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块集结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烹饪文化的肉

2017-03-02 东坡迷妹 食话




林正秋教授在书房


一块东坡肉,是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烹饪文化的集合。这句话,是年逾八旬的林正秋先生说的。


食话分享大会师徒对谈(中为叶杭胜大师)


林正秋,食话二月《食道旧循》第一场对谈中,叶杭胜大师口中的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一起合作挖掘了南宋官府菜,并成功复刻呈现于八卦楼。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这位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生活在遥远的中古时代,但是阅读陈旧的典籍中那些有关他的文字时,眼前却能浮现出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人。


据说,苏东坡好吃爱吃懂吃,能吃也会做。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为吃货翘楚,老饕奇葩,和他名字沾亲带故的菜名据说就多达60多种。贬官到哪就吃到哪,还留下不少如《寒食帖》等精致美食指南。东坡豆腐的做法,也被南宋林洪记录到《山家清供》中。当然,他最爱的还是猪肉。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当地一直流传着肉走油的传统。之后他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冈),没地方住,就在想在驻地山脚下造房子。那年冬天到了,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在山东边造成了房子,唤为东坡屋。房子造好了要感谢大家,他就备了猪肉烧给大家吃,结果炖煮过头了,一尝,却是酥而不烂,甚为美味。他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苏东坡调任杭州任知州,他疏浚治理西湖,老百姓感恩戴德,抬了猪来感谢他。苏东坡就把猪肉切成一块块,加了酱油和糖红烧了感谢泥瓦工人。老百姓一吃,咸中有甜美味至极,就传开去了,他们把这样做成的肉叫做“东坡肉”。从走油到炖煮再到红烧,一块猪肉最终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流行于江浙。之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之后,宫廷菜的肉类食物结构有较大的改变,猪肉被普遍使用,比重大为上升。



在炭炉上细火慢炖,经过约1.5-2小时左右的炖煮,一块普通的猪肉在火和酒的神奇作用下,汁浓味厚、肥而不腻、入口香糯,一块块酥而不烂让人食指大动。同时,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酸也减少30%-50%,火不但让食物变得更美味,也更健康。另外,选择地道带皮五花肉,补充胶原蛋白,也让肌肤光滑有活力。这就是东坡肉。


林正秋教授研究南宋菜(右图为鳖蒸羊)


讲这个故事的林正秋,是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知名地方史研究文化专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大辞典》的主编,半个多世纪皓首穷经,从图书馆、档案馆到各路能搜罗来的书籍里,整理了2万多张关于宋朝历史摘录。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偶作的一篇5000字《南宋临安饮食》论文,开始挖掘南宋菜、东坡菜等历史渊源的道路。他查阅史实,考究了东坡五柳鱼,东坡墨鱼、东坡肉等历史典故和文化蕴含,推出“东坡宴”。在他看来,东坡肉成功集结长江流域中下游烹饪技术和文化,融合了自然学和社会学,是一道有文化的美食。




感谢林正秋教授接受食话团队采访

本文经采访实录整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关于南宋菜的食道旧循

师徒对谈完整视频

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食小花



文艺连萌|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