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家马金萍:云卷千峰万壑开——小记军旅篆刻书法家李春华

2018-04-24 马金萍 文学沙龙

落花惊梦录《怀人集》之十

云卷千峰万壑开

——小记军旅篆刻书法家李春华

    


       生命行走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细细品味,有时候真如梦幻一般。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在解放军120师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当时跟我一起搞创作的还有一个从双辽入伍的年轻战士叫李春华。他是从359团调过来的,我则是从360团调过来的。那时候他会拉小提琴,还会作曲。我们两个虽不是一个团的,却同是吉林老乡,再加之志趣相投,因此相处的非常融洽。后来我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扶余。他则留在了部队重返359团当了文化干事。从此山重水复,天各一方,倏忽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在各自忙忙碌碌的俗世生活中闲暇的一瞬有时彼此也会想想当年那些被时光的流水冲走了的故事,但那也就是闲暇时的一瞬,绝不是情人间的那种日思月想的相思。因此,想想也就过去了。而贮存在各自头脑中的影像却还是当年的青春。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吧,那时候春华已经调到40军军部当文化干事去了,有一次下部队,遇见了一个跟我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学,他就跟我那同学打听起我来。那同学说认识我。春华就让他在探家时打探一下我的情况。我那同学还真挺办事,探家时果然到我家来看我,当时我挺感动,就把我的情况跟我那同学说了。我那同学也跟我介绍了春华的一些情况,说他已经调到了军部当了文化干事,并搞起了篆刻,他的篆刻曾参加“中日篆刻邀请展”,在日本很有影响,有“军内一把刀”之称云云。那时,我刚刚在四川的《处女地》上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就托他把那期刊物带给春华,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意思吧。可是,我那同学走了之后却杳如黄鹤,从此便无消息。这样,我跟春华刚刚有可能建立起来的一点联系就这样中断了。

       时光并没有停止它匆匆行走的脚步,就在我在尘世的忙乱生活中已经快要把我的这个老战友淡忘的时候,2005年的某一天,忽然一个叫尚好礼的人从我的老家扶余往我单位打电话找我,我跟这个人毫不认识。他找我干嘛?经过询问才知道,他是李春华的同学,春华得知他在扶余吉林油田某单位当领导之后,就托他四处寻找我。那时候春华也只是渺渺的知道我在扶余文化系统工作,具体干什么他也并不知道。于是,这个尚好礼就跑到了文化局去打听我,到那一问,说这个人早就调走了,早已经不在扶余了。尚好礼经过几番周折才打听到我在长春的工作单位,因此才给我打了那个电话。也是巧了,我本来是不坐班的,那天不知为什么竟然上单位去了,于是,就接到了尚的这个电话。他在电话里简单的把春华的情况跟我介绍了一下,并说他已经从40军调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工作了,并把他的电话和联络方式告诉了我。当时我那种激动的心情就不用说了,当天中午回到家之后,我立刻按着尚告诉的电话号码给春华打了电话,从我离开部队到这次从电话里听见春华的声音,弹指间已经过去32年了。时光之疾速,生命之须臾,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时候我并不知道春华的具体情况,据说他在军博还担任着展览部主任的职务,是国内有名的展览专家;又具说,他还是中国贫困地区文化促进会的理事,还据说他的书法篆刻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著名大书法家沈鹏都对他的字大加赞赏等等等等。

       但这一切都是据说,实际上经过三十多年时光的疏离,我对他并不是很真切的了解。因此自从跟他通了那次电话之后,我就一直非常渴望能跟他见面,能够详细的面谈一次。大约是05年的夏天吧,机会终于来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朋友约我上北京去帮他们策划一档二人转节目,于是,才有了那一次时隔32年之后的见面机会。此时,站在我面前的这个李春华已经完全不是贮存在我头脑里的那个李春华了。我头脑里的那个李春华青春年少,朝气蓬勃,英姿翩翩;而如今站在我面前的这个李春华则是一个精神矍铄,满头华发的半搭子小老头了。而我在他的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时光老人的刻刀就这样毫不吝啬地把我们的青春给雕刻成了黄昏光影里的沧桑老者了。

