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推荐】关战修:有情怀有关怀的展陈
2014年9月30日,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筹办的《受命北疆——青铜器背后的燕国故事》展览正式对外展出。展览通过讲述青铜器背后的故事,介绍了3000年前开疆拓土的燕国先烈们,受国家重托戍守北疆的感人事迹。该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由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承办。展览至12月31日结束。 此次展览推出展品51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诠释了三千多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展览分为四个单元,体现国君、大臣、武士和公主等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为燕国早期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开展,纪念北京地区最早的一批烈士,可谓应景。除了主题的精妙,整个设计团队还强调器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虽然展示的多为复制品,但更突显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弘博网就采访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长关战修,请他详细谈谈这一展陈的构想与期望。
关馆长认为三千多年前来到北京地区戍守边疆的这批烈士的奉献与责任于今天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展览从取名、选用logo,到布展、宣传,方方面面都包含了一种新时代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对默默无闻的关怀,可谓用情、用心。
情怀
记者:关馆长,请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新展的构想?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构思和设计的呢?
关馆长:开幕式上只能简单介绍一下,那我现在就敞开说说。
“受命北疆”——新时代的英雄主义
“受命北疆”有好几层含义:既指历史,又指今天。历史上三千多年前开疆拓土的人,不只是年轻人,但可以想到到这么偏远的地方也不会是老人,主要是中青年。这批人受国家委托,完全抛弃了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爱国主义。“受命北疆”的创意最早起源于文学作品《权力的游戏》,一个国家要昌盛,一定是有一批人不计个人得失,到最艰苦的地方,到冰雪长城去守卫着边疆,在那个地方的牺牲、奉献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今天把这些英雄人物、这些先烈拿出来做个展览的目的在于今天(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批烈士,他们受国家委托来戍守边疆。北部边疆历来很重要,今天跟北部邻国的关系依然很重要,比如说跟俄罗斯的关系。我们的北疆是中国发展下一个很重要的地缘政治,所以这次展览也强调地缘政治。
“青铜器背后的燕国故事”——也谈责任
副标题“青铜器背后的燕国故事”也是有很多考虑在里面,博物馆的展览很注重器物,甚至有一些偏废,只突出器物,而忽略了器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我们馆条件有限,很多真品没有保护条件,所以用了很多复制品,但是复制品真的就没有价值吗?我们的寺庙、佛像哪件是真品呢?其实都是复制品,但历来不断把中国的传说典故加到里面,进行创作。我们用复制品来展示也是想重点讲燕国背后的故事。副标题其实是“青铜器背后的燕国故事和责任”,出于标题不能太长的考虑,把“责任”两字去掉了,用“故事”包含。“受命北疆”是一种责任,现代社会对责任强调的多,但落实的少。都在谈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谈责任,那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应该是什么?具体到我们这批人身上,我们就是受文物局之命守北疆的人。展览的现实意义就是教育我们承担责任。北京房山琉璃河也算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在西南,不在北面,但依然是北京市的“北疆”,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但是房山对京津冀整个大战略来讲,它又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怎么让当地的政府、百姓、企业以“责任”为出发点,而不单是为了追求利润,或者叫形象工程呢?真正从北京发展的责任来讲,我们从三千年前来找京冀发展合作的责任。纪念先烈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我们的责任,不是为了献个花篮然后扭头就去吃喝玩乐,是要一代一代向青年人传授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文化自信繁荣的前提。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崇尚新一代的英雄?这些英雄到底是什么人?如果说我们的英雄就是那些高大上的,是那些大V,可能就会跑偏,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守城的人。九代燕侯史传无处可考,整个燕国在当时是被忽略的,但是它今天发展成为我们的首都,正是依靠众多默默无闻的人的无私奉献。就像阿里巴巴的成功在于让中小企业实现梦想,“受命北疆”真正想实现的是让每一个老百姓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能再去抱怨、埋怨,而要首先承担自己的责任。
图为新展宣传展板
凤鸟与象——文化自信与包容
为什么要用这件器物呢?上面是一个凤鸟,下面是一个象。燕国是以凤鸟作为图腾崇拜的,它们的logo就是凤鸟;而象是来源于南方的。所以寓意燕国是作为南北文化发展的一个节点,燕国从弱小到强大,也是靠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是一说文化自信就强调排斥外来,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就是靠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点,心胸宽阔才能发展。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件器物作为新展宣传的原因所在。
关怀
记:开幕活动以及整个展览给人的感觉是很亲民,拒绝高大上,您也一直在强调那些默默无闻的烈士的责任,能谈谈您是怎么考虑这点的吗?
关:我们每年春天搞一个活动,是以纪念建城为主题的,更多的是宏观的、战略的、具有国际眼光的;秋天呢,就突出这种平民的、接地气的,这次做了这么一个展览,纪念三千年前来到这里戍守边疆的烈士们。
图为开幕式上关馆向在座观众介绍整个设计团队 胡玉瑾摄
记:在刚才的开幕式上,您是把展览的设计团队整个请到了台上,现在能不能再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团队?
关:这次作为一个展览,我想把我们的业务团队向大家介绍一下,社教部的刘海明主任,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包括我们社教部主任刘海明,她之前仅仅是一个普通讲解员,他们都是来自最基层的。我觉得一个单位的发展进步,一定是让百姓、社会调动起积极性,所谓的释放改革红利,下一步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博物馆也一定是让人民群众走上舞台,他们是主体。我毕竟五十岁的人了,我们的设计团队里刘主任四十岁,一个三十岁,还有一个刚毕业的二十岁的小伙子,二、三、四、五的创作团队,可以多方面的考虑社会的感受,理解不同受众的接受模式和不同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
图为开幕式后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的情景 胡玉瑾摄