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诗人】王炜皓:回到乡村(三首)
作者介绍:王炜皓,原名:王德全,曾用名:王新振,浙江苍南人,祖籍闽南,为开闽王王审知之后,生态经济建设的时代先锋,生态文化战略专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作家,优秀爱国诗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中国新乡村文明的引领者,生态社会爱心公益事业的促进者,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的推动者。诗作,散文,评论发表于《温州文学》《神州.温商》《诗刊》《诗选刊》《美中时报》及《诗歌网——<中国诗人100家>》《土豆网》(彭鹭朗诵)《世界王氏网》《世界华语微诗群》《世界华语诗歌联盟》《北美文艺社》《文学与艺术》《中华诗人》《诗在线》《云山凤鸣》《东方散文》《东方诗韵》等,诗作及个人简历,事迹入选《当代中国诗人三百家》(中国文联出版社)《圆梦中华,时代楷模》(中国文献出版社),荣获全国诗赛探索诗特别奖,第二届传统文化发展论坛贡献奖,建党95周年——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时代先锋”人物丛书入编奖等。
乡村老家
它已经二十多岁了
它在我内心是父亲
的重量
它出生的那天
是父亲肩膀的一块重量落地的日子
每次,我回到乡村老家
回到母亲病弱的眼睛
都会回到一种重量的内心
一种深深的疼痛
来自父亲走后留下的
它水泥地板的一条条裂缝
回到乡村
从额头高处耸立的伏鹰山
从脊骨深处走出的玉苍山
在诗人胸膛流淌的横阳支江
在诗的田野成长的一片金黄
重拾内心那些跌落乡村的饱满阳光
重新迎接那些被时光放出的鸟声
以一位诗人老师
你曾在我心田播种过诗的种子
如今它们已长成一片感恩的金黄
留下的生命
已被你写成一首首闪光
诗是你生命唯一的声音
将让我一生深刻朗诵
在诗艺之峰探索的道路上
你永远是我前行的目光
内心飞鸟伸展的翅膀
路旁枝条上花朵盛开的声音
背后晨曦阳光的力量
(写于2016.9.9)
――品读王炜皓诗作《那份水田》
德全(炜皓)为诗亦早矣。
十多年前,我与他有过粗浅的交流。他是个钟情于诗的人。
近年来,他仍然笔耕不辍,对诗的执着和热爱让人感叹不已。
《那份水田》这首短诗是德全回望往昔、回望故土的感恩之作。诗的开篇即指向“三十年前”的乡村,我们都知道,那时中国大部城乡都非常贫穷、落后,而百废待兴。德全非常聪明地只运用了几个典型的乡村意象,如:残冬的泥土、枯草,耕耘冰雪的声音等,便准确地再现出那时乡村生活的面貌。那无疑是令人不堪负重的乡村生活,但他没有感伤、哀叹,而是以一颗温热的感恩的心去回望,去打量。
在作者深情的打量和回望中,那些远逝的乡村场景和亲人又一次生动地浮现在他的心头,变得是那样亲切而美好。“那条负重已久的田埂”,为他照出:“一株病弱的稻杆在阳光下/曾经对稻谷与飞鸟的全部寄托”。
德全对乡村的感受是如此敏锐。他对乡村的理解也因而是深刻的,他说:“今天我理解三十年前的那份水田/就是理解我手掌上一座远山的分量”。
读德全的这首诗之前,我正在读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的诗。我想,德全的诗(乃至许多人的诗)也必须有“一个胃”,得以消化丰富而庞杂的生活经验、情感、语言和诗。以此共勉吧。
——缪立士(苍南诗友,中学教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附:王炜皓诗作《那份水田》
那份水田
三十年前那份水田深埋下的
绝不会仅仅是残冬的泥土
我的父母 你们当年耕耘冰雪的声音
即使我已经听不见~
那条负重已久的田埂
它也能向我照出:
一株病弱的稻杆在阳光下
曾经对稻谷与飞鸟的全部寄托
今天我理解三十年前的那份水田
就是理解我手掌上一座远山的份量
就是理解一轮朝阳从我眼里开始
意味着什么
责任编辑:河汉女 雪儿
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主题处注明“微信平台原创独家授权”,否则不予发表。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的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所有文章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同步发表。发表2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