       但这一次的见面由于我工作忙乱,再加上时间仓促,因此未及深谈就匆匆分手了。见面时,春华送给我一幅他写的字,字是隶书,二尺见方。上书:云卷千峰集,风驰万壑开。此联出自何处,我并没有祥考,但字的书写功力实在是令我惊叹。我这个人不会写字,但却非常喜欢看字,喜欢品味书法。更喜欢把玩中国方块字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劲儿。春华的这幅字,写的是隶书,会写隶书的人太多了,但能把隶书写的像他这般如此飘逸,如此古拙,如此空灵,如此潇洒,我还真没见过。因此,对春华送给我的这幅书法作品,我真是钟爱有加,今年搬到新房之后,我立刻将其装裱起来挂在了我的大客厅里,以供闲暇时细细揣摩,慢慢品赏。

       在春华的这幅字上,还有两方印章,一方刻着“无隅”,可能是一方闲章吧,另一方则刻着他的名字。这两幅印章也都刻得非常古朴灵动,看罢这两方印章,才知道他那“军中一把刀”的传名并非虚妄。

       但不管怎么说,我跟春华终于联络上了。从那之后,我俩经常通过手机短信,互通情况。互相唱和。记得去年建军79周年时,他曾用手机给我发来一首七绝:

       少年投笔气如虹,

       不想军中老此生;

       宁知白首心益壮,

       聊将八斗付一盅。

       这大概也是他当时的心境的一种真实的写照吧。2006年,我终于又有了一次进京的机会,这一次跟春华谈的比较长,对于他是怎么从40军调到军博来,又是怎样在漫长的岁月中研习书法篆刻,乃至赢得“军中一把刀”的雅名,均有了一些了解。那时候,我就萌生了要给我这老战友写一篇文章的想法。但毕竟了解的不深,因此没敢贸然下笔。一直拖至今年的国庆节,我忙里偷闲去京游玩,终于有了跟春华彻夜长谈的机会,对于他的了解也就更深一些了,因此才有了这篇文章。

       李春华是吉林双辽人,1950年农历九月十七出生在吉林双辽县郑家屯镇一个贫民的家庭里。父母均无文化。1957年,由于其父响应党的号召,自愿下乡务农,便带领全家来到双辽县的向阳公社向阳大队。春华自幼家贫,但聪明过人。小学四五年级时,就偶发奇想,自己动手做起了管子、胡琴等民间乐器。中学一年级便能熟练的掌握简谱,而且还喜欢绘画,画的花鸟鱼虫深受村民的喜爱。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刚上高中,便辍学了。在那动乱的年月里,他抱着哥哥给他买的一把小提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度过了许多寂寥而美好的时光。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下乡的大潮,春华返乡去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69年冬天,面对纷乱的政局,彷徨无助的他终于穿上了军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正是中苏对峙的紧张时期,春华一心想到前线当一个真正的军人,但没想到,由于他会拉小提琴,在老连队没呆上两个月,便把他调到宣传队去了。1970年夏天,他创作的一个小歌剧《小护士》在参加40军汇演时,受到好评,于是,很快便被120师宣传队相中,被调到了师宣传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跟他相识并成为非常好的战友的。

       1973年年底,春华被召回359团代理文化干事。之后上二机连去当排长并兼任政治处的文化干事。大约是1977年的5月份吧,春华被调到了120师文化科当干事。这期间,春华在《解放军歌曲》、《大家唱》、《音乐生活》、《解放军报》、《启明歌声》、《前进报》、《前进文艺》、《四川电台》、《辽宁电台》等报刊电台上发表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先后十余次获得各种奖项(包括获得总政“创作奖”和全军优秀团歌一等奖)。并且荣立了三等功,受到军区政治部的表彰。

