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冯亦同:美呀,不可动撼的美!
作者简介:冯亦同(1941—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散文集、传记文学多种,现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南京市作家顾问等。
“美呀,不可动撼的美!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下的民国俪影
冯亦同
1934年中秋过后,枫红山麓,丹桂飘香,栖霞寺后院的千年舍利塔前,迎来了两个风尘仆仆的旅人。这是一对年轻夫妻、远道而来的学术同行,他们的挚友曾以一副趣联“梁上君子”和“林下美人”来形容这对醉心于寻找和弘扬中国古建筑之美、长年奔波在野外考察中的追梦人。因为那位腿有残疾、风度翩翩的眼镜先生,不但攀屋脊、登梁柱、描摹勾心斗角的测绘图,还顶着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姓氏组合“康梁”的那个“梁”字——没错,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公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那位貌美如花、气质高雅的“林妹妹”,当然就是他的夫人,以诗人、文艺家、建筑美术家和“民国第一才女”名世的林徽因了。
说来真是缘于前世的约定。1901年出生的梁思成与小他三岁的林徽因,1928年3月31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喜结连理。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美术系、相恋多年的情侣,选择“3•31”作为婚期,为了纪念他们共同的偶像——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家、《营造法式》的编著者李诫,因为这个日子是史料中关于李诫生平的唯一记载:北宋王朝为这位主事宫廷营造、城市建设、博学多才的一代名臣所立墓碑上的日期。数年后他们的爱子梁从诫诞生,其名也内涵着同样的纪念。而这一切都跟1925年梁启超从国内给大洋彼岸的儿子和未来儿媳寄出那部问世于十一世纪的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有关。有“世界第一博学家”之美誉的梁任公在该书扉页上,亲笔写下“其书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莫甚与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父亲的赠书和题词,让留学才一年的梁思成不仅产生了要读钻研、解读这部古代奇书的念头,更坚定了他要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营造法式》的珍贵手抄本,保存在南京龙蟠里的江南图书馆内,1919年由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的实业家朱启钤所发现,朱发现此书后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才得以传布,任公手签的那一本即系他所赠。1930年2月还是这位朱大人,争取到中美庚款基金会的支持,在北京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当他得知梁思成夫妇学成归国后在东北大学执教并有志于研究中国建筑,便力邀他俩加盟。翌年6月梁、林离开东大安家北京,同年秋,思成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徽因任学社校理,从此开始了他们学术生涯中一段同甘共苦、牵手古今、脚踏实地、披星戴月的极不平常的“颠簸岁月”。
有史料记载:从1932年至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调查过古建筑的县市有137个,经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美国友人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也说,截至1941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徽因都参加了。知情者感叹道:徽因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被医生宣布过患有绝症的瘦弱之躯,陪伴因早年车祸而留下终身残疾的梁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坐骡车,住村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海归”,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积满灰垢的斗拱檐栋间,与蝙蝠蛛网为伍,呼吸尘土秽气,攀爬、发现、丈量、记录……经年累月地探索我国古建筑的精华与奥秘,不仅为他们日后的辉煌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找回了那份被失落、被湮没的“东方文明与民族精神”——这是一份何等非凡的奉献,需要怎样的坚毅、执着和勇气!
“春牛首,秋栖霞”,六朝古都向这两位从北平出发,南下苏、杭等地考察了多处古建筑,归途中路过南京的尊贵客人亮出了深秋金陵最美的名片——掩映在层林初染的千佛崖下,挺立在石砌护栏与高高台基上的那座始建于隋初、复建于南唐,度尽千年劫波,依旧“堂皇富丽、雕刻极精”的栖霞寺舍利塔,“梁上君子”和“林下美人”看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有关他俩这一次的南京古建筑之旅,今天可供查考的资料十分有限,能够直接佐证的似乎只有梁思成收入他所著《中国建筑史》第六章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中的第二段《砖石塔幢》,计有425字、附图两帧,全文如下:
栖霞寺舍利塔(第79、80图) 在江苏江宁县栖霞山栖霞寺。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共五层(第79图)。初层塔身颇高,立于堂皇富丽之须弥座及仰莲座上。须弥座下更有阶基两级,最下乃敞阔之阶基也。阶基地栿之上,压阑石之下,以间柱分间,其上周施勾片斗子蜀柱勾栏,正面则置踏道以升降,角上则立八角形望柱。须弥座下方涩两级,鐫压地隐起斗八水浪龙凤宝相华等文,雕刻极精。须弥座束腰刻佛迹图。塔身每角立倚柱,正面刻作门形,其余各面浮雕金刚菩萨等像。柱头之间有阑额,但无斗拱,仅出混石一层以承檐。以上各层塔身低矮,每面作二龛像,各层檐均刻作椽子瓦陇形,塔下部埋没已久,至民国十九年重修,始将阶基掘出,并得残勾栏一段,因得照式补制,恢复旧观(第80 图)。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其计划人乃中国营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桢二教授也,塔之建造年代无确实纪录,然考其建筑形制与雕刻作风,当为五代吴越王朝物。
简明扼要的文字,确凿无误地记录着上世纪三十年代这座名震遐迩的栖霞寺“国宝级”文物的历史遗存,不仅囊括了舍利塔从形制、构造、现状、沿革等概况,到图案、雕刻、材质等方面的详尽交代和专业判断,还对中国营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桢二教授所主持的民国十九年重修工程,作了特别的说明,高度肯定此项工程
以“残”补“缺”,恢复旧观“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这段出自现代中国古建筑保存维护第一人、以毕生的心血与汗水勉力为之的梁任公长子笔下的重要文字,真是不负这个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有过卓越贡献的显赫家世的荣光,对我们今天在文物保护和利用中所看到的那些极不负责任的“无中生有”、“以假乱真”、“焕然一新”等怪现象,不啻是一记当头棒喝。
为了走近八十年前两位学界前辈和先行者考察栖霞寺舍利塔的“历史现场”,寻找一幅他们投映进这片人间净土的“民国俪影”,我几乎寻遍长江路上南京图书馆二楼借书大厅的每个角落,直到七楼上不能外借、只供阅览的典藏资料,然而终未能如愿。聊胜于无的是,我在梁从诫先生为纪念其父诞生九十周年所编译的英汉双语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原名《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系梁思成同其弟子刘致平合著,1935年成稿,199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出版)中,看到梁思成先生所写的该书上卷第一集《台基》、第二集《石栏杆》中,分别有栖霞寺舍利塔的“塔座束腰之角柱”和“斗子蜀柱曲尺栏版单勾阑”等实物例证,留下了多幅我在《中国建筑史》中没有看到的栖霞寺舍利塔局部与细节的照片,充分说明了作者对该塔在中国建筑和雕刻艺术史上所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视与关注。尤其是那一幅“塔座束腰之角柱”上的金刚雕像,孔武有力、栩栩如生,印证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中对栖霞寺舍利塔“雕刻极精”的审美赞语。在开篇《台基简况》一节中,我还读到作者对“须弥座”三字的介绍,说这个佛经中的用语,本为山名亦作“修米楼”,实为喜玛拉雅的古代注音,有“圣山”之意,唐王勃已有“俯会众心,竟起须弥之座”句……如此轻松、富有人文色彩的笔调,出现在严谨、平实的科研著作里,足见这位“大美至拙”的建筑学家胸中的千山万壑以及绵延与辉耀其间的“凝固的音乐”,也让我依稀感受到了他同他那位诗人伴侣、美丽同行仰望眼前这座从“圣山”上耸起的千年舍利塔时,心中所涌动的崇高哲思与澎湃诗情。
十多年前,我曾在《江苏写作报》开过一个专栏名为《诗林摘叶》,选评了中外一百篇精美短诗,其中有一篇是印度诗圣泰戈尔的散文诗《园丁集•第60首》,原诗只有编号,并无文题,系诗人徐志摩所译。译作在译者生前未曾发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外出版《徐志摩全集》才收入此作。我在《诗林摘叶》中选评此诗时,以诗中的结句为它加了一个题目:《美呀,不可动撼的美!》——
在生活的慌忙与扰攘中,美呀,你站着,沉默,静定,孤单,秀挺。
伟大的时间坐在你的脚边眷恋,他小语着:说话,对我说话,我的恋爱;
开口呀,我的新娘!
但是你的话像是佛像似的封禁在石壁里,美呀,不可动撼的美!
不知为什么,我固执地认为这首出自印度大诗人笔下,又经过了徐志摩之手“绝配”传递的散文诗,是为普天下所有为“爱”和“美”而生、敢与时间抗衡的朝圣者们准备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你”( 泰诗中的第二人称,“美”的化身)才能够激发和催生出如此坚定的爱的信念,经得起岁月的厮磨和审视,不畏长途跋涉之苦,不怕登攀俯仰之劳,也无惧孤单、寂寞和等待——就像我们在本文中看到的行进在栖霞山红枫林中,将所有冀望和情愫都如“佛像似的封禁在石壁里”的这对永生的追梦人,也像他们那位早在三年前(1931年深秋)同样是从南京返回北平途中飞过江南这片锦山绣水时“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无言的朋友。*
( 2014年秋雨之夕于金陵百杖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南京飞回北平途中遭遇空难,他是应林徽因邀约听她当晚在协和小礼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而急于北返的。梁思成闻讯后,翌晨赶赴空难现场协助善后,于飞机残堆中捡回焦木一块,其妻将之悬于卧室墙上直至终老,以寄思念故友之情。
本期设计制作:雪儿
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主题处注明“微信平台原创独家授权”,否则不予发表。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的2/3为作者稿费,1/3为小编制作奖金,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所有文章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同步发表。发表2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