为家里日子好,才挑三拣四的拖到这个年纪。咱闺女这点小毛病,又不害吃不害喝的,等入了洞房把盖头一揭,他们想反悔也就晚了。至于那个金贵嘛,当然长的不能说貌比潘安,反正是……反正是眼下了没什么。”


       “那就好,那就好。”闺女她娘松了一口气,“庄户人家过日子,谁也不敢保证遇上个什么绊磕,只要眼下了没什么就行。她大婶子,这事你就多费心了。”


       媒婆知道这事是个顺槎,只要自己稍加玉成(说合),媒人饽饽就吃定了。果然,和双方一商议,两家都是皆大欢喜,没过几天就撒了媒柬(定亲)。一个月后,找了个吉日,“呜哩哇啦”地吹着鼓手喇叭就把媳妇将回了家。喝完喜酒,媒婆把嘴一抹,带着李家给她的谢礼乐颠颠地走了。


       再说大海两口子,这么多年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高兴得把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请遍了,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酒席摆了十好几桌。从一开席,金贵就笑美美地跟在他爹身后,转着圈儿给客人敬酒,直到日落西山时分客人散去了,这才急急忙忙地回屋去揭新娘的盖头。谁知不揭还好,一揭,两个人那真成了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了。只见新娘是个破口(豁嘴),新郎没有鼻子。金贵气得把门一摔跑出去了,新娘也嚎啕大哭地跟着送迎客连夜回了娘家。


       第二天一早,大海就领着金贵去找媒人,碰巧亲家父女俩也在那儿和媒人理争。一见双方都来了,媒婆倒是不慌不忙:“当初我可是有言在先,”媒婆瞪着大海道:“我说没说过这闺女的嘴不好?破口不就是嘴不好?”她喝口茶又转向女方:“我跟嫚她娘说没说过金贵眼下了没什么?眼下面不就是鼻子嘛!当时你们两家都愿意,现在又想反悔,管我屁事?”


       媒婆说得理直气壮,一时半霎大海和亲家竟然都返不上话来。媒婆见状又趁热打铁:“我说你们亲家两个也不看看自己的孩子,我给你们说这合媒也是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依我看,你们趁早别理争了,还是让他们安安顿顿地过日子吧。”


       媒婆的这番话说的在情在理,亲家两个心思心思,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只好按着媒婆说的,让小两口回家去了。


       你看这个媒婆多有本事?


       搜集时间:1999年;讲述人:姜老师,男,39岁


作者系列文章导读

王明伦原创崂山民间故事:茶痴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会识宝的媳妇

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水淹沧州


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邮箱:241618280@qq.com

(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文学沙龙】投稿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