       这时候,春华忽然对火笔画发生了兴趣。所谓的“火笔画”,其实就是用电烙铁在胶合板上作画。由于春华的“火笔画”独具一格,因此求他作画的干部战士络绎不绝,他的宿舍和办公室内整天都是烟熏火燎弥漫着一股电烙铁烫木板的焦糊味儿。那时候,120师各部门的干部战士都能为得到一幅春华烫的火笔画视作一大幸事。许多人都把他烫的火笔画珍藏起来,以为纪念。后来,他们文化科的一个科长特意把春华烫的这些画搜罗起来在师直举办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李春华火笔画”画展,在干部战士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正是由于春华对部队文化工作的执著,78年底他被调到了40军文化处去担任文化干事。与此同时,由于他发表的那些作品,在军内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总政也瞄准了他,打算把他调到总政去工作。可是,就在总政张罗调他的时候,他的那个名额却被一个大人物的公子给取代了,春华的进京梦在1979年的春天就这样的破灭了。不过,当时春华也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多么严重,用他的话说,咱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军机关干事就已经很不错了,总政的那样大机关岂是我能干得了的?

       一晃就是十几年,春华在40军工作期间,曾多次组织大型文艺演出和书画展览活动。他创作的反映40军英雄战史的大型组歌《光辉的历程》,曾在锦州第二届艺术节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震撼。84年全军举办业余文艺调演,沈阳军区参演、获奖的四个作品中,有两个是春华创作的,他也因此受到了军区政治部的表彰。

       春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对书法篆刻产生兴趣的。为了研习篆刻,他工作之余,认真的临习了大量的古碑帖,他常常为此熬更守夜,乐此不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临帖和琢磨,他的书法篆刻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曾三次参加“中日篆刻邀请展”而赴日本展出。多次入选国家和国际级大展并获奖二十余次。他的篆刻曾获得全国首届篆刻评展优秀奖(此次评展的最高奖,全军只有他一人获得)。他也正是这时候,赢得了“军内一把刀”的绰号。其后他又参加了“全国首届现代篆刻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全国“神龙杯”及“武夷杯”书法大赛三等奖;全军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等。同时还有四百多件书法篆刻作品发表在《中国书法》、《书法家》、《书法艺术》、《西冷艺丛》、《中国书画报》、《书法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二十余种报刊杂志上。不少作品还被国内外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1989年10月,春华与军内几名艺术家联手举办了《军旅五家书画摄影作品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军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观众纷纷在留言簿上留言,有的观众甚至写了“军营多才子,一扫辽西俗”的留言。当时的《解放军报》、《辽宁日报》都对这个展览给予了报道。

       春华在军内的影响越来越大,1991年初,时隔十一年之后,春华终于走出辽西被借调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去了。这时候的李春华已经被公认为是全军最有影响的书法篆刻家了。两年之后,也就是1993年的4月,他被正式调入了军博,并被授予上校军衔。之后,他参与筹备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的工作,还主持筹备了“本馆工作人员艺术作品展”和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展工作,尤其是后一个展览,国家主要领导人都亲临参观,使得这类展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国内外书法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前面已经说过,我不是专门的书法评论家,我只是一个喜欢欣赏书法的收藏者。我没有看过春华的全部的书法篆刻作品,但仅就他送给我的这两幅作品——一幅隶书,一幅篆书,就可以断定,春华的书法造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火候了。在人们的印象里,隶书一般说来都是四平八稳,整齐划一,古朴规整。而春华却能把这种古板的汉隶写得潇洒飘逸灵动传神,没有一定的悟性和功力是很难写到这个水平的。这次,他还送给我一副篆书,道法自然。这4个大篆写的太有功力了,无论是下面的留白,还是几方印章的布局,把道家的那种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髓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当过兵的人,我深深地知道,在部队做一个文化工作者,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是样样通,还得样样精。作为一个部队的文化工作者,春华无疑是合格的。他曾先后干过部队的文化干事、新闻干事和宣传干事。为了使自己更加适应部队的文化工作,他曾先后参加了沈阳军区组织的新闻干部培训班、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书法篆刻班、西安政治学院政工专业函授班等,以弥补自己学养上的某些欠缺。他在基层时,是一个执着的部队业余文化工作者,调到军博这样有着国际影响的大单位之后,他很快就让自己变成展览专家,让一些搞了一辈子展览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的书法篆刻,目前在全国全军都有一定的位置。然而他却不事张扬,他几乎是自己把自己关在书房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间,默默的在墨香和石头中间寻找自己的乐趣,寻找一些做人的真谛。

