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李延国《最后一课》
(作家李延国当年沙场戎装时)
作者简介:李延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曾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报告文学《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获第二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改编为电影剧本);
长篇报告文学《在这片国土上》获第三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文学大奖;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获第四届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部优秀报告文学,现陈列于中国作家文学馆;
长篇报告文学《走出神农架》获“中国潮”征文一等奖;
短篇报告文学《穆铁柱出山记》刊于《体育报》、《新华文摘》(后改编为电影);
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一一共产党人不可忘却的记忆》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与李庆华合作);
《人民日报》共发表24个整版报告文学(短篇);
出版报告文学集和专集:《在这片国土上》﹑《虎年通缉令》﹑《中国农民大趋势》﹑《中国的亿万富翁》﹑《亚洲王之剑》﹑《东方老墙》、《南中国海的沉思》(政论片)、《钢铁铸造的岁月》(长篇﹑与许晨合作)、《无衔将军》(长篇报告文学﹑与许晨合作)、《试剑》﹑《警醒后的奋起》、电影剧夲《高中锋和他的矮教练》(北影厂出品),《生活从这里开始》(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啊,士兵》(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电视剧,电视纪录片《鲁氏兄弟》,《白领农民》,《大道鲁商》,《天府的记忆》,《警醒后的奋起》,《走过罗湖桥》,《企业文化ABC》,《光荣与使命》,《船歌》,《大江入海流一一浦东改革开放二十年》,《忠诚的证明》,《望长城》撰稿人之一,文献纪录电影《根据地》等。
最 后 一 课
文图 / 李延国
我老矣!
七十四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十岁为学子时的某些细节却如镌如铭,历历在心。
我出生的村庄叫沙河崖,古属宁海州,今为烟台市牟平区。从我记事时,村里就设有“完小”,从一年级可以读到小学毕业。
我入学较早,十岁已上五年级。我学业偏科,数学考试常不及格。因从小家境贫苦,多愁善感,作文却每每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亲自在课堂上朗读。或者登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这是一种鼓励,也无形中引导了我的人生道路。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语文老师叫孙其相,本县人,县师范毕业。他同时兼任班主任。同学们听他的课时屏心蔽息,并不是因为他是班主任,而是他讲课生动,对课文解读深刻,且有幽默感,偶尔借题讲些历史典故,趣味横生,无形中助推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天真的学子以为孙老师永远不会离开他们,每天如时钟般准确地站到教室的讲台上,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滋润和引导着四十多名稚嫩学子的成长。
“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讲的最后一堂课!”
孙老师的语气带着眷恋。虽然,他的离别是一次擢升:调到另一所学校担任教导主任。但好像下面坐的都是他的孩子,依依惜别,他语音带着轻微的硬咽。
他陡然转过身去,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最后一堂课的题目:科瓦廖夫工作法。
科瓦廖夫是当时苏联的一位先进工作者,他创新了一种工作方法,提高了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效率,在全苏联推广。孙老师在前一堂课遵照课文,详尽地讲解了科瓦廖夫工作法的内容和意义,并留下复习题: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现在我开始提问: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他目光扫了一遍学子们,有的微微低下头,有的准备举手。
“李恕林!”
“到!”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李恕林站起来,把科瓦廖夫工作方法详尽地讲述了一遍。
孙老师没有让他坐下,这说明题未答对。
“李梅珠!”
“到!”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李梅珠是班里优秀生,考试都位列前三名,她思考了一下,仍复述了李恕林的答案。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同学们像着了魔似的,一个个站起来,像有一种神秘的引力,所有的同学都讲着同样的答案,站起来的同学都没有坐下,像一次集体罚站。大家心里都知道,这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
未被提问的同学小声嘀咕。
我心里蓦地出现了另一个声音: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就是科瓦廖夫发明的工作法呗!
我是最后一个被孙老师提问的:
“李延国!”
“到!”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我本应选择自己的答案,可是鬼使神差,我随波逐流也做了同样的回答。
“坐下!”孙老师表情严肃。
我失败了。
孙老师目光中充满了失望。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他的目光几乎扫遍了每个同学带着疑惑地面孔。几乎是一字一字讲出了答案——
“科瓦廖夫工作法,就是科瓦廖夫创造的工作方法!”
与真理失之交臂!
我是多么的懊悔!不敢正视讲台。
“你们明明都知道前面回答是不正确地,但是,为什么都扎堆地去重复错误?”
教室里悄无声息。
“你们的回答,对应的是另一种提问:科瓦廖夫工作法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互相看看,似乎在寻找错误的责任人。
“有谁在心里想过正确的答案?哪怕一闪而过?”
我怯怯地举起了手。
“你为什么不按自己的想法回答?”
“大家都这样回答着……”
孙老师微微一笑,面孔又严肃起来:
“同学们,你们都选择了错误答案,是什么导致你们整体理智的坍塌?是你们每个人都没有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众’心理,使你们全都打了零分!”
他又兄长般地扫视了全体同学一眼:
“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我虽然有些失望,但我希望你们能记住今天这一课!我会老去,你们会成长,并走上社会,去为国家、为家人承担责任,在你们今后的人生中,会遇到无数的考题,你们对任何事物都要作出自己的正确思考,并且能坚持实践下去,不要人云亦云……”
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留下的最后一课。从此天南地北,师生再也没有相见。
小学毕业后,因父亲病故,我变成了一个十一岁的小农民,推着独轮车,走在乡间小路上,开始了命运之旅。
(作家小时住过的老屋仍在)
白天干农活,夜晚我在煤油灯下偷偷读书(母亲心疼儿子,怕儿子累坏了身体)。就在跳动地、微弱地煤油灯下,我读到了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小说中描述了当年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普鲁士占领者禁教法语,改教德语。当持枪的普鲁士士兵逼近教室门口的时候,教师韩麦尔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显示了祖国母语的尊严!
孙其相老师的“最后一课”,把一种高于爱国主义的思想传递给懵懂中的少年们——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苦难和选择,但是否都能坚持自己的意志和信仰?不忘初心?
后来,我曾做过一个假设:大海上并排着两艘船,一艘注定要沉没,但上面涌满了人;另一艘船上只有少数人,他们是否会被另一艘船的引力,动摇了自己的坚持?是否会因为另一条船上众多质疑的目光,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会因为孤单而选择“从众”?
真理有时候是弱小的。如谭嗣同之饮刀;如井冈山之星火;如延安窑洞之灯光……如果你有了崇高的信仰,是否有勇气为她坚守?一个人站在船头,等待着暴风雨后骄阳的升起……
孙老师早已作古,在我十岁时,他留给我宝贵的“最后一课”,成为我人生启蒙的一课。
一个民族应有在暗夜高擎真理火炬的人,并能为之坚守乃至付出生命。
五千年朝代更迭,中华文明历劫不死。除少数英杰引领,更重要的是民间无数孙老师这样的普通人,在默默传递着文明之血脉和血性!
这是民族之魂的真正所在!
写于2017年10月9日
(家门,走向人生旅途之门)
李延国往期作品点击欣赏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 子(相思枫叶丹)
主 编:王跃强
编 委: 雪 儿 河汉女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作家名录:文学沙龙作家诗人名录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两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为李延国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李延国所有;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