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忻城玉米香
忻城玉米
到忻城支教不久,我竟爱上了玉米。
忻城的玉米与众不同,虽没有北方玉米那样硕大整齐、色泽艳丽,然杆细根长、棒小颗硬、颗粒饱满,有"香"、"糯"、"甜"三大特点。烤之则色泽金黄,清香优长;煮之则清脆黄玉,嫩糯可口;而打成玉米头,熬粥,就妙不可言了,磁碗盛来,其色晶莹,玲珑剔透;其香清馨,醇厚久远;其味嫩甜,满口盈香。尝之,硬而不老,脆而不滑,甜而不腻,佐之咸菜、芋头、酸豆角等,均其相宜,又能消暑清火,是夏令佳品。
忻城人爱吃玉米,玉米的用处在这里发挥到极至。一年四季都吃玉米粥,大部分人家,一早就熬上一锅,就着干菜,就当一天的主食了。每到农家,就会招呼你说,进家喝碗玉米粥吧;在城市,饭店、小炒店,除有白米饭之外,均备有玉米粥,客人们往往粥饭间吃。而玉米粥摊则遍及忻城的大街小巷,在车站旁闹市里或市场内,凡有人聚堆的地方就有粥摊,且价格便宜,一块钱一碗。忻城人喝的酒也是用玉米酿成的,玉米酒味甜不伤胃,且润喉,喝之有一股醇然的味道。此外,还有玉米糊、玉米糖、玉米粉等等。
忻城人如此喜欢玉米,其实与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关,本来位于阳光充足水草丰美的南方,最适合种水稻,而忻城不行,没有土地。石山间没有一块成亩的土地,公顷、亩等计量单位在这里失去了功效,取而代之的是"颗"。忻城人常说种"几颗玉米,几颗黄豆"就是这里农业的写照。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发育早期,岩石矗矗,崔嵬茏苁,一座座铁铊似的石山连绵起伏,亘横不绝。几万年的尘埃落在石缝里积累成土,在这样的石头缝里,生长任何东西都是相当困难的,除了一些低矮的青苔外,不长一毛。玉米就长在这样的石头缝里,在凹凹凸凸的岩石间,见缝插针般的生长着。远望,起伏连绵,郁郁蓊蓊的,在错错落落的石礁之间,一直延到绝壁,如同清碧湖水。近看,每一棵玉米细长高昂,长长的叶子伸柯着,根确精壮遒劲,紧紧地咬着山中的石头不放,像古代剑客,又像婀娜多姿的舞女。一阵微风吹来,漾成一道碧痕,安全系数悉悉嗦嗦一直传到山的那边。路边的几棵玉米,生长在因修路而炸开的岩石里,周边是如刀削石壁,然它仍能生长,根伸到缝里,孤单着离群索居,腰杆笔直,胸前挂着沉重的捧子,鲜红的须,黄色的苞,健康而结实,仿佛待产的孕妇,显得丰满无比。周围甚至连春苔也没有,它的下面是一棵矢车菊,缠在身上的荆豆,也枯了,蔫着头。我为玉米顽强的生命力感动了,在恶劣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的植物,我也见过不少,如黄山松,沙漠的荆剌等等,然都没有玉米这样的伟大,不但自己能生存下去,还能把最甜美的玉米棒子献给他人,这是多么崇高的一种精神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坚韧强劲的石山养就清甜的玉米,而清甜的玉米又同样养育坚韧强劲的忻城人。他们务实精干,尽管长着不算伟岸,但身体素质好。这里曾是飞行员的摇篮,一个个大山的孩子,带着玉米的清香,飞向蓝天。我单位有两位忻城同事,为人诚恳热情,工作扎实,任劳任怨的,一直是我工作的楷模。而到忻城支教后,常常和老师们一起,我为他们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他们根殖在这贫脊的土地上,默默的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如带我进山的这位弄洪小学校长罗绍云,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志,罗老师85年高中毕业就在石山里代课,一个月拿35元的工资,一呆就是十几年。其间,他获得了全国烛光工程奖,全国优秀教师,年年被评为先进,所带的班级在全乡名例前茅,而他仍是一位代课老师,每月靠180工资养家糊口。像这样的忻城人在大石山区比比皆是,他们不正是这石山里的玉米?生命是那样的坚强,索取的是那样微小,这只有在大山才有这样的胸怀。
望着漫山的玉米,我陶醉了。
我爱忻城的玉米,
我更爱忻城的人们,
我更愿自己是这大石山中的一棵玉米杆。
2001年10月
────────────────────────
545001 柳州地区统计局
来源:正奇书院
忻城
旅游官网
欢迎广大朋友提供优秀图文,原创发布可获稿酬。
电话:0772-5511557
邮箱:
微信号:xclygw
长按下面二维码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