       春华不但是一个篆刻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个收藏家。尤其对于“玉”的认识,简直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听他侃谈鉴赏玉石的一些知识,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把一块玉石从昆仑山上经过上亿年的风剥雨蚀,山洪冲刷,最后离开它的母体,流落到新疆和田的某处干涸的水域或山洼里,被人们发现,这就是和田玉的由来。他对玉的痴迷,对玉的鉴赏和喜爱,把与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真是别有见地。这些年,春华除了徜徉在墨海与石头中间去寻找生命的乐趣之外,余下的时间和金钱都用在收藏上了。目下他所收藏的那些宝物,不敢说价值连城,但绝对是价值不菲。然而,他却没有把这些收藏变成升值的金钱,而是放在自己目所能及的地方,津津乐道的欣赏把玩。

       春华如今已是大校级的军旅艺术家了。但他的影响力和他的成就却很难成正比。他总说自己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对于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我不敢苟同。耕耘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获,不收获我们还耕耘干什么?我所以要把他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军外人们知道他,其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军旅艺术家,让他的耕耘更有一份收获的喜悦。

       2005年的夏天,那是我跟春华分手32年之后,在北京重新聚首,回到长春后,我曾填一支《金缕曲》,来记述我当时的心情,现在就让这支曲子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金缕曲•京城幸会春华战友

       2005年6月初,我应中央电视台一朋友之约,去北京谈一电视栏目事。幸与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李春华联系上了。老友见面,感慨万端。遥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翩翩少年,同在辽西行伍戍边,有过一段非常难忘的交往。而今却已成白头老者,时间之刻刀,令人思之生畏。从北京归来后,忙里偷闲,写了这篇《金缕曲》,留待他年翻检。

       江湖漂零久。三十年,岁月匆匆,白云苍狗。常忆铁马山下走,武王庙前弄柳。渤海湾、烹茶当酒。铁打营盘流水兵,戍边人,谁能到白首?骤别离,凄凉否?

       兄驻军旅展身手。诗书画,无一不精,传之不朽。更有篆刻须刮目,赏之如饮醇酒。但愿得、晚霞红透。吾归欲觅旧时稿,谁知残篇早无有。今重逢,心魂守。


       2007年秋写于长春忘忧斋,发表于《夕阳红》2008年第六期

      【李春华已于2016年春辞世,此文重发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老战友】



       作者简介:马金萍  男。民族,汉。本名马金平,笔名有马金萍、司马荒原等。吉林扶余人。文革后期毕业于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后因前途渺茫,遂入伍戍边,曾先后在在陆军40军120师360团一连当兵,后被选入360团文艺宣传队,因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两年之后又被调至120师文化工作队,先后任创作员、创作组长。转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扶余县戏剧创作室,任创作室主任。1991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高级进修班代职进修,主修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编剧,同年结业。1992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编剧、艺术室主任、艺委会主任。系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二人转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等闲职。马金萍创作的歌词《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孙连梦演唱)、《咱们屯里人》(赵本山、刘德华等演唱)、《老家大东北》(火风演唱)、《东北二人转》(小沈阳、沈春阳演唱)《永远伴随你一生》(阎学晶演唱)《情满西厢》(阎学晶演唱)《蓝河遗恨》(阎学晶演唱)《回杯记》(阎学晶演唱);(《东北人的歌》(王小利演唱)《高粱叶子窄、苞米叶子宽》(衡越演唱)《弹起吉他唱起歌》《努尔哈赤的故乡》《黑土地——生死之吻》《东北大粮仓》(日本、韩国等电视台多次播出)等,在国内外流行歌坛影响巨大。除歌词创作外,他的主要影视作品有: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三集贺岁片《讨个老婆过大年》之《四喜临门》;10集电视系列剧《缴枪不杀》、电影剧本《镜泊湖的枪声》(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剧本《代乡长主政》(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48集东北风情电视系列剧《拉拉屯风情》;30集电视系列剧《恭喜发财》(与人合作)等;参与策划、创作的影视作品有百集系列剧《北方故事》(吉林电视台);千集网络微喜剧《关东微喜剧》、《荒唐县令》;网络电影《东北赌途》《东北山炮》;东北风情纪录片《关东大喇叭》《龙腾黑土地》等;其中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获1999年度全国电视剧评奖“飞天奖”, 并同时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白色的太阳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人在江湖》(电影出版社)、《黑道生涯》(电影出版社)、《线人》(新文化报连载,电影出版社)、《尘世浮情》(城市晚报连载)、《腐•败》(电影出版社)、《反贪局长自述》(中国电影出版社)、《黑色娱乐圈》(中国电影出版社)、《谁玩谁》(群众出版社)、《逃亡日记》(群众出版社)、《月光花园》《新文化报连载》、《谜底》(时代文艺出版社)、《交易》(新文化报连载);长篇报告文学《与死神搏斗的人们》、《光明行》;中篇小说有《原罪》、《宿罪》、《人欲》、《女犯》、《在掌声中死去的女演员》、《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爱到伤心才是情》、《爆炸》、《横祸》、《伪都》、《八卦》、《断落》、《在极乐园疯人院里》、《狼谷》等六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佛眼》获“关东三宝”奖。《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获“东北文学”奖。小小说《聋爷》获吉林省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一等奖。在进行影视及文学创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戏剧、二人转、以及歌词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出版有《马金萍剧作选》(上下卷);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戏曲《皇帝出家》、《盘丝洞》、小剧场话剧《瀛台落日》、《鸳鸯扣》、《绝响》、《人欲》等。其中《鸳鸯扣》获戏剧文学奖;《人欲》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二人转、拉场戏作品有《矬乡长》、《挂风铃》、《盘丝洞》、《幸福鸟》、《生财有道》、《二姑爷拜寿》、《孙成打酒》、《济公新传》、《猪八戒照镜子》、《县长赶集》、《徐九经赶店》、《焦大骂园》、《大劈棺》、《劈关西》、《听声》、《招聘记》、《二大妈打庙》、《大炼活人(演出时易名为《顺水推舟》)》《黑吃黑》等150多部,二人转《矬乡长》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拉场戏《生财有道》获吉林省政府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二人转《挂风铃》、《盘丝洞》、《矬乡长》、拉场戏《二姑爷拜寿》、《济公新传》、《上班》、《珍珠翡翠白玉汤》、小品《杠杆》、《谁帮谁》等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会演一、二等奖。另外除此之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戏剧论文、散文等各种文字数百篇,共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万字。《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新文化报》、《城市晚报》、《戏剧文学》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撰文刊载介绍、评论他的创作成就。国内50多家出版社编撰的各类人物辞典登载过他的词条。


马金萍往期文章点击欣赏

作家马金萍:心灵荒原

作家马金萍:南行诗录

梦回前朝:与古人唱和

马金萍:秋凉几处叹人生

谒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一)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二)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三)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四)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五)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六)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七)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八)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九)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十)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一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二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三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四

隐伏在皇城根下的末代皇叔

马金萍:是是非非说浩然

马金萍:远观近看刘绍棠

作家马金萍:丁玲印象

马金萍:满天朝霞唱大风

田成仁的舞台生涯与荧屏世界

马金萍:回忆张德兴

(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子(枫叶丹)

编       辑: 阿 静    雪 儿     河汉女

       传: 黄龙  大漠烟云   老道士  静水流深   

作家诗人:《作家诗人名录》第八版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须知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马金萍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马金萍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版权问题请咨询张立山律师,微信:153